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世界地图居然可以这么美?!

 Bookroom for JetYang 2017-02-06

1630年,出身荷兰的地图学家亨里克·洪迪乌斯(Hendrik Hondius)绘制的《新世界地理和水文地图》,是最早的展现世界全局的地图。

世界地图的发展是人类认知地球的过程,如同一张探索星球宝藏的图纸,神秘而美丽。那么,最古老的世界地图到底长什么样?人类又是怎样通过绘制这些图纸,来认知我们所居住的星球呢?


近日,由日本东京庆应义塾大学的建筑师、艺术家鸣川肇( Hajime Narukawa)设计的一张简明清爽的2D世界地图挑战了许多人们对于世界地图的传统认识。鸣川肇设计的AuthaGraph世界地图,目前日本官网售价1575日元(海外购买7480日元)


在鸣川设计的名为“AuthaGraph”的地图中,首先感到不同的是新旧大陆呈外八字形排开,中间隔着浩瀚的太平洋。再仔细看看,有些国家的形状变得有些离奇,为什么原本东西方向宽广辽阔的加拿大变得四四方方,岛屿的布局也变得有些拥挤局促?为什么身为全世界最大岛屿的格陵兰岛竟然“缩水”变得又窄又长,颇为委屈地委身于加拿大的东北方,受着北冰洋凛冽地拍打。


而正是这幅地图,在2016年日本优良设计奖拔得头筹,获奖原因正是其完整精确地展现了陆地和海洋的位置和比例。当代世界地图


人们目前熟知的世界地图是由1569年荷兰人墨卡托(GerardusMercator)设计,并沿用至今。当这位世界著名的地图学家把立体球体上的海洋和陆地转换到平面时,七大洲四大洋的比例不可避免地被扭曲——愈接近两极的陆地,面积愈被夸大。


5个世纪后的今天,鸣川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将地球分成96个同等大小的区域,以保持正确比例,然后再把区域摊开成为一幅长地图,显示出正确的陆地及海洋比例。这就是原本看起来和南美洲(1784万平方公里)差不多大的格林兰岛(216万平方公里)为何会变得玲珑小巧,而它的面积的确才是南美洲的1/8。


地图的雏形


人类绘制地图的历史可以追溯至8000年以前,最早的地图其实是关于星辰的,而非我们居住的地球——受到认知与交通的限制,古代先民们也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930年,在伊拉克北部基尔库克地区出土的一块公元前1400年的粘土板碎片,上面就有用简单的线条和几何图形绘制的巴比伦城邦尼普尔——纵横交错的街道、沿街而立的建筑,楔形文字清晰地标注着各种建筑设施的名称。细细端详之,仿佛还能听见那街道上的熙熙攘攘、车水马龙——三千年前的繁华栩栩如生地在这块小小的粘土块中永恒。公元前1400年的巴比伦城邦地图,不仅是地图学的文物真瑰,同时也是经济学家研究城市雏形的第一手资料。


公元前6世纪,巴比伦便有了世界上最早的世界地图,尽管绘制简陋,并没有科学的认识,但有趣的是,在这地图上竟然故意省略了波斯埃及地区,而这两个国家却是巴比伦人最熟悉的“好邻居”。
根据古希腊历史学家米利都的赫卡塔埃乌斯的著作绘制的地图。公元前500年,古希腊人对于世界的认识还只局限于地中海沿岸。


在古希腊荷马史诗中,世界是一个圆盘,四周是滚滚流动的海洋。想来,大智者荷马格物,他应该是在今天巴尔干半岛的某一处风景旖旎的海滩,远眺日出日落、潮长潮退、云卷云舒,看万物越来越遥远,最后消失在微微弯曲的地平线。


而生活在罗马帝国的托勒密善于用数学方法探索世界,他在天文、地理和物资上的造诣在公元2世纪的欧洲,具有很高的精确性和科学性。公元150年左右,托勒密出版了对后来拜占庭、伊斯兰和欧洲文明都有着重要影响的《地理学指南》。15世纪出版的托勒密(公元90-168)的《地理学指南》中的关于亚欧大陆的插图。


