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用线条记录文化:连达的古建筑钢笔画

 耽读斋 2017-02-06

 


 



 

读连达的文字和画,首先让我把喜欢的原因想明白了。他的画是艺术品,不是实物,也不是照片,而是一种创作。连达把他对古建筑的发自内心的挚爱融进了画作,表现了出来,影响到观赏的人。像我这类也接触过古建筑而未能深心喜爱的人,就被他的画吸引,从中得到了异于寻常的美的享受。



 

连达说:“乡野间的一砖一瓦,甚至一草一木,都浸透着传统文化醇厚质朴的气息,让我身心无比舒畅,在这里,我找到了作为一个中国人的精神归属感和文化认同感,仿佛走进了浩荡不息的历史长河中,似乎能真实地触摸到先民们的精神世界。我喜欢用几支粗细不等的钢笔把古建筑画下来,喜欢凝视这些或雄伟或灵秀甚至破败不堪的古建筑,喜欢想象这些古旧建筑曾经的辉煌与壮丽,也喜欢用心灵触摸这些古建筑所传达的美好与独特,之于我,这是一种无与伦比的享受。”他这份挚爱是如何从画作里面传达出来,这个机理我弄不清楚,然而事实就是如此,看他的画,就能感受到那些古建筑的灵气,就能欣赏到古建筑的美感,能得到自己亲临现场却不能体会到的感觉。


 

我想,这大概就是艺术的感染力。


 

现在大家都能随时随地拍照,古建筑的照片随处可见,而像我这样从事文博工作的人还能看到许多专业的摄影,可是什么样的照片都很难有画作这样的摄人心魄的效果。艺术品之可贵,而且会越来越可贵,这是可以断言的了。


 

我看到连达画的古建筑,虽然连达是很忠实地描绘,但由他的眼睛观察,用他手里的钢笔画出来,明显地和直观反映实物的照片不同。这里面有他废寝忘食的投入,风餐露宿的辛苦,栉风沐雨的奔波,他对古建筑的挚爱在这些生活细节里真实地体现,又从他的画笔下进入到每一根线条、每一个细节,所以他画出的古建筑就不同于照片和实物,就有一种力量,至少是让我心生欢喜的力量。


 

连达在山西的乡野里很辛苦地画古建筑,他自己在书的前言里有一些涉及。我和他没有接触,他的艰辛和执着的许多故事,熟悉他的朋友可能知道,我无法由此来讲述他对中国古代建筑的挚爱。但是他的画起到了保护这些古建筑的作用,这个可以说一说。而且,这样的一种保护,是对他热爱古建筑的最好回报。


 


我们做文物工作的人都知道,这个工作的核心就是保护文物。如果文物不存在了,也就是把我们有形的文化遗产流失了,罪莫大焉,于民族、于子孙都没法交待。保护的方式越来越多,不必细说,而保存详尽翔实的资料也是其中之一,这一点是没有问题的。文物本体由于不可抗拒的原因消失了,保存下它的资料和图像,至少后人可以从中了解一些东西。无法触摸到实体,固然遗憾,可是有它的图纸、记录、影像资料,子孙后代还是能通过这些资料接触到文化遗产,还能为他们接续精神血脉提供一些养分,刺激出新的创造灵感。


 

保存资料当然是没有办法的办法,资料肯定不如实物,可是明显聊胜于无,而且这种保护方式不仅仅是无奈,其实也有很大的积极的成分在里面。即便竭尽全力地保存实物,将来大地上也不可能触目皆是古旧建筑,毕竟后来人需要新的生活设施,遗产只是生活内容的一小部分,用资料的方式保存也符合我们的传统,我们了解历史不是主要靠二十四史这样的文献资料吗?


 


连达的古建筑钢笔画,严格地说不属于专业的文物保护的资料,可是我以为这也是一种形象资料,或者说是印象资料。打一个不恰当的比方,专业的保护资料如同正史,这样的印象资料就好像是野史。有很多人喜欢读野史,可以知道不少正史不载的细节和轶事。如果历史仅仅是宏大叙事,岂不是无趣得很?


 

个人视角的印象资料,虽然只是古建筑外貌的描绘,却能给出一个鲜明的形象,配合文字记述的地理位置,就可以告诉后人一座古建筑的存在。连达的书,也是一宗古建筑的档案,后人读书即可意会,可以领略一种风貌,对于正式的古建筑档案也是不错的补充,在工程图纸和测绘记录之外,补足了它的意象景致,特别适合大众欣赏。因此也可以说是给专业之外的人士所建立的古建筑档案,是专门供大众查阅的古建筑保护资料。


 

连达的画还有一个特点,我很喜欢。那就是对于古建筑的描绘,没有故意的美化,凡破败的门窗、扭曲的屋檐、散落的瓦顶以及在房顶瓦垄中长出的小草,都如实地反映,画作就是每座建筑在现时呈现的样貌。这也是迥异于工程图纸的地方。一座古建筑,或雄浑,或苍凉,或颓败,显示的是建筑生命的过程。


 

建筑艺术之美,建筑师追求的是一个样式,而经由时间的打磨,大自然的形塑,却是另一个样式。我们从古旧建筑上感受到的荆棘铜驼之慨,与刚刚拔地而起的摩天大楼正好互相映衬,在一个平面上直观地展现出历史的进程。没有这样的对比反差,历史文化的厚重似乎就缺少了可以目睹的这个方面。


 

在我们的土地上,体量最大的古建筑是长城。大家惯常游览的是八达岭长城,但是有很多人喜欢去没有人迹的野长城。其实体味长城之野趣,与品鉴荒村古寺是同一心境。连达用他的画笔描绘出了很多未经修缮的寺庙建筑,让我们享受卧游之乐,功莫大焉。这一点感想是我自己的意愿,个人情趣,与保护古建筑无关,写下来,或有同好可以共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