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深度 | 国内唯一跨省都市圈如何突围?

 peterchiu60 2017-02-06

国内唯一的跨省都市圈;驱车往来只需1个多小时;综合竞争力居第二;经济、文化兼容并蓄,这些都是南京都市圈最直接的写照。

南京都市圈成员城市包括江苏的南京、镇江、扬州、淮安以及安徽的马鞍山、滁州、芜湖、宣城共计8市。近些年,都市圈内城市联动愈发紧密,除了内部交通路网一体化以外,政府、市场、公众等多层面的协调联动机制都在不断完善。从某种程度来说,南京都市圈是长三角一体化的“试水”。



南京都市圈成员文化气质相近,促进了各市的文化生活共融。图为南京都市圈城市龙舟邀请赛。


曾经尴尬 是以为圈

一段时间内,南京在经历城市规划和产业战略方面的频频调整后,与周边城市的差距不降反升。南京都市圈的成立,正是城市决策者应对差距的举措。

以工业总产值为例,2007年,南京与上海、苏州、无锡、杭州、宁波的差距分别为15777亿元、9984亿元、3159亿元、2243亿元、1615亿元;而2013年,差距依然在扩大。

作为省会城市,南京的吸引力在下降:一方面,苏南经济受上海影响很深;另一方面,苏北距离南京太远。南京要想摆脱尴尬局面,建立起南京都市圈,吸引圈内各城市的资源,实现联动发展是一良策。

有业内专家表示,南京都市圈区域规划评审稿中明确写道:作为核心城市的南京对外辐射尤其是资本扩张能力不强,发展面临机遇,也面临着资源紧张的挑战。

2013年8月,南京都市圈规划上报国务院。对此,中国区域经济学会秘书长陈耀表示,“如今国内的都市圈规划都希望在国家层面得到重视,跨省区是一个好办法,一旦南京都市圈规划得到批准,南京将迎来更多的发展资源”。

以南京为中心、地跨苏皖两省的南京都市圈建设已近15年时间,总面积6.3万平方公里,人口3255万。自2002年成立以来,南京都市圈按照“共建、共享、同城化”的发展目标,在综合交通、产业合作、公共服务和同城化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因为距离的问题,南京对长三角城市的吸引力不强,很难从长三角获取优势的资源。在这种情况下,南京就不得不把目光转向周边城市,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合作,获取发展所需的资源,这是南京积极建立都市圈的初衷。当然,这种资源获取是互补的,其他都市圈内城市也会从南京获取资源。”南京财经大学区域经济研究专家张建教授表示。

对此,滁州市经济技术协作办公室副主任范德胜指出:“这种资源相互之间的流通,会产生协同效应,都市圈有利于南京的发展,同样有利于都市圈内各个城市的发展。



南京与周边城市的交通联结,加速了南京都市圈的同城化进程。


区域协同 下活一盘棋


2015年,都市圈8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6万亿元,财政收入2733亿元。其中,南京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720亿元,占都市圈总量的3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45%,普通高校和医疗卫生机构数量分别占58%和26%。南京在都市圈中的龙头地位稳固,“1+7”模式初步成形。

自1986年“南京区域经济协调会”第一次会议,到2003年开始举办的“南京都市圈发展论坛”,及至2007年开始召开的“南京都市圈市长峰会”,都市圈合作交流平台不断成熟完善,各成员市达成了多项单边或多边合作框架协议,推动了都市圈区域间的实质性合作。

2013年8月3日,南京都市圈第一届党政领导联席会议暨南京都市圈城市发展联盟成立大会在南京举行,会上提出要建立都市圈规划专委会;8月7日,都市圈规划专委会筹备会议在南京市规划局召开;10月15日,都市圈规划专委会成立大会在滁州举行,在这次大会上,两省八市的规划局长坐在一起,按照“平等协商、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赢发展”的要求,立足“共享、共建、同城化”的目标,建立都市圈内多边或双边的城乡工作协调和合作机制,实现资源共享和责任共担,促进都市圈城乡规划一体化。至此,南京都市圈的8个城市打破行政壁垒,从过去规划工作的“各自为政”转变成为实现共同发展而展开区域协同规划,以此下活都市圈的一盘棋。如今,南京都市圈已成立秘书处及17个专业委员会,进一步优化了都市圈发展制度设计,提升了都市圈决策层次。

