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姚明的11号球衣虽然退役了,但他的教育建议永不应退役

 yushi823 2017-02-07

您的掌上国际教育助手

点击标题下方“少年商学院”关注我们

编辑丨少年商学院新媒体部


姚明退役5年半之后,他的球衣昨天也正式退役 。2017年2月4日,美国休斯敦,NBA火箭队主场迎战公牛队中场休息时,为姚明举办了球衣退役仪式——他的11号球衣将在火箭主场永远悬挂,这个号码从此不能再被该队球员使用(除非姚明本人同意)。这意味着,这位迄今为止在NBA最成功的中国球员收获了至高的荣誉。在他之前,火箭队只有5位球员获得过球衣退役荣誉。祝贺姚明!

 

 

球衣退役仪式上,姚明的女儿姚沁蕾也来到了现场。大屏幕给到的她的一个面画可以看出,已经6岁半的这位小姑娘,又长高、长大了。


姚明的球衣虽然也退役了,但因为姚明还身负两大角色——全国政协委员和父亲;于前一个公众身份而言,他一直以来的犀利言论和直言不讳,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的一些关于中国孩子体育素质教育的建议,不应退役;于后一个私人身份而言,他的关于自己女儿成长的心得,也值得聆听。少年商学院微信梳理为如下6条,和大家分享:


1.“身体素质不能通过分数去证明”

 

“现在的学生面对困难和挫折时,缺乏那么一种‘咬咬牙就挺过去’的能力,根源就在于体质健康上。”

 

“学生的身体素质,不能通过分数去证明,体育特长生是无法从根本上提高我国学生整体身体素质的。”

 

“我一直坚信体育的力量,这种力量教给你怎样更加努力地去争取胜利,在参与的过程中体会到团队的重要性,体会到从队友到朋友的心理变化历程,使你更加成熟,付出努力,收获快乐。


——2014年7月在姚基金四川省北川县慈善活动上的发言摘录



2.“不要为了学习技能而去学习技能”

 

中国教育报记者曾这么问姚明,“有家长认为,爱体育的孩子是野孩子,将来难成大器。您怎么看?”姚明的回答如下

 

“确实,体育就是玩,但我不认为玩是坏孩子的标签。现在的孩子,连玩的时间都没有了。这是不应该的。在没有到达一定阶段的时候,体育就是一种放松。在这种放松中,一个人才会慢慢发现自己的潜力。体育到最后是身体和头脑的结合,只有好的身体,才会给头脑等其他部位提供动力和支撑,才能最有效率地发挥出身体最大的潜能。所以,体育可以锻炼人的精神,不能人为地把体育和教育分割开来。

 

现在的教育很多时候热衷和关注的是结果,是一种快餐式教育,只是告诉我们客观世界是如何运行的,这是一种功利的观念。其中缺乏一样东西,就是人是如何做的。比如现在很多体育考试考什么,学生就练什么。我认为这是一种短视的行为。如果仅靠考试那点儿体育锻炼,就想支撑起一生的考验,这是不可能的。而体育是一种自我挑战,是寻找自我是谁、找到自己态度的一种运动。



回顾一下西方古代教育的历程会发现,一般是先有神学院、法学院等,最近一百多年才有商学院。神学是人的一种道德思维的教育,法律是一种社会规范的教育。有了这些基础之后,才有了像商学等更偏重技能领域的教育。回顾一下我们东方的教育历史也是这样,先有了儒家、道家等思想,这些都是道德思想的教育。但是,现在这些先哲的思想,都被各种技能性更强的教育占据了。

 

这是一种‘取其糟粕去其精华’的行为。现在的教育,是跳过最基础的思维教育、道德教育,过去注重学习技能教育。比如最近体育特招生的问题,就是这个问题发展的必然结果。在我看来,体育、艺术、音乐等教育恰恰能帮你去弥补这些欠缺。我们现在的教育过多关注考试,忽视了体育素质教育。



3. “体育是孩子人格教育的一部分”

 

体育和教育的分离越晚越好——这是姚明一贯的主张。姚明作为全国政协委员,他提交的第一份提案就是关于体育重新融入到教育、回归教育的问题。对此,他曾这么阐述:

 

“我非常坚持体育其实是教育的一部分,体育这个词我们的英文翻译是Sports,真正的翻译应该是Physical Education,更多的是一种竞争,我希望我们的体育,体教分离的情况可以得到重新认识,并且重新拼装在一起。