此书的希腊文手稿在13世纪末期被拜占庭希腊僧侣马克西姆·普朗德斯(Maximus Planudes)发掘,并在15世纪,佛罗伦萨人雅克布·安基罗(Jacobus Angelus)又将其翻译成拉丁语。在书中,我们看到,托勒密对于旧大陆地理的认知,已经与今人相近。他的地图中,所有的地名都以拉丁语标注,欧洲的大陆和地中海延安的轮廓已经相当准确,但远在东方的国家海岸线却受到时代限制,有着严重的误差——比如“Sinae”中国、“Taprobane”斯里兰卡和“Aurea Chrsonesus”马来半岛。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托勒密在他的地图中利用透视关系表现地球是一个球体(地圆学说起源于希腊人,由毕达哥拉斯于公元前六世纪率先提出,亚里士多德也提出其科学依据。托勒密基于地圆说,又发展出地心说。中世纪时,罗马教会将地心说奉为正统,更加速了地圆说的传播)。直到大发现时期,葡萄牙航海家在西班牙皇室的资助下于1519至1521年完成环球航海旅行,从实践上证明了地球是一个球体。


世界布


中世纪的欧洲,地图绘制延续了巴比伦的传统,地球被描述成一个被海洋包围的大银盘。这些图像多为对称的圆,地球被描述成世界的中心,众星环绕、唯我独尊,当时的地图被称为“世界布”(Mappa Mundi, cloth of world)。1568年,葡萄牙地图学家、天文学家巴尔托洛梅乌·维利乌(Bartolomeu Velho)根据托勒密的理论绘制的宇宙模型,该书稿现存于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内。


11世纪至文艺复兴,欧洲主要的地图绘制中心集中在亚平宁半岛和伊比利亚半岛,并兴起了不同的制图派系。13世纪末到15世纪,活跃于西班牙马略卡岛的犹太学者们当属其中的佼佼者。


1375年,亚伯拉罕·克雷斯克(Abraham Cresque)和其子犹大·克雷斯克(Jehuda Cresque)绘制的《加泰罗尼亚地图集》对世界详细又具体的描述,今人看来,虽然有些怪异,但也饶有趣味。1375年加泰罗尼亚地图集合全景,现存于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内。


《加泰罗尼亚地图集》作为中世纪“世界布”的典范之作,《马可波罗行记》和《曼德维尔爵士旅行记》等故事在地图上均以图画的形式呈现。与此同时,地图上还充满了关于城市风土人情或历史传奇的标注。《加泰罗尼亚地图集》局部,马可波罗在亚洲。


“旧世界”地图


几十年之后,意大利修士弗拉·毛罗在以盛产彩色玻璃工艺品的威尼斯穆拉诺岛的圣米歇尔修道院内成立了地图工坊。1457年,他受葡萄牙皇室的资助,查阅当时多位探险家的资料,在当时的条件下以惊人的准确度绘制出一副直径长75英寸的“旧世界”地图。弗拉·毛罗地图,该地图方向与现代地图上下相反,为上南下北左西右东。


弗拉·毛罗地图工艺精良,地图被绘制在一张巨大的羊皮纸上,并庄重地安置在鎏金的圆形木框内,极富文艺复兴早期风格。地图中不仅有各地山川河流的精细描绘,还有对于世界各地详细地注释,反映了当时的地理知识。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在这地图的四角,还有地壳结构(左上)、宇宙系统(右上)、海陆分界(左下)以及伊甸园(右下)的小图。这些显示出14世纪的欧洲,虽然人们对于世界的认识仍然显得幼稚,但是更加科学、全面地探索即将轰轰烈烈地展开。后来,毛罗又制作了这张地图的副本,现存于意大利威尼斯马尔奇亚那图书馆内。

弗拉·毛罗地图局部,其中标注“Chataio”正是葡萄牙语中的“契丹”。欧洲人以“契丹”称中国,原因是13世纪蒙古帝国的崛起与扩张。

意大利佛罗伦萨旧宫侧曾是佛罗伦萨的市政厅,其中的“地图大厅”中陈列着16世纪时美蒂奇家族收藏的珍奇古玩,其中包括53张根据托勒密理论或孟卡托理论绘制的地图,以彰显统治者家族渊博的知识学识和对世界的控制欲。大厅中间的地球仪,由于过度修复而损坏。