南京都市圈已经形成一核、一带、一区、两片的总体规划布局。一核,是以南京为都市圈发展核心;一带指沿江综合发展带,连接南京、镇江、扬州、马鞍山、芜湖等沿江中心城市;一区是宁镇扬同城化先行区;两片则是江南产业转型提升片、江南产业转移承接片。其中,江北承接转移与转型融合片包括扬州市南部以及南京、芜湖、马鞍山三市的江北地区。

南京都市圈有着明确的发展定位和目标,2020年,南京都市圈目标GDP4.9万亿。同时,南京都市圈还要形成产业互补,依托都市圈内各市已有产业基础及优势,形成功能互补的高新技术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分工与合作格局。

对此,芜湖发改委副主任席文曾表示,“芜湖目前主导产业为汽车,很多配套商就在南京,芜湖和南京肯定可以优势互补,芜湖的一些优势产业也会给南京进行配套。此外,两者能形成优势产业集群,促进经济发展,这也是芜湖当初加入南京都市圈的初衷”。

马鞍山市发改委副主任何先文在谈到与南京的产业互补时说,马鞍山与南京距离较近,产业互补性非常强,“马鞍山利用博望区紧邻南京空港新城的优势,发展与空港新城汽车零部件加工、航空制造业配套的航空物流、包装加工以及机械模具等互补性产业,同时还加强慈湖高新区与南京江宁、滨江开发区的错位发展。”

在新的长三角城市群阵列中,南京颇为引人瞩目,被定位为长三角唯一特大城市的一部分原因不乏南京都市圈的“神助攻”——南京都市圈的发展可以促进南京江北新区的发展,进而带动淮安、宿迁等未入围长三角城市群的城市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南京都市圈的发展可以进一步带动经济相对欠发达的合肥都市圈的发展,实现两个都市圈的融合发展。这是其他都市圈无法比肩的。



苏皖两省医保合作有望实现。


文化生活共融  从逛街到“逛都市圈”


南京都市圈中的城市素以历史风韵、人文风情见长,加上同样富有江南水乡风貌,使其不论城市面貌或风景园林,皆多了古朴厚重的质感。

南京的大气、镇江的秀气、扬州的雅气、马鞍山的才气……各有千秋。

2013年12月末,南京都市圈文化专业委员会成立,苏皖两省八市开展了一系列文化交流活动,促进了都市圈城市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一定程度上又满足了都市圈各市市民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使得各城市本就相近的文化形成共荣局面。

如今,无论是成员市间的文化艺术、文博展览交流,还是图书馆馆际合作、文化产业互动等交流合作,都在逐步推进、加深。事实上,都市圈城市彼此间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化上也具备一定的共性,并且相互影响。例如,南京六合地区的《鲜花调》就吸取了周边地区文化的一些元素;而南京作为六朝古都,自身的都市文化又在不断向其他成员市辐射。有学者指出:“在这样的背景下,推动都市圈文化的交流与合作是顺势而行,有利于不同城市的文化相互吸取精髓,实现文化共荣,为南京都市圈整体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周末休息,开个车去南京逛商场,这对马鞍山和镇江人来说是件很自然的事。

根据南京市商务局提供的数据,在新街口商业圈历年的年销售额中,外地消费比例超过40%,最高达到60%;在外地消费者中,马鞍山、滁州、句容、扬州等地的市民占据多数。

“自从有了德基广场一期二期,我就更愿意到南京来买东西了。”滁州人萧女士说,自己每年都会开车到新街口来逛街。的确,南京的商业近年来提档升级的速度并不慢,高、中、低档消费都可以一站完成。