体育是人格素质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通过强身健体的方式锻炼出现代公民所应该需要的素质、原则性、透明的规则,所有人都遵守,你不可以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

 

并且你要学会怎样尊重你的对手,在激烈竞争的情况下,同时可以做到尊重对手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是构架将来我们成熟的社会的一个未来文明的社会非常重要的元素。这就是为什么体育是我们教育当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退役后,他一直致力于青少年训练计划,和NBA合作了篮球训练营。这个过程中,他也在不断贯彻“体育即人格教育”这一理念:

 

“我们并不急着想培养下一个可以进入NBA或者CBA的球员,我们希望更多的孩子可以在课后的时间来加入我们,学习打篮球,学习怎样和自己的同龄人打交道,怎样和同龄人合作。在青少年培训方面我们要设定一个正确的目标——不要那么急地把他们往精英方向推进,更重要的是把他们的兴趣培养出来。”


4. “体育让孩子学会和自己打交道”

 

姚明所理解的体育的“力量”,不仅是让孩子学会遵守规则、尊重对手——和世界打交道,还包括让孩子获得自制力、意志力——和自己打交道。

 

据姚明回忆,在NBA比赛开始前,牧师都会在球员的座位上放一个牌子,上面写着一起祷告的地点,他深深感受到美国受到基督信仰文化的影响,感叹说:

 

“当我拿到第一张NBA的10万美金的支票时,确实很幸福。但是幸福之后,你会有无止境的欲望,所以最重要的是要控制自己的欲望。相比物质来说,我们最缺失的是信仰,信仰中包含道德。在某个时候,我需要某些依靠。纯粹追求金钱,就找不到依靠。”


他曾在和青年奥运会的参赛者、15—18岁的青少年交流中反复说到这一点:

 

“在这个年龄层,比赛之外更多是融合、交流、教育,是学习新的文化。体育是教育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不仅仅锻炼我们的躯干、锻炼我们的身体,锻炼心肺功能和肌肉,更会让人变得更加有意志力没有强大的意志,很多事情都不能完成。”

 


5. 谈教育女儿:

“学学做人,不急于学基础知识”


2013姚基金在北京的一个活动上,姚明与公牛队的诺阿,为一所流动人口子弟小学的孩子们上了一堂生动的篮球课。值得关注的是,他带着3岁的女儿参加。他说,是作为家长的责任心驱使他这么做:


“你看,不仅仅是我,最后那一批的孩子和家长,他们是对这次比赛支持很大的一些购票的家长。我有这样一种愿望,希望给我们的孩子上生动的一课,让他们去看一看这个社会的百态,让他们知道,他们有多么幸运,也希望他们从小就有一种回馈社会的想法和责任感。对于我的女儿的成长,也是如此,就是以学会做人的道理为先。目前这个阶段,我们并不急于给她灌输基础知识,更注重的是如何为人处事,在不同的环境下应该如何与人交流,比如怎样去说‘谢谢、你好、再见’这样一些基本礼仪。”


同样,很多人好奇,身为姚明的女儿,姚沁蕾会子承父业去打篮球吗?针对这个问题,姚明的回答:


“现在孩子还太小了,不过我觉得她需要参加体育运动,这是性格教育中的一部分。我认为团队运动能教会你如何去交流,怎么成为领袖,教给你团队协作,还能让你拥有健康的体魄。很显然,当你输掉的时候你也需要直面挫折。”


(上图为昨天参加爸爸姚明球衣退役仪式的小沁蕾。)



6. 不能“打不还手、骂不还手“


2014年6月,姚明做客央视青年电视公开课《开讲啦》,现场还大讲与女儿相处的趣事,透露会给女儿唱儿歌、讲故事。


当被问到他最希望女儿具备的三个品格时,他的回答是:


”诚实、礼貌、友爱。”


不过他随即补充了一句:


“但是不能‘打不还手、骂不还口’。





除了身高,姚明给您印象最深的一点是什么?

点击右下“写留言”分享交流吧!




少年商学院微信相关文章


听姚明两会调侃体育教育,我们为何笑不出

体育锻炼帮孩子击碎“象牙塔”

村上春树跑步修行:无关意志

女儿个子小自卑,七年逆袭她只做了一件事

小小羽毛球缘何改变了我的女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