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及技术要点

 文明世界拼图 2017-02-07

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及技术要点
稻田养鱼是一种种养结合,稻鱼共生、稻鱼互补的生态农业种养模式,实现了在同一稻田内既种稻又养鱼,一田多用、一水多用、一季多收的最佳效果。具有增粮、增肥、增鱼、增收和节地、节肥、节工、节资的优点,符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循环高效的农业经济发展要求。稻田养鱼有效地节约了水土资源,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合理地改善了水稻的生长发育条件,促进了稻谷的生长,实现稻鱼双丰收的目标,具有投资少、收益大、见效快、增粮、节地、节水等优点,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

虾稻共作

发源地:潜江。稻田养殖小龙虾经过十多年的研究、探索与推广,养殖模式和技术逐步成熟与完善,从野生寄养过渡到“虾稻连作”,发展到“虾稻共作”;养殖产量从50增加到150;养殖效益从1000元上升到3500元左右。作为发挥优势抓“三农”的有力之举,作为农村“稳粮增收、提质增效”的民生工程,作为农业“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抓手,通过规划引领、政府引导、部门联动、典型引路、农民主体、市场拉动等举措,在荆楚大地掀起稻田综合种养新热潮。

一、稻田条件

养虾稻田应是生态环境良好,远离污染源;保水性能好,土质最好为壤质土;水源充足,排灌方便,不涝不旱;尤其是冬季,要保障稻田能上足水;首选是低湖冬泡田,增效明显。稻田面积,大小均可,5~15亩有利于精细化管理,15~30亩为一个单元格,便于稻田改造和管理。

二、稻田改造

(一)挖沟。总的原则,围沟面积应控制在稻田面积的15%以内。稻田面积达30亩以上时,按以下标准改造:稻田田埂宽4~5m,平台1~2米,内侧再开挖环形沟,沟宽3~4 m,坡比1:1.5,沟深1~1.5m。稻田面积达到50亩的,还要在田中间开挖“十”字形田间沟,沟宽1~2m,沟深0.8m;稻田面积30亩以下时,围沟宽度2~3米即可,中间可以不开沟。

(二)筑埂。利用开挖环形沟挖出的泥土加固、加高、加宽田埂。田埂加固时每加一层泥土都要进行夯实,以防渗水或暴风雨使田埂坍塌。田埂应高于田面0.6~0.8m,埂宽4~5m,埂顶宽2~3m。稻田内缘四周筑高20~30cm、宽30~40cm的田子埂。

三、防逃设施

稻田排水口和田埂上应设防逃网。排水口的防逃网应为8孔/cm(相当于20目)的网片,田埂上的防逃网应用水泥瓦作材料,防逃网高40cm。

四、进排水设施

进、排水口分别位于稻田两端,进水渠道建在稻田一端的田埂高处,进水口用20目的长型网袋过滤进水,防止敌害生物随水流进入。排水口建在稻田另一端环形沟的低处,用密眼铁丝网封闭管口,防止小龙虾外逃。按照高灌低排的格局,保证水灌得进,排得出。

五、苗种投放

在就近的养殖基地和有资质的种苗场选购种虾或虾苗,要求体色鲜亮、附肢齐全、无病无伤、活力强、大小规格整齐。

目前较成功的养殖模式有两种,一是7~9月投放种虾,规格为30g以上,每亩投放20~30kg,雌雄比例2~3:1,第二年适当补充;二是在4~5月投放幼虾,每亩投放规格为3~5cm 的幼虾0.5~0.8万尾左右,随着投放时间的推迟投放量适当减少。

投放注意事项:应在晴天早晨、傍晚或阴天进行,避免阳光直射。投放时将虾筐反复浸入水中试水2~3次,每次1~2分钟,使幼虾或亲虾适应水温,温差不超过2℃。要投放在塘边浅水植草处。运输过程中,遮光避风,每筐装幼虾5~10斤,亲虾10~15斤为宜,要覆盖水草,以保持潮湿,运输时间越短越好。

