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性:解表药 名词解释: 荆芥原名“假苏”,土名“姜芥”,是唇形科植物,入药用其干燥茎叶和花穗。鲜嫩芽小儿镇静最佳,荆芥叶黄绿色,茎方形微带紫色,横切面黄白色,穗子稍黑紫黄绿色。 防风,古代传说中部落酋长名;也是一种药草的名字,出自《神农本草经》,是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防风的根。主产于黑龙江、四川、内蒙古等地。 荆芥与防风皆味辛而微温,同人肝经,都是辛温解表药,都有祛风解表的作用,性皆微温而不燥烈,药性平和,为风药中之润剂。均可用治外感表证(风寒或风热感冒皆可用之)以及风瘙痒之证,常并用于方中。如《摄生众妙方》中所载之荆防败毒散。对于外感表证,寒热之症并不特别明显时,若用麻、桂则嫌偏热,若用银、翘则嫌偏凉,这时若用荆、防则最为适宜。 荆芥与防风的功效区别: 1、荆芥辛香质轻宣透,辛散力强,且兼人肺经,善散肌表之风邪,其发汗之力较防风为胜,故感冒之证常用之,并可借其宣散之力散血中之风热毒邪,《神农本草经疏》谓:“假苏(即荆芥),人血分之风药也。”《丹溪治法心要》说:“咽痛,必用荆芥。” 防风质松而润,兼入膀胱经,其祛风之力较荆芥为强,祛风范围也较大,可通治一切风邪,为风病之主药。既散肌表风邪,又除经络风湿。《本草正义》说:“防风,通治一切风邪,故《本经》以‘主大风’三字为提纲。头痛恶风,及风邪而目盲无所见,其外感风邪之盛可知,风行周身,而骨节为之痛痹,亦风邪之深且重者,而防风皆治之,诚风药中首屈一指者矣。” 2、荆芥兼入血分而理血,炒炭长于止血,用于吐血、衄血、便血、崩漏等出血证。《圣济总录》用荆芥汤治呕血,该方以单味荆芥穗为末,水煎冷服,不拘时候。 防风专人气分,止痉、止痛作用较好,用于产后发痉、破伤风以及风湿痹痛,偏正头痛、腹痛等。如《神农本草经疏》谓其“主大风头眩痛,恶风风邪,周身骨节疼痹,胁痛、风头面去来,四肢挛急,字乳(即生育)、金疮因伤于风内痉”。 3、荆芥可消疮肿,用治疮疡初起。《本草纲目》谓其能“散瘀血,破结气,消疮毒”。有人用荆芥配茄梗、辣椒梗,加水煮沸,趁热熏洗患处,每天1次,治疗冻疮,一般3~4天即可痊愈。 防风入脾经,能升脾之阳气而胜湿止泻,可用治肝郁脾虚之泄泻,如《景岳全书》所载之痛泻要方主治腹痛泄泻,方中配伍防风以散肝舒脾。 4、荆芥可治“二便秘淋”(《本草述钩元》)。《普济方》中载有倒换散,由荆芥配伍大黄组成,治“无问久新,癃闭不通,小腹急痛”。 防风配伍实表补气之药能“敛自汗、盗汗”(《长沙药解》),如玉屏风散(《丹溪心法》)用防风配伍白术、黄芪治自汗,防风散(《世医得效方》)用防风配伍川芎、人参治盗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