分享

案例│如何融入大学共同体

 pxiang818 2017-02-06

左四为作者


徐海铭:2001年南京大学英文系毕业,获博士学位。后在上海外国语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现为上外英语学院教授,博导。2015年9月任那不勒斯东方大学孔院院长。

如何融入大学共同体

有机融入,共同发展

1.0 问题的提出

        不少孔子学院在国外大学校园内外存在已有十年之久。然而,可能存在的一个美中不足就是,在这十年间,有些孔子学院未能充分利用其迅速发展的机会,认真充实孔子学院本身的教学力量和学术实力,开展高质量的学术活动,从而令其存在能够真正进入它所在大学学术共同体成员的视野。时间一久,其所在大学学术共同体的成员似乎形成了这么一种或隐或显的过于简偏的看法:孔子学院的定位充其量似乎就是一所汉语培训机构,辅以大众性文化活动,力图在当地(主要在到孔子学院学习过的学生当中)产生一定的社会影响。但是,客观上,由于孔子学院人员不太参加或者极少主动参加所在大学的学术活动,孔子学院这个文化实体似乎已经游离于其所在大学学术共同体之外了。这可能是孔子学院当下发展所面临的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

        

        面对这种现状,孔子学院该当如何采取行动,让自己逐步融入到所在大学的学术共同体内,成为被其接纳的一员,从而提升孔子学院的办学品质、办学效率和办学影响呢?


2.0 我们的思考

        我们的回答是:务必让我们的孔子学院融入进它所在大学的学术共同体内。一旦融入,孔子学院收获的益处将是持久深远的。这对于在不久的将来改善孔子学院的办学质量,提升孔子学院的形象和品质,积极发挥解释中国文化和各种精神理念的作用,在当地大学和社区产生一定的影响,有百利而无一害。


        就拿意大利那不勒斯东方大学与上海外国语大学合办的孔子学院来说。


        那不勒斯东方大学是欧洲汉学研究重镇之一。它历史悠久,具有相当雄厚的汉学师资力量。具体地说,他们在明清文学、中国戏剧、汉语语言教学、中国历史、尤其是南海海洋史、社会学和人类学等方面皆有相当的研究实力。如果我们孔子学院在这些方面能够争取到他们的支持,利用他们现有的智力资源,无疑,这对于加强东方大学的本土资源与中国高校以及相关研究机构的深度合作和交流大有裨益。此外,双方如果有了实质性合作,这对于孔子学院能够获得顶层(大学校长)、中层(学院老师)和基层(学生)发自内心的关照和支持至关重要。我个人的经验和体会是,孔子学院只有做好辅助大学学术共同体发展的事体,孔子学院才能摆脱仅仅是因为给所在大学提供了一定数量的财力支持和传授汉语而获得当地大学的认同这个窘境;相反,如果孔子学院因为自身拥有不可替代的学术资源、学术价值和学术品格,它会获得他者真正的认同,而且这种认同不会因为孔院给予他者财力数量的下调而发生消极性的变化。


3.0探索性的尝试

        为了逐步融入大学的学术共同体,我们采取了以下一些具体做法:

1)主动接触中国学或者汉学研究学者

        比如这里的明清小说研究专家Giovanni Vitienno,是东方大学从美国夏威夷大学聘请到东方大学工作的专家。因为我们都说英语,而且我对有关他的研究课题有所了解,所以沟通和联系格外顺畅。他曾在中国北京大学学习过,经常到复旦大学访学,所以对于中国怀有一定的感情。他对于我们孔子学院的事务也有些兴趣。再如国际关系副教授Paola Paderni女士,早年曾在意大利驻中国大使馆任新闻参赞达八年之久。再比如毕肖特M.C. Pisciotta教授,她从事中国现当代戏剧研究,每年都把一部中国戏剧改写成意大利文的版本,并且让中文系学生来表演改编的戏剧。今年上演的是莫言的《蛙》。每次演出,他们都会隆重地邀请中文系教师和其他汉学家来观看,也邀请我们孔子学院老师和志愿者去参加观看,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学术场面。此外,我们孔子学院隶属东方大学语言中心,该中心主任Anna de Meo副教授从事应用语言学研究,每次召开国际学术会议,都邀请我们做大会发言。交流多了,看到我们认真准备,看到我们呈现的研究成果非常专业,他们的感觉和看法也有了改变。他们指导的硕士生和博士生也经常和我们一起讨论切磋学术话题,并且积极参加我们的各类活动。