六、管理措施

(一)水质管理

在小龙虾的的养殖过程中,水质管理至关重要。根据小龙虾的生物学特性和生长需要,把握好肥和活两点。

1、施肥。小龙虾每年秋冬季繁殖一次,当年8~10月份和翌年3月每月施腐熟的农家肥100~150kg/亩培肥水质,透明度约25㎝左右,保持水体中浮游生物量,为幼虾提供充足的天然饵料;4月份以后,水温升高,停止施有机肥,加强投喂和水质监测,透明度30㎝以上,高温季节保持水质清新有活力。

2、PH值。小龙虾的养殖水体PH值维持在7.5~8.5之间,有利于小龙虾的脱壳生长,4~8月,每亩应用生石灰5~10 kg,化浆全池泼洒。

3、投放水生动物。沟内投放一些有益生物,如水蚯蚓(0.3~0.5kg/㎡)、田螺(8~10个/㎡),河蚌(3~4个/㎡)等,既可净化水质,又能为小龙虾提供丰富的天然饵料。

4、水位与水温。稻田水位控制基本原则是:平时水沿堤,晒田水位低,虾沟为保障,确保不伤虾。具体为:越冬期前的10~11月份,稻田水位以控制在20~30cm左右为宜,这样既能够让稻蔸露出水面10cm左右,使部分稻蔸再生,又可避免因稻蔸全部淹没水下,导致稻田水质过肥而缺氧,影响龙虾的生长;越冬期间,要适当提高水位进行保温,一般控制在40~50cm;3月份,为提高稻田内水温,促使小龙虾尽早出洞觅食,稻田水位一般控制在30cm左右;4月中旬以后,稻田水温已基本稳定在20℃以上,为使稻田内水温始终稳定在20~30℃,以利于小龙虾生长,避免提前硬壳老化,稻田水位应逐渐提高至50~60cm。

(二)饲料投喂

遵循“定时、定位、定质、定量”四定原则和“看天气、看生长、看摄食”三看原则。小龙虾活动范围不大,摄食一般在浅水区域,所以饲料应投在四周的平台上。当夜间观察到有小龙虾出来活动时,就要开始投喂。早春3月份以动物性饵料或精料为主,高温季节,以水草和植物性饵料为主。投饲量根据水温、虾的吃食和活动情况来确定。冬天水温低于12℃,小龙虾进入洞穴越冬,夏天水温高于31℃,小龙虾进入洞穴避署,此阶段可不投或少投;水温在17~31℃时,每半月投放一次鲜嫩的水草,如菹草、金鱼藻等100~150kg/亩。有条件的每周投喂2次鱼糜、绞碎的螺蚌肉1~5kg/亩。每天傍晚投喂一次饲料,如麸皮、豆渣、饼粕或颗粒料等;在田边四周设固定的投饲点进行观察,若2~3小时食完,应适当增加投喂量,否则减少其投喂量。另外要经常观察虾的活动情况,当发现大量的虾开始蜕壳或者小龙虾活动异常、有病害发生时,可少投或不投。

(三)水草种植

水草即是小龙虾良好的天然植物饵料,又可为小龙虾提供栖息、隐蔽和脱壳场所。适合养殖小龙虾的水草有伊乐藻、轮叶黑藻、菹草、金鱼藻、聚草、苦草等沉水植物,水花生、水葫芦、浮萍等漂浮植物和空心菜等经济蔬菜。

稻田田面可选择移植菹草、伊乐藻等沉水植物和浮萍等漂浮植物,面积分别占20%;围沟内移植水草可多样化,沉水植物控制在40%~60%,漂浮植物控制在20%~30%。养殖小龙虾一定要搞好水草的搭配和管理,保证小龙虾在整个生长阶段都有鲜活的水草。

七、病害防治

小龙虾养殖过程中,常见病害有病毒病、甲壳溃烂病和纤毛虫病。

(一)小龙虾病毒病

1、症状:进入五月,随着水温上升,小龙虾病害发生呈扩大趋势,表现症状:患病个体多为大、中虾,也发现小虾死亡现象,螯足无力、行动迟缓、伏于水草表面或池塘四周浅水处;解剖可见少量虾有黑鳃现象,普遍表现肠道内无食物;肝胰脏肿大,颜色变深,甚至坏死;虾壳局部出现颜色较深的斑点,然后斑点边缘溃烂,出现空洞,为“小龙虾白斑综合症”。 