不过,萧女士觉得也有美中不足的地方。“我有一些姐妹也挺向往南京的商场,但是还没买车,过来一趟不方便。”

几年前轨道交通上的欠缺,制约了南京都市圈的同城化。但随着同城化的提速,这个短板正日渐“变长”。

从实际情况来看,经过多年建设,南京都市圈建设“同城化效应”初步显现——区域交通服务实现同城化,撤除了区域范围内全部9个二级公路收费站,开通了点对点直达城际公交,提升了区域交通服务同城化水平;禄口国际机场与各市签署了加强航空服务的战略合作协议,在各市设立了城市航空候机楼,实现了航空查询、机票销售、候机服务的无缝对接;南京与各市签署了客运班车公交化运行暨旅游直通车合作协议,开通了句容、马鞍山的公交化客运班车。

南京市规划局局长叶斌认为,南京轨道交通完全可以借鉴上海与昆山直通的模式,跳出南京看南京,让地铁(轻轨)延伸至周边的马鞍山、滁洲、镇江、扬州、句容、宣城,形成轨道交通连接都市圈,提高城市能级和首位度,增强吸引力和辐射力,实现合作共赢。

“先易后难,从百姓关注的身边事做起。”河海大学教授史安娜这样建言南京都市圈的发展。都市圈建设要淡化行政边界,从一些易操作、易见效、易达成共识的项目入手,把改善民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目前,南京多家大医院为都市圈提供医疗技术支持和人员培训服务,鼓楼医院与滁州市合作建设的南京鼓楼医院苏滁分院项目正在实施;南京都市圈统一挂号平台也已开通,目前已有都市圈6市近100家医院实现了网上预约,市民可以使用电话、网站、医院和银行终端、手机等方式进行预约挂号,共提供了超过430万人次的预约服务。

而在教育及公共服务方面,南京与淮安、马鞍山、滁州等市签订了教育合作协议,开展多种形式的中小学教学合作;宁镇扬旅游年卡的发行,让市民出游更加方便实惠;实现了宁镇扬公交一卡通;异地就医实现联网结算,并实现了医检报告数据共享。



建设和发展南京都市圈,是统筹区域发展的典型实践。


竞争与“软肋”同在


有报道指出,在南京决策者们看来,南京都市圈与国内其他都市圈不同:跨越苏皖两省、融合长三角与皖江城市带、连接东中部两大经济发展区域。因此,建设和发展南京都市圈,是统筹区域发展的典型实践,对促进不同发展水平地区之间的联动协调发展具有先行示范和引导性作用。

此外,国务院出台的长三角规划,正式提出南京都市圈范畴,意味着其是长三角城市群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群大系统中的子系统之一。

对于安徽4市融入南京都市圈,安徽省住建厅相关负责人曾公开表示,安徽在中部地区率先实现崛起可分两步走:先融入以南京为核心的长三角西部地区,再融入以上海为核心的整个长三角地区;皖江城市带10个城市率先融入长三角区域,再带动安徽南北7个城市全部融入长三角。

从这个角度来看,如果南京都市圈能够获得区域统筹先行示范改革的试点,那么将是苏皖两省跨区域合作的典型实施平台。

不过事实并非那么美好,业内人士透露,已经获得国家层面批准的皖江城市带是目前马鞍山、芜湖和滁州几个城市最为看重的,“毕竟皖江城市带已获得国家层面的认可,有很大的政策优势,虽然这些城市也是南京都市圈成员,但它们更注重皖江城市带的发展,这也是南京都市圈面临的问题”。