经纬线的运用


15世纪到16世纪上半叶,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地图绘制技术发达,这与当时在大西洋上强大的实力与殖民扩张的欲望密不可分。


1492年,来自意大利热那亚共和国的探险家哥伦布,在西班牙天主教君主的资助下扬帆远航,原本是要去寻找印度,却“无心插柳”地发现新大陆。美洲是欧洲殖民活动的开端,新航路开通后,在欧洲引起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虽然远航的目的是寻找黄金,但客观上却取得了地理上的重大发现。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航海需求,航海地图在率先进入大航海时代并成为大西洋霸主的葡萄牙孕育而生。

坎蒂诺平面球形图。其中欧洲、非洲、近东地区的准确程度令人惊讶。图中经纬先纵横交错,风向标遍布,为航行中的人们指引方向。


1502年,一位为葡萄牙皇室地图学家根据同乡探险家佩德罗·卡布拉尔的地理发现,在羊皮纸上勾勒出了巴西海岸的零碎记忆,并详细勾勒了大西洋和印度洋的非洲海岸线,如今看来精准度极高。坎蒂诺平面球形图局部


在平面上表现球体不是一件容易事,《坎蒂诺平面球形图》是早期也运用经纬线以确保准确度的地图典范。它是现存最早的显示葡萄牙在东方和西方地理发现的地图。同年,它被意大利费拉拉公爵手下的一名特工阿尔贝托·坎迪诺,1502年成功从葡萄牙将其偷到意大利,从此这张地图便被称为《坎蒂诺平面球形图(CantinoPlanisphere)》。17世纪,罗马教皇克雷芒八世将其转移到意大利摩德纳的宫殿。1859年,宫殿遭到洗劫,地图丢失。同一年,它被摩德纳的埃斯特博物馆馆长朱塞佩·博尼在一家肉店将其发现,并存入博物馆。坎蒂诺平面球形图局部,图中为美国东海岸、伊斯帕尼奥拉岛(今海地与多米尼加共和国)、古巴和其他加勒比海岛屿。其中一条纬线从底部穿过,玫瑰形风向标和红蓝比例尺飘荡在海洋中。


地球仪的诞生


美洲大陆被发现的同一年,在以精工制造出名的德国,出身富商之家的马丁·贝海姆(Martin Behaim)制作出了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地球仪。



其地球仪上的世界地图,基本参照托勒密理论,并将中世纪后期的地理发现也绘制其中。当然,由于当时数学、地理知识还比较落后,贝海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很多错误。如位于西非的佛得角群岛比正确的位置竟相差了好几百英里;马可·波罗提到过的“西潘戈”(日本)却距离欧洲海岸太近。

South Pole,Globe of Martin Behaim,1492

Globe of Martin Behaim,Nuremberg,1492


由于历史时期局限,地图上尚未绘出美洲(15年之后,美洲大陆终于被绘入德国的世界地图中)。虽然没有当时那些来自伊比利亚半岛的航海图精美和准确,贝海姆地球仪却可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在3D球体上展现自己生活的世界。贝海姆地球仪在德语中为“Edrapfel”,意为“地球苹果(earth apple)”。1907年,被收入德国纽伦堡日耳曼国家博物馆,1992年,被移至奥地利维也纳科技大学以供研究。

托根堡(今瑞士圣加仑州地区)机械专家、钟表匠约斯特·比尔吉,是当时最具创新力的时钟和科学机械制造者。他的作品受到“黑森-卡塞尔领地主”威廉四世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鲁道夫二世的赏识。这座1594年的机械天球仪为巴洛克装饰风格,彰显皇室饿富贵堂皇。


地图绘制是一项极其复杂并具有很强科学性、又与艺术绘画相结合的工作,地图绘制的历史反映了人类技术进步的历史。13世纪末之前,人们普遍接触地理知识,受到神学的制约,并不是一个科学研究的定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经过很长时间才慢慢接受了经过科学研究才确认的地理学方面的各种知识,便有了越来越精确、科学的地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