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富论》读书笔记 一

 李涣 2017-02-06

重新拿起《国富论》来读,这是第一次半截儿放下之后的很多年,中间搁置的原因主要还是因为这个版本的翻译语言晦涩难读,加之有别的更有趣的书勾引,就暂时放下了。手头这本是上海三联书店出版,郭大力,王亚南翻译的,这老哥俩的翻译现在看带着浓厚的民国翻译风格,这和生活的时代分不开,就是那时生人,还能怎么说话?

语言只是思想的载体,大可不必本末倒置,因为语言的晦涩,拖住了对思想本身的理解。这次再读,打算记些笔记,也算翻译,把那时的语言换成现在的,至少是便于我理解的语言。

《国民财富的性质及其原因的研究》

一个国家每年消费的一切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都来自于国民的劳动。通过劳动,可以直接生产产品,也可从国外购买产品。而这些产品的多寡,决定供给的好坏。

影响供给的好坏有两方面原因:一、效率。运用劳动的能力,包括熟练度,技巧,判断力等。二、数量。从事劳动的人数。当然,还应有自然条件。

作者认为在二者中,效率更重要。举个例子,在一个在未开化的渔猎民族,一切能够劳作的人都要尽力地从事有用劳动,以满足自己的生活需要,而且还要养活族内因老幼病弱而不能渔猎的人。这导致了他们的物质贫乏,以致于在极端情况下要杀害老幼以及长期息病的亲人;或遗弃这些人,听其饿死或被野兽吞食。反之,在文明繁荣的民族,虽然也有许多人完全不从事劳动,而且,他们吃的用的甚至比大多数劳动者所消费的还要多。但由于社会全部劳动生产物非常之多,往往一切人都有充足的供给,至少也能保证最贫困者的最低生活。

这点我是同意的,因为效率的提高,导致了产品数量的增加,是符合逻辑的。这两个民族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劳动效率不同。因此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劳动需要被改良,生产效率需要被提高。

那么,劳动生产力的这种改良的原因,究竟在那里?劳动的生产物,按照什么顺序自然而然地分配给社会上各阶级?这就是本书第一篇的主题。

第一篇 论劳动生产力改良的各种原因,并论劳动生产物依照来分配给人们各阶级的自然秩序

第一章 论分工

第二章 论分工的原理

第三章 论分工受限于市场的范围

凡事都有个头儿,任何理论也不例外。作者认为这本书的头儿,讨论的基础,应该是从分工开始的。

那么进一步讨论,分工是怎么产生的?它不是凭借一个或一群的聪明才智想出来或者商量出来的,而是源于一种倾向,就是互通有无,物物交换,互惠互利。这种倾向应该是人类共有的,而且特有的一种“互利”的本能。

正是这种人类要求互相交换的这个倾向,导致了分工的产生。至于这种人类的本能是从哪里来的,就是另一个领域的问题,不在本书的讨论范围内。

当人们发现,通过交换得到的产品,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比自己做的要好时,这就鼓励大家各自委身于一种特定业务,使他们在各自的业务上,磨炼和发挥各自的天赋资质或才能。由于每个人工作专业性的增强,使技能更加提高,促使效率也随之不断提高,这样更加巩固和强化了分工。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但市场广狭程度,会影响交换能力,从而影响分工的程度。市场要是过小,一个人不能通过交换就得到自己需要的产品,那就会迫使他去自己劳动,生产那种产品。这样就不是鼓励人们终生专务一业。

所以,随着分工程度的不断加深,要求市场范围的不断扩大。在很久很久以前,人类文明还在现代化之前的时期,水运开拓了比陆运所开拓的广大得多的市场,所以从来各种产业的分工改良,自然而然地都开始于沿海沿河一带。这种改良往往经过许久以后才慢慢普及到内陆。

在地中海沿岸各国中,农业或制造业发达最早改良最大的,要首推埃及。上埃及的繁盛地域,都在尼罗河两岸数哩内。在下埃及, 尼罗河分成无数支流,大大小小,分布全境;这些支流,只要略施人工,就不但可在境内各大都市间,而且在各重要村落间,甚至在村野各农家间,提供水上交通的便利。这种便利,与今日荷兰境内的莱茵河和麦斯河,几乎全然一样。内陆航行,如此广泛,如此便易,无怪埃及进步得那么早。

同样,在大航海时代,葡萄牙和西班牙是强大的,因为他们掌握了更先进的造船和航海技术。不断造船出海,难道就没有去寻求更广大市场的诉求么?隋朝的大运河,难道只是为了观琼花么?

现在的世界已经不再单靠航海沟通市场了,互联网连起了整个世界。这难道不是一种扩大市场的手段么?如果市场被全球化,那么分工必将在全球调整。理论上说,有些产业在有的国家将不会存在,但目前这样的事情还没有发生,一个原因可能是关税对本国产业的保护。

物物交换导致了分工,而分工提高了劳动的效率。

未开化社会中一人独任的工作,在进步的社会中,一般都成为几个人分任的工作。比如在一个扣针制造工厂,所有的工人都是把所有工序从头操作的尾,一天也生产不了多少扣针。但是,如果将每道工序分开,分别有不同的人负责,一个人抽铁线,一个人拉直,一个人切截,一个人削尖线的一端,一个人磨另一端,等等,这样每天的产量就非常可观了。

有的产业易于明确的分工,而有的则不然。作者举例,农业上种种劳动,随季节推移而巡回,要指定一个人只从事一种劳动,事实上绝不可能。。所以,农业上劳动生产力的增进,总跟不上制造业上劳动生产力的增进的主要原因,也许就是农业不能采用完全的分工制度。

这也恰恰说明,在当今世界的农产品价格为什么会有高有低,一种原因,可能就是,如果一个国家农业脱离小农作坊式的生产越彻底,农业产业化分工越明确,产量就越有可能提高,从而导致了更低的价格。

之前的问题,什么导致了劳动生产力的改良?作者开篇就给出了答案,分工。分工导致了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

分工导致了劳动的改良,实际上就是提高了劳动的效率,也就是在单位时间能完成更多的工作量。原因有三:

第一,劳动者熟练程度的增进,势必增加他所能完成的工作量。因为分工使劳动者更专注于一种单纯操作,当然能够大大增进自己的熟练程度。

第二,利用适当的机械能简化劳动和节省劳动。因为分工使劳动者的全部注意力自然会倾注在一种简单事物上,再加上人的本能就是“偷懒”,这就有了创造和不断改进工具的条件。而工具的创造和不断改进,就使得成产效率大大提高。

第三,可以节省出每道工序间的时间损耗。

在一个政治修明的社会里,各行各业的产量由于分工而大增,从而导致了普及到最下层人民的普遍富裕。各劳动者,除自身所需要的以外,还有大量产物可以出卖;别人所需的物品,他能与以充分供给;他自身所需的,别人亦能与以充分供给。于是,社会各阶级普遍富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