2、预防措施:小龙虾疫病防治应遵循“防重于治,防治相结合”的原则。

(1)放养健康、优质的种苗。种苗是小龙虾养殖的物质基础,是发展健康养殖的关键环节,选择健康、优质的种苗可以从源头上切断病原的传播。

(2)合理的控制放养密度。放养密度过大,虾体互相夹伤,使病原更易入侵虾体;此外大量的排泄物、残饵和虾壳、浮游生物的尸体等不能及时分解和转化,会产生非离子氨、硫化氢等有毒物质,导致水中溶解氧不足,虾体体质下降,抵抗病害能力减弱。所以应合理的控制养殖密度。目前,虾种密度控制在3000尾左右。

(3)改善栖息环境,加强水质管理。移植水生植物,定期清除池底过厚淤泥,勤换水,使水体中的物质始终处于良性循环状态。此外,还可以定期泼洒生石灰或使用微生物制剂,如光合细菌、EM菌等,调节池塘水生态环境。

(4)投种(苗)前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杀灭池中的病原。干法清塘:50-75公斤/亩;带水清塘:每米水深100-150公斤/亩。

(5)每亩用10~15kg生石灰化水全池泼洒,或每立方水用2~3g漂白粉全池泼洒。生石灰与漂白粉不能同时使用。

(6)板蓝根、鱼腥草、大黄煮水拌饲料投喂或用三黄散拌饲料投喂;每千克饲料拌3克三黄粉粉剂投喂,每天1次,连喂3天。

(7)聚维酮碘或四烷基季铵盐络合碘0.3~3.5mg/L全池泼洒;二氧化氯0.2~0.5mg/L全池泼洒,每半月预防一次。

症状严重时:

(8)聚维酮碘或二氧化氯连续使用2次(两种药物也不可交替使用),每次用药间隔2天;可采用聚维酮碘0.3~0.5mg/L+20mL/亩三黄粉水剂全池泼洒,同时,中草药制剂拌饲投喂,连续投喂5天。

(9)用0.2%维生素C+1%的大蒜+2%双黄连,加水溶解后用喷雾器喷在饲料上投喂;如发现有虾发病,应及时将病虾隔离,控制病害进一步扩散。

(二)甲壳溃烂病(细菌性病)

1、症状:初期虾壳局部出现颜色较深的斑点,然后斑点边缘溃烂,出现空洞。

2、防治方法:①避免损伤;②投足饲料,防止争斗;③每亩用10~15kg生石灰化水全池泼洒,或每立方水用2~3g漂白粉全池泼洒。生石灰与漂白粉不能同时使用。

(三)纤毛虫病

1症状:纤毛虫附着在成虾、幼虾、幼体和受精卵的体表、附肢、鳃等部位,形成厚厚的一层“毛”。

2、防治方法:①用生石灰清塘,杀灭池中的病原;②用0.3mg/L四烷基季铵盐络合碘全池泼洒;③投喂小龙虾蜕壳专用人工饲料,促进虾蜕壳,蜕掉长有纤毛虫的旧壳。

八、小结与分析

1、稻田选择上以低湖田为宜,稻田田间工程必须配套。

2、稻田小生态至关重要,稻田改造后,第一步施足基肥,再移栽水草,然后根据季节与时间,决定放养种虾或虾苗。

3、水位调控很重要,早春尽量提前让小龙虾开口摄食,延长生长期;稻谷收割后,尽量提前灌水。

4、采用稀眼地笼网起捕,4月中下旬开始,中稻整田和插秧前,尽量捕大留小,7~9月尽量捕小留大。根据经验,留足亲本。

5、高温季节,补充水草。

6、养成记录养殖生产日志的习惯。

------摘自《潜江水产网》

鳖虾稻生态种养  

一、稻田准备

(一)条件

应选择便于看护、地面开阔、地势平坦、避风向阳、安静的稻田,要求水源充足、水质优良、稻田附近水体无污染、旱不干雨不涝、能排灌自如。稻田的底质以壤土为好,田底肥而不淤,田埂坚固结实不漏水。

(二)改造与建设

1.开挖田间沟。沿稻田田埂内侧四周开挖环形沟,沟面积占稻田总面积的8%,沟宽1.5~2.5米,沟深0.6~0.8米。面积在20~30亩之间的稻田还需加挖“十”沟,面积超过40亩的,需加挖“#”沟。