孔院人员与东方大学中文系的汉学家和老师们及原校长在孔院所在教学大楼下合影


那不勒斯东方大学孔院中外方院长和员工

在“意大利人在上海”展览前合影


2) 邀请大学里面的汉学家轮流主持孔子俱乐部的论坛

        我们孔子学院下属的孔子俱乐部设有两个论坛,一个是“当代中国高级论坛”,该论坛主要是讨论中国当下存在的问题,通过论坛,澄清西方人的一些错误看法,纠正固见或者正在形成的偏见;另一个论坛名为是“汉学研究系列工作坊”,旨在活跃中国学研究气氛,让各类研究中国的学者有机会交流自己的研究成果。我们把论坛交给东方大学的资深汉学家主持,由他们邀请意大利、欧洲或者世界上在研究中国某个领域颇有建树的学者来讲学,拓宽孔子学院和东方大学学生的视野。这样一来,东方大学的汉学家们开始对我们孔子学院的学术活动或日常从事的教学项目发生了兴趣,同时显示出我们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心态,让他们感受到当代中国文化的新内涵和新价值观,年轻一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同时让他们觉得我们尊重这些汉学界的前辈。他们曾经在二十世纪60和70年代留学中国,对中国的过去和现在有切身的感受。所以他们的选题有时候针对性很强,容易激发听众思想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我们孔子学院的老师当然是中国诸多现实变化的亲历者,在现场可以解释听众的提问,甚至纠正错误的带有“东方主义”色彩或者意识形态浓厚的看法或偏见。他们也觉得,因为有了孔子学院老师的介入,他们的活动办得既有层次,又有实质性的思想交锋,论坛气氛活跃,举办论坛主要目的达到了。


3)推动所在大学与国内大学或对口研究院所的交流

        为了促进他们跟国内大学或者对口研究院所的联系和交流,我们孔子学院利用自己的人脉,与国内多所大学联系,为东方大学校长带领的一行几人学术团队到这些大学访问做了前期的大量工作。这样的举措,一定会给孔子学院中外方的合作带来很多收益。东方大学高层和中层会都觉得,我们的孔子学院的确是在实实在在地为大学利益服务,因此也自然会千方百计地帮助孔子学院发展。比如我们的办公硬件得到了极大地改善,我们的很多活动开展也因此得到了大学相关部门的支持和帮助。


4)主动参加大学举办的相关教研活动

        他们举办的很多教学研讨会我们孔子学院的老师常常会去参加,尤其是中文系学生表演的与汉语或者中国文化有关的活动。参加频率多了,彼此就自然熟悉了。现在,他们有事都会到孔子学院办公室找我商量,针对他们的问题我会提问,对谈话做笔记,表示认真重视。如果他们举办需要汉办资助的一些活动,他们会把与活动有关的海报和报纸宣传和活动报导拿到办公室,展示给我们看,说明他们是如何精心策划和准备的,以及达到的目的和取得的社会影响。我们需要这些资料,作为活动证据的资料保存。这样做是为他们日后申请汉办资助做铺垫。同样地,我们举办各类讲座,都邀请他们参加,甚至主持,有时候一起共餐交流。日子久了,人往深处熟悉,以后办事有疑难问题,就可以与他们讨论,寻求他们帮助或支持就容易了。


中国驻意大使馆教育参赞罗平,东方大学校长Elda Morlicchio,上海市教委副主任李瑞阳和意大利坎波尼亚大区教育专员和科技部人员以及孔院汉语志愿者、中国老师和中外方院长等出席上海教育展览开幕式。


5) 邀请大学共同体成员参加孔子学院举办的活动

        我们举办活动的时候,常有很多师生参加。在必要的时候,我们还会请学术共同体的成员亲自出面,发挥他们特有的、我们无法替代的作用。例如,2016年5月9日和10日,由我们孔子学院牵头协办的2016年上海欧洲教育展览会在那不勒斯圣卡罗剧场举行。到场的除了中方人员之外,有很多意大利的教育科技人员,还有当地八所大学的校长,以及一些中学的校长。展览会上,可谓人头攒动,人流如潮,家长老师和学生把整个展览摊位包围了。上海市教委国际交流处长说,这是八年来在欧洲办展览见到参展人数最多的一次。其实,这么多人的参与,与大学学术共同体成员发挥了重要的动员力量是分不开的。他们利用已经毕业的分散在全国的学生,让他们动员家长和学生参加。一层一层地动员和介绍,使得更多的人知道了中国上海的高等教育和中学教育。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由于高层(大学校长)对于这次展览的高度重视,才有了中层和基层等方面给予的诸多支持和配合。这是一次自上而下的动员和协调典型案例。