范德胜也认为,目前皖江城市带对滁州的经济发展推动很大,“首先把滁州在区域中的地位提高了,纳入了国家规划,并对投资商形成了良好导向,有利于招商引资。自从皖江城市带获批,大量企业慕名来滁州投资。在政策方面,滁州抓住了机遇,一是苏滁现代产业园,这是皖江城市带影响下的产物;二是承接产业转移集中示范区,平台规划大了,一些新的载体出现了,这些都是皖江城市带发展的结果”。

此外,南京都市圈还面临着区域协调难的问题,“南京都市圈是跨省的都市圈,必须跨越江苏至安徽,也就是要突破行政区划的限制,打破两省的一个瓶颈,形成同一个政策影响,否则区域协调很难操作。”范德胜表示。

“南京往西、往东北,宁镇扬、宁马滁和宁淮,联系密切,关系热络,可是往南从南京、宣城到黄山,交通不便,冷清得很,是南京都市圈‘柔软的下腹部’。”今年10月,南京市规划局组织研讨“宁宣黄”成长带发展战略。规划研讨会之所以把“宁宣黄”称为发展带,而不是城镇带,是因为其还未形成有组织的城际轴带,属于南京都市圈的“灯下黑”地区。

“宁宣黄的经济往来、旅游开发,与这条轴线上的山水资源、文化底蕴极不匹配。”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沙润说,因为城际联系不多、交通开发滞后,“宁宣黄”成为南京都市圈甚至长三角的“盲肠”和“软肋”。

宣城市城乡规划局局长许浙安说:“宣城处于南京、杭州、合肥三大城市的中心地带,山水文化资源丰富,好多不亚于西递宏村的古村落尚待开发,可是由于快速联系不畅,原来期盼的‘大树底下好乘凉’,现在成了‘不长草’。”他建议尽快启动南北向高铁、城际铁路规划建设。

设计时速250公里的连淮扬镇南延线已纳入国家铁路“十三五”规划,专家强烈建议这条南延线从镇江经句容南延溧水,加上扬马城际,使溧水成为打通宁宣黄轨道交通的枢纽站。而宁高城际宣城延伸段,已纳入宣城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延伸至芜宣机场,可见宣城拥抱南京都市圈的热切心态。在高速公路贯通上,宣城到黄山已经全程高速,南京到黄山还剩高淳—宣城这一段,目前已经完成环评,专家呼吁尽早开工,实现宁黄高速直达。


延伸阅读:合肥城市圈PK南京城市圈


江苏省2015-2030城镇体系规划将淮北、宿州纳入徐州都市圈,芜湖、马鞍山、滁州纳入南京都市圈。合肥也将芜湖纳入合肥经济圈,合肥经济圈PK南京都市圈?谁更NB?”有网友提出这样的疑问。

江苏城镇群体系

“南京都市圈”是啥概念?以下引自百度百科。


“南京都市圈是江苏省委、省政府提出着重建设的三大都市圈之一,其范围锁定在南京周边100公里左右,由于驱车往来只需1个多小时,故又被称为“南京一小时都市圈”。“南京都市圈”不是行政区划意义上的城市概念,而是一个被发达的交通网络紧密联系起来的城市群落。南京都市圈是一个跨省城市群,地跨苏皖两省,在吸收部分江苏城市外,又纳入部分安徽城市,其实质是以南京为中心形成一个经济区域带,在这个区域带里共同发展,共同做强做大,即以一个城市为龙头来带动一大批城市及周围城镇发展。”“南京都市圈成员城市为南京、镇江、扬州、淮安、马鞍山、滁州、芜湖、宣城八市,包含31个市辖区、8个县级市和20个县,总面积6.3万平方公里。2014年底,常住人口3337.58万人,地区生产总值23986.51亿元。”


南京都市圈的战略定位为:辐射中西部的国际性重要门户;国际先进制造业中心和现代服务业基地;泛长三角转型与合作发展示范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国家级都市圈;构建国际性的沿江先进制造业集群和以历史文化、山水城林为特色的城市带。