2.加高加宽田埂。利用挖环沟的泥土加宽、加高、加固田埂,打紧夯实。改造后的田埂,要求高度在0.5米以上,埂面宽不少于1.5米,池堤坡度比为1∶1.5~2。

3.建立防逃设施。可使用网片、石棉瓦和硬质钙塑板等材料建造,其设置方法为:将石棉瓦或硬质钙塑板埋入田埂泥土中20~30厘米,露出地面高50~60厘米,然后每隔80~100厘米处用一木桩固定。稻田四角转弯处的防逃墙要做成弧形,以防止鳖沿夹角攀爬外逃。在防逃墙外侧约50厘米左右用高1.2~1.5米的密眼网布围住稻田四周,在网布内侧的上端缝制40厘米飞檐。

4.完善进、排水系统。进水口和排水口必须成对角设置。进水口建在田埂上,排水口建在沟渠最低处,由PVC弯管控制水位。与此同时,进、排水口要用铁丝网或栅栏围住。

5.晒台、饵料台设置。晒台和饵料台尽量合二为一,在田间沟中每隔10米左右设一个饵料台,台宽0.5米,长2米,饵料台长边一端搁置在埂上,另一端没入水中10厘米左右。饵料投在露出水面的饵料槽中。

(三)田间沟消毒

在苗种投放前10~15天,每亩沟面积用生石灰100公斤带水进行消毒。

(四)移栽水生植物

田间沟消毒3~5天后,在沟内移栽水生植物,如轮叶黑藻、水花生等,栽植面积控制在沟面积的25%左右。

(五)投放有益生物

在虾种投放前后,田间沟内需投放一些如螺蛳、水蚯蚓等有益生物。螺蛳每亩田间沟投放100~200公斤。有条件的还可适量投放水蚯蚓。

二、水稻栽培

1.品种选择。养鳖稻田一般选择中稻田,水稻品种要选择抗病虫害、抗倒伏、耐肥性强、可深灌的紧穗型品种,目前常用的品种有扬两优6号、丰两优香一号等。

2.栽培。秧苗一般在6月中旬前后开始栽插。利用好边坡优势,做到控制苗数、增大穗。采取浅水栽插、宽窄行模式,栽插密度以30×15厘米为宜。在栽培方面要控水控肥,整个生长期不施肥;早搁田控苗,分蘖末期达到80%穗数苗时重搁,使稻根深扎;后期干湿灌溉,防止倒伏。为了方便机械收割,一定要烤好田。烤田的时候,鳖就会陆续从田间爬向水沟。

三、苗种投放

1.苗种。宜选择纯正的中华鳖。要求规格整齐,体健无伤,不带病原。放养时需经消毒处理。鳖种规格建议为1斤/只左右。虾种最好选择抱卵虾。

2.投放时间及放养密度。土池鳖种可在5月中旬前后的晴天进行,温室鳖种可在秧苗栽插后的6月中旬前后投放,放养密度在100只/亩左右。鳖种必须雌雄分开养殖。有条件的地方建议投放全雄鳖种。在田间沟内还要放养适量本地鲫鱼,为小龙虾和鳖提供丰富天然饵料。

虾种投放分两次进行。第一次是在稻田工程完工后投放虾苗。虾苗一方面可以作为鳖的鲜活饵料,另一方面可以将养成的成虾进行市场销售,增加收入。虾苗放养时间一般在3-4月份,规格一般为200~400只/公斤,投放量为50-75公斤/亩。第二次是在8~10月份投放抱卵虾,投放量为25-30公斤/亩。

四、饵料投喂

鳖饲料应以低价的鲜活鱼或加工厂、屠宰场下脚料为主。温室鳖种要进行10~15天的饵料驯食,驯食完成后不再投喂人工配合饲料。鳖种入池后即可开始投喂,日投喂量为鳖体总重的5-10%,每天投喂1~2次,一般以1.5小时左右吃完为宜,具体的投喂量视水温、天气、活饵(螺蛳、小龙虾)等情况而定。