 

2016年5月10日在那不勒斯著名的欧洲圣.卡罗剧场举办的上海教育展览人头攒动场面。


6)为大学中文系的汉语教学提供互补性教学服务

        我们孔子学院开设的《初级视听说》、《中级视听说》、《高级视听说》、《商务汉语》课程,还有将要开设的《高级报刊选读课程》,《汉语写作课程》等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东方大学中文系开设课程的不足,尤其是中文系学生在汉语实践能力方面的缺陷。因为该系有600多学生,因为大学经费和教学场地问题,学生常常是大班上课,导致学生汉语能力严重不足。我们孔子学院对症下药,在课程设计方面,稳打稳扎,既有扎实的品牌课程,也有针对性的新课程。这多少吸引了中文系老师的注意力,觉得孔子学院存在的必要性和互补性。在申请奖学金方面(今年达到了48人),为东方大学学生提供了出国留学的宽敞通道。在HSK和HSKK考试方面,因为我们孔院一直提供最优质的服务,报名人数翻了几番。遇到东方大学学生前来寻求帮助,我总是带头为他们耐心细致地处理问题,树立明显的服务意识,让他们在服务细节方面口口相传我们这个文化实体的诚信品格和敬业精神。就这样,我们既发挥了孔院在汉语教学方面的优势,也为本地大学提供了极好的服务。我们彼此信任,各自对对方都有发自内心的真实关切。目前,我们互相支持,争取到了一个精诚合作、友好配合、坦诚互信的难得的工作氛围。这种实质性的深入人心的尊重和信任都是靠自己的实力辛苦挣得的。


孔院汉语老师在那不勒斯最有名的咖啡厅Gambrinus向科技委员会专家和全社会介绍中国茶艺的制作工艺、饮茶程序及其背后哲学旨趣。


7) 利用有关高层次的学位项目,获得更多学术共同体成员的支持

        我们那不勒斯东方大学孔子学院拥有意大利所有孔子学院中唯一的获得意大利教育部认证的培养意大利本土汉语教师的硕士项目。为了提供最优课程教学,我们这个硕士项目负责人从意大利境内大学和中国的大学和孔院本身聘请老师授课。这本身就是一个群英荟萃的机会。利用这样的机会,我们孔子学院的教师与聘请的专家交流切磋汉语教学问题,丰富教学经验,拓宽教研广度,深化研究深度,这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我们孔子学院的高度专业化,显然,这对于提升我们孔子学院形象和品质非常有益。我们孔院汉语老师彭莺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学中文》栏目发表了教学高见,在业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同时还就教授意大利人学习汉语问题与罗马大学东方学院院长、欧洲著名汉学家专门采访了马西尼教授。


那不勒斯东方大学孔院获得意大利教育部认可的、在意大利所有孔院中唯一的意大利本土汉语教师培训证书项目第三届开学典礼。


4. 0反思

        我们认为,孔子学院在下一个十年要提升办学质量,第一步可能就是要对前十年所举办的活动和所从事的实践进行总结、分析、反思;在此基础之上,再提出相关的合理可行的创新措施。换言之,下一个十年的实践必须建立在对现实进行了理性分析的基础之上。既然孔子学院是在大学里头办学,而不是在社会上租个房子或者租个办公楼搞校外培训,像个盈利的企业一样,那么,我们就得严肃思考孔子学院的形象、品牌和所传播的价值究竟何在,而不是一任前十年的办学惯性重复向前移动。打个比方这样说吧,如果前十年的孔院办学我们追求的是粗线条的写意画风,那么,今后十年的孔院办学就是要致力于精雕细琢的工笔画风了。简言之,今后十年,我们孔院要获得大学学术共同体的认同,为孔子学院在大学内外持久地、深远地发展创造出良好的环境和机会。我们的尝试还是初步的,有很多地方需要充实丰富,需要精雕细刻。值得指出的是,我们的尝试是在认真反思以往实践的基础之上开始的。也就是说,我们是自觉地、不断地对孔子学院的行为进行严肃反思反观,而后才开始自觉实践的。因此,不断的、多方位的反思对于有意义的长远地开展工作极其重要。


        最后,我把康德“没有直观的知性是空洞的;脱离知性的直观是盲目的”警句修改一下来结束此文。那就是,在孔子学院办学方面,必须直面、而不是回避严峻的现实,因为,“脱离实践的思考是空洞的;没有思考的实践是盲目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