南京都市圈

与南京都市圈匹配的按道理来说应该是“合肥都市圈”,我们首先搞清楚啥叫着“合肥都市圈”?“根据规划,合肥都市圈包括合肥、淮南、六安、巢湖四市及桐城市,土地面积约3.86万平方公里。合肥都市圈从以合肥为区域对外开放的龙头城市。”“具体是,由合肥、淮南、六安、巢湖、桐城五大城市中心城区以及环巢湖地区等组成的城镇密集区,成为聚合合肥都市圈区域发展的“心脏”;而东西向合巢芜发展轴。”“按照规划,到2020年,合肥都市圈总人口约为2400万人,城镇人口约为1580万人;2030年,合肥都市圈总人口约为2635万人,城镇人口约为1990万人。同时,城镇化水平在2020年达到65% ~68% ,2030年达到75%~78%。”   


但是除了“合肥都市圈”概念以外,还有一个“合肥经济圈”这样的概念。那什么又是“合肥经济圈”呢?“合肥经济圈从以合肥为区域对外开放的龙头城市,发展成为我国泛长三角的重点城镇群,与徐州都市圈、武汉城市圈、中原城市群、昌九城镇群、长株潭城市群等竞争合作,实现中部崛起战略。”“包括合肥市、淮南市、六安市、桐城市(安庆)和滁州市,总面积36519平方公里,总人口1836万人。”


“合肥经济圈将成为全国的核心增长极和创新极,从而带动全省社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按照规划,到2015年,合肥经济圈的经济规模将持续提高,占全省比重由2008年的36.37%提高到45%以上。合肥经济圈国内生产总值预期25500亿,其中,合肥7000亿、淮南2000亿、六安2000亿、桐城500亿。 按照规划,合肥经济圈将形成1小时通勤圈和生活圈,核心圈层实施“公交化”发展策略。同时,合肥经济圈将率先在全省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区域统筹,推进五市间社保制度协调配合和社保关系无缝转移、接续。”   


显然,根据百度上的说法,其实“合肥都市圈”和“合肥经济圈”基本是一个概念,我们将其合并为“合肥都市圈”概念。长期以来安徽省城市发展水平低,而且缺少首位城市,或者首位城市不够强大,让我们安徽省在全国排名中处于劣势,对安徽形象造成了非常不利的影响。所以安徽省有必要打造自己的首位城市。安徽省内的城市,打造首位城市,事实证明非合肥莫属。显然,安徽省的这种“合肥都市圈”战略,具有历史必要性,和历史必然性,是79年以来安徽省委省府的一贯战略。

合肥都市圈


长期以来,“合肥都市圈”或者“皖江城市带”等等说法长期以来只是安徽省的一种战略,并没有得到周边省市的认同,安徽长期被排除在“长三角”之外,也被排除在“中部城市群”之外。这是安徽尴尬的地方,我们头脑中的“南京都市圈”和“合肥都市圈”基本是一种冲突关系,是一种较为激烈的城市竞争关系,双方更多的是将彼此看成是竞争对手,总是想方设法的滴给对方制造麻烦。长期以来这也是事实,这是无可否认的。


 我们说安徽或者合肥要对付所谓“南京都市圈”可谓易如反掌。想瓦解“南京都市圈”,其实合肥可一招制敌,那就是合肥 马鞍山合并。当然,合肥马鞍山合并 存在很大的难度。所以,退而求其次也是可以的,那就是一定要将马鞍山纳入“合肥的势力范围”。2011年三分巢湖,马鞍山获得了原来巢湖市下辖的和县和含山两县,马鞍山与合肥直接接壤,同时马鞍山发展空间得到有效扩充。更为关键的是,省府支持下,投资70亿开通马鞍山公路大桥,省府同样协助马鞍山打造安徽的“出海口”。可以这样说,只要合肥能够有效“影响”马鞍山,那就自然将南京与芜湖隔离,“南京都市圈”必然流于形式,只能在地图上画画罢了。