五、日常管理

1.水位控制。进入3月份时,沟内水位控制在30厘米左右,以利提高水温。当进入4月中旬以后,水温稳定在20℃以上时,应将水位逐渐提高至50-60厘米。5月份,可将稻田裸露出水面进行耕作,插秧时田面水位保持在10厘米左右;6-9月适当提高水位。小龙虾越冬前(即10-11月)的稻田水位应控制在30厘米左右,这样可使稻蔸露出水面10厘米左右。12-2月小龙虾在越冬期间,水位应控制在40~50厘米

 2.科学晒田。晒田时,使田块中间不陷脚,田边表土以见水稻浮根泛白为适度。田晒好后,及时恢复原水位,不要晒得太久。

3.勤巡田。经常检查鳖虾鱼的吃食情况、防逃设施、水质等。

4.水质调控。根据水稻不同生长期,控制好稻田水位,并做好田间沟的水质调控。适时加注新水,每次注水前后水的温差不能超过4℃,以免鳖感冒致病、死亡。

5.虫害防治。每年9月20日后是褐稻虱生长的高峰期,稻田里有了鳖、虾,只要将水稻田的水位提高十几厘米,鳖、虾就会把褐稻虱幼虫吃掉。

六、鳖、虾捕捞

11月中旬以后,鳖可捕捞上市。收获鳖时,可先将稻田的水排干,等到夜间稻田里的鳖自动爬上淤泥,用灯光照捕。3-4月放养幼虾后,2个月后,将达到商品规格的小龙虾捕捞上市出售,未达到规格的继续留在稻田内养殖,降低密度,促进小规格的小龙虾快速生长。在5月下旬至7月中旬,采用虾笼、地笼网起捕,效果较好。

七、生产案例精选

案例一:随县水产技术推广中心、广水市宝荣甲鱼养殖专业合作社。------共同完成的《鳖虾稻生态种养及中华鳖繁育新技术》项目荣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该项目研究鳖虾稻高效生态种养模式稻田改造与建设技术,提出田间工程建设方案;研究鳖虾稻高效生态种养模式水稻栽培技术,提出生产技术规程;研究鳖虾稻高效生态种养模式鳖虾养殖技术;研究鳖虾稻高效生态种养模式综合管理技术;研究温室繁育中华鳖新技术等五个方面。

主要创新点为:1、通过稻田浅水环境,应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现代技术手段,对稻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进行改造;2、选择优良的水稻品种和名特优水产品种在同一稻田生态系统内进行生物工程技术、水产养殖技术和水稻种植技术的集成;3、在不使用化肥和农药的情况下,通过水生动物与物理防控的方法消灭稻田病虫害,清除杂草,同时水生动物的粪便给水稻提供优质的有机肥料,形成田面种稻,水体养鳖、虾、鱼等水生经济动物的共生互利生态系统,降解直至消除稻田的农药残留,改善因长期使用化肥而越来越板结的土壤,逐步修复稻田生态;4、提高稻田的综合生产能力,实现“一水两用、一地双收”,实现稻田单位面积产量(在保证稻谷稳产或增产的情况下增加了水产品)、稻田单位面积效益(亩增收5000元以上)和产品质量(稻谷、水产品均为有机食品)三高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生产模式;5、改进中华鳖繁育温室结构,增加温室高度,扩大温室空间,改进增氧系统和鳖巢设置方式,提高繁育水平。

2012年鳖虾稻示范区鳖亩产89.4公斤,水稻631.5公斤,小龙虾42.6公斤,亩产值14946.75元。苗种、饲料、基地建设等亩均投资5840元,亩均纯利润9106.75元;2013年鳖亩产98.7公斤,水稻674公斤,小龙虾48.2公斤,亩产值16601.8元。苗种、饲料、基地建设等亩均投资6810元,亩均纯利润9791.8元。繁育中华鳖苗种400多万只,经济效益极其显著。

该技术采用种养结合,构成“鳖、虾、稻”共生系统,通过保持和改善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努力提高太阳能的利用率,促进物质在系统内的循环和重复利用,使之成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食品安全型的产业,产品为无公害的绿色食品或有机食品。

案例二:“荆门模式”--“香稻嘉鱼” 生态种养模式---,钟祥市联发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

