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漠然001 2017-02-06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这句话经常被引用,但是我看到好多人只引用前半句,后半句看不见,一般就是歪掉了。

后半句特别重要,尤其在我们这个时代。

“和”。就是调和、和谐,我们“万物”,能够达到的,生存的最佳状态,叫做“和”。

事实上,仅就我个人理解,所谓的“修行”,最终目的实际上在于“和”,或者说,尽可能的达到一个高层次的“和”。也可以说,

在“见道路”上,算“修道”,在“行道路”上,就是在“修和”。

“和”,在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里,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道家所推崇的一个状态,不是“道”,确切的讲,是一个“和光同尘”,这里就有“和”字。

“礼之用,和为贵”。儒家经典里,精修在《中庸》,中庸叫“致中和”,也是“和”。

大乘佛法,也是如此,“中观正见”、“理事融通”、“自觉觉他”,其实最终也是通于“和”。



所以,对于先秦三圣的老、孔、墨来说,我个人更崇拜孔子。因为我觉得他是在“和”的路上,走的更深远广大的一个人。而对于“儒释道”三教,本自无别,但我个人更推崇“儒”。

“万物负阴而抱阳”。阴、阳指的是两个概念,两个概念的集合,是两个一切二分方式的二分的集合,是两个虚像,不是实指于某一个具体的二分方式。而“负”和“抱”,表示“物”不离于阴阳,就在阴阳之间,也包括了阴阳本身,界内一切“物化”皆如此。

“负”,表示了“阴”的隐性,晦暗、深远,似远而不离,处于“物”的背后,不容易认知。

“抱”,表示了“阳”的活波,容易感知,但往往又因为“灯下黑”,不容易注意到。

这也是一个“二分”所特有的现象,(名为二分,实际上是“三分”),但凡能做出的二分,都具有这种通性,所以统称为“阴阳”。

“冲气以为和”。

“冲”,有“冲虚”、“道冲而用之或不盈”,以前解过,这是一个“道用”,维持生生不息的一个“道用”。在《中庸》里,叫做“发”。

“气”,练气术里把这个概念单摘出来研究的。“气”,是生命的维系根本,或者说,是“物”所能存在的“媒介”,借用这个“媒介”,“物”存于“界”,同样是“不可须臾离也”的东西,离了生命就结束了,玩儿完了就完蛋了,GAME OVER了。

“冲气以为和”,就是“物”不断的对“气”做“冲而用之”这个动作,以便达到“和”这个状态,进而维持“物”的存在。这就叫“生生不息”。

到了这一步,“万物”这个状态,就基本平衡了,没有然后了。说,对于我们人来说,我们每个人其实也是“万物”之一,道理是一样的,对于每个个体来说,“失于和”,就死的快一点,失到无法挽回,把“气”的丢了,那就死了。“人类”这个大命题,或者说“环境”、“地球”、“宇宙”,这些个大命题,也是一样的,玩到把“气”都玩儿没了,我们也就灭绝了。

但是,所谓的“灭”,是“物”灭,“物”本身就是“道”的一个物化而已,“物”灭了,前边的“一二三”又不一定会灭,所以就有“死而不亡者寿”这一说。

至于“道”本身,虽是恒存,但无本体,所以不是我们能测度的一种存在状态,永远都是“若存”的。


下面是私货:

“修行”,从人身出发,到一种极致状态,完成“逆回成仙”,再破境而出,“顺出生人”,始于人而终于人,是谓“轮回”。我们一般讲“轮回”,都讲“生死轮回”,实际上“死生”也是轮回,一样的。

所谓“不住”,要不住于“所”,也要不住于“序”。知道“轮回”,才知道什么叫“世”,轮回一转为一“世”,倒转、正转、耦合转,“三世”方能“圆满”,这个“圆满”就不是“方”的概念了,是“天圆”之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