当然,如果南京想 真心要搞“南京都市圈”的话,其实也容易,就是利用南京的经济和政治优势,动员江苏境内大量产业向滁州、马鞍山、芜湖等都市圈内部城市转移,或者为江苏产业向这些城市转移提供方便。如果南京能够做到这些,马鞍山、芜湖、滁州。。。将永远跟在南京后边混,甚至有更多的城市愿意跟在南京后头混。中小城市加入这圈那圈,其实都是希望找个靠山,就和人想找个好单位一样的,就是想捞点好处。如果捞到好处,那当然木有问题,好处越多,我越愿意跟你混。要是捞不到好处,那就无所谓咯,今天加入,明天就退出,或者口头说说谁都不当回事咯!所以,争夺都市圈的关键是要给圈内成员实实在在的好处。    


然而,2014年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指出,皖江城市带属于“长三角城市群”重要组成部分,皖江城市正式纳入“长三角城市群”范畴。这种做法,终结了“长三角不带安徽玩”“安徽不跟长三角玩”的那种“对立状态”。而且前不久,在安徽合肥召开了长三角协调会议,这标志着皖江城市带被正式纳入“长三角城市群范畴”。那安徽的战略规划必然要受制于“长三角城市群”的整体规划。

长三角城市群

合肥被确定为和杭州、南京并列的“长三角副中心”城市,这是“长三角”对合肥定位的认同。当然,“长三角城市群”必然是要划分各中心城市的“势力范围”的,并且协调各“中心城市”的“势力范围”,并且要求各“中心城市”要尊重彼此的“势力范围”。过去皖东3个城市被纳入“南京都市圈”,那只是南京单方面做法,是南京“一厢情愿”。直到前一段时间才正式得到安徽省委省政府的认可,当然也必然得到合肥的认同,皖东地区3各地级市基本被“正式”纳入“南京都市圈”了。


至于“合肥都市圈”,那基本只能主要局限于合肥本土和合肥以西、以北、以南部分了。主要对皖西南地区和皖西地区,和皖西北地区的影响。如果你们还不信的话,想想为什么安徽能够允许宁安高铁开通?你再想想为何合肥国家级新区考虑滨湖新区、高新区、还有机场新区 等西南部和西部地区的片区了?其实不就是强化合肥对皖西南和皖西 皖西北地区的影响的嘛!还要告诉你的是,合肥将强化对皖西南、皖西、皖西北地区的交通线路。   


当然,由于长三角融合发展才刚刚开始,很多配套政策并没有制定出来,更不可能付诸实施。当前现实中的困境是 马鞍山、滁州、芜湖虽然被纳入南京都市圈,但是因为安徽省地界的存在,同时因为江苏省的自私做法,这三个地级市却难以得到南京真正的“辐射”或者好处,其实南京并不愿意真正“关照”这些地区。同时,因为这三个地级市被排除在合肥都市圈之外,


所以,这三个城市也不会得到合肥的“关照”。这样就出现那种爹不疼,娘不爱 那种非常尴尬的 局面。这种局面必须也必然要改变。当然,芜湖市副市长意识到这个问题,在某次会议上提出“我们(芜湖人)在外都说自己是南京人”。当然,这种间接的 不疼不痒的要求还是不行的,应该公开对南京提出要求,否则就退出南京都市圈,让南京带领一班苏北城市去玩,别来耍我们皖东3个城市。      


根据这样以上分析,我觉得我们可以得出几个结论:第一、安徽最终将会被纳入3个“都市圈”,分别是“合肥都市圈”,一个是“南京都市圈”,一个是“徐州都市圈”。第二、马鞍山、滁州、宣城、芜湖将会强化东向发展战略,蚌埠也会最终被纳入“南京都市圈”。第三、合肥将会强化对皖西地区、皖西南地区、皖西北地区的影响,强化合肥与这些地区的联系,特别是交通联系。



本文来源:凤凰品城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