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庸恒解·凡例

 圆二书斋 2017-02-06

一、刘向校书,辑《中庸》入《礼记》中,而马融、郑康成编之为四十九篇之第三十一。唐陆德明《释文》谓孔子之孙子思作,其言不诬。而世犹有疑非子思作者,由未知圣学,故轻视此书,不足辨也。

一、汉儒虽编《中庸》入《礼记》中,然孔颖达引郑氏《目录》云,此于《别录》属通论。盖汉儒不过附入《礼记》,非以其为言礼之书也。且此书自宋以前已有专行之本,若《汉[书]·艺文志》有《中庸》二篇,《隋书·经籍志》有《中庸讲疏》,司马温公有《中庸广义》。但编为《四书》,则自宋淳熙始;其悬为令甲,则自元祐后科举始。今《中庸》已与《论》《孟》《大学》列为《四书》,朝廷以之取士,人人诵习,圣学之盛极矣。第返诸身心求其实践者,亦不易。盖其义非可以空言晓,亦非可以文字求,必当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然后知此书所言,莫非吾身实理。故今训释,惟取明白易晓,而不敢以艰深影响之辞,致生学者之畏难焉。

一、《中庸》一篇,首尾文义衔接,本一章,不可强分也。郑康成注始离其章句,以便读者。朱子又寻其脉络,次第分为三十三章,较康成为精密。而学者罕究其微,讲章拘守章句,反大失夫子之意。今仍遵朱子作三十三章,以便初学;而其首尾贯通之旨,则仍就子思本意,不敢屈从朱子。知不免僭逾,然乃人身心中自然之理而可施于事物者也。学者详之。

一、是书大旨言天道即人道,尽人即可合天。而其言汗漫,读者不免易生枝节。且道在吾身,非有奇邪;以人合天,只是自尽人道,亦非有奇异也。故亦名曰《恒解》,以其初非深远难践云。

一、道,犹路也,天地人止此一理,如大路然,皆必由之。本无奇异,子思之时,事难言庞,谈天雕龙之辈,创为影响离奇之语,使人视道为高远。故子思述孔子中庸二字,衍为此篇。首自天命说到人,末自人说到天,中间推及于庶事庶物。要无非言人道即天道,能尽性即可合天,而其要在慎独,其归在诚身。性本虚无,不可名状,而其实在天,成形成象在人,万事百为皆各有实际。故圣人因物付物,一如天之无为而成也。诚者,言其理之至,实上天之载,即在人心。后世儒者,知标诚字为圣学矣。但其所谓真实无妄者,末俗或藉口而务纷华。忠孝仁义、至诚不二者,百无一二;声色嗜欲、诚心陷溺者不可胜言,则诚之一字,又为末流歧路矣。伏羲名天雷无妄,而文王曰元亨,即戒之以其匪正有眚,不利有攸往。夫子系之曰:大亨,以正天之命也。其匪正有眚,无妄之往,何之也?天命不佑行矣哉。可见单说一个诚字,须先有一正字。子曰: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是欲人实体天理于身,不是说上天之载止此形形色色便可了却天理也。形色莫不由于中,但此形色中有邪正两途。任心而行,未必皆理;依理而行,即莫非道。学者最当辨之。

一、子思杂引孔子之言,以己意串合,文法岭断云连,道理四通八达,煞是宇宙间有数文字。朱子恐人难以骤通,析为三十余章,其意良苦。但圣贤之言,皆身心所得之实学,因觉世而衍为文字。学者必先将其所言之理,一一体贴身心,渐次深造,至于卓然有得,然后知圣贤之言,皆天地吾身自然之理,而字句精微,直如意所欲言矣。故愚于前人讲说,多不敢曲从。非必反前人,诚以天地人之实理,有一定不可移易者也。高明其或鉴之。

双江刘沅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