荆门市大力发展一种新的稻田生态种养新模式——“香稻嘉鱼”。此模式是一种“肥稻连作、鳖虾共生、立体种养、品质优良、粮食安全、收入万元”的生态种养新模式,具有“两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两高”(高产、高效)、“两优”(优秀文化、优质产品)等特色,既保障了“米袋子”又丰富了“菜篮子”、既解决了“谁来种地”又解决了“如何种好地”的问题,既鼓起了老百姓的“钱袋子”又确保了消费者“舌尖上的安全”,既拓展了种养业发展空间又传承了历史文化,值得大力推广。

“香稻嘉鱼”生态种养模式是在稻田综合种养的基础上融入浓厚的地方特色文化,创新而成。其名称来源于明代弘治年间,为了让“香稻嘉鱼”再现,钟祥市联发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明华,经过长期实践摸索加以改进,创造性地套养小龙虾,形成今天的“香稻嘉鱼”生态养殖模式,取得地方技术标准。其模式就是在稻田内开挖宽3.5米、深1米的回型沟或十字沟,投放小龙虾和甲鱼,甲鱼以小龙虾的蜕壳和各类昆虫为食,甲鱼、小龙虾粪便为水稻提供充足的有机肥料。该模式不打农药、不施化肥,所产稻谷、水产品为绿色有机产品,亩纯利近万元,实现了一田多用、一年多收、一举多得,凸显了安全、生态、高效。

一是打破传统农业发展理念,拓展了种养业发展空间。“香稻嘉鱼”模式打破传统农业理念,还原生态系统理念、绿色循环理念,利用稻田这一特殊浅水生态环境系统,采取鳖、虾、鱼、稻共生共作,有效促进稻田的物质和能量良性循环,使稻田生态系统从结构上和功能上得到合理改造,促进耕地可持续利用,从而发挥稻田资源的最大“负载力”,拓展了种养业发展空间,促进了传统农业的改造升级。

二是激发农民种粮热情,确保了粮食安全。“香稻嘉鱼”模式在稳定粮食产量的同时,通过稻田产出的优质稻和名特水产品,综合效益得以大幅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也大大提高,从而对稳定水稻生产,保障粮食安全有好处。钟祥农民陈家祥抛荒外出做物流生意多年,看到湖北垄上频道的“香稻嘉鱼”模式致富宣传,决定返乡种粮养鱼,除自家联产承包地外,还流转了官庄湖国营农场二分场200亩土地,现已投资近百万元。

三是探索了一条因地制宜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新路子。“香稻嘉鱼”依托现有的资源,加上资本、技术、人才等新的生产要素有机结合,提高了经济效益,是农民行之有效的增收途径。2013年,钟祥市旧口镇许集村180亩“香稻嘉鱼”生态养殖基地,实现总产值313.2万元,获纯利181.2万元。亩产稻谷800斤,小龙虾100斤,甲鱼240斤,亩产值达17400元,除去固定资产投入、土地租金、生产成本投入7335元,每亩实现纯收入10065元。而当地传统的稻田种植每亩纯收入只在1000元左右,新模式效益比传统模式放大10倍。

四是从源头上确保了农产品质量安全。“香稻嘉鱼”模式利用稻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原理,采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生态防治方法,不使用化肥和化学农药,不使用配合饲料,鳖、虾、鱼的排泄物作为水稻的有机肥料,水稻田水草、有机腐殖质、稻田昆虫、底栖生物作为鳖、虾、鱼的天然饵料;同时鳖、虾、鱼类还可以疏松水稻根系土壤,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稻田生态系统又为鳖、虾、鱼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达到鳖、虾、鱼、稻和谐共生,物质良好循环利用,生产出有机水产品和有机稻米,确保了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五是有效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和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培育壮大。“香稻嘉鱼”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农机化作业,聚集现代农业发展所需要的生产要素,促进了新型市场主体迅速壮大。湖北祥隆水产专业合作社借力“香稻嘉鱼”,组建合作联社,集养殖、运输、储藏、加工、批零兼营为一体,网络社员1500多户,成为全省水产行业合作社领军代表,今年又计划流转稻田2000亩,投资2000万元开展“香稻嘉鱼”,计划发展社员合作社26家。“香稻嘉鱼”较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也带动土地规模流转。目前钟祥市开展“香稻嘉鱼”种养模式的有近万亩,其中钟祥市万利隆食品有限公司钟祥市联发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联合钟祥市荆沙蔬菜合作社、钟祥市七星木业公司流转稻田2000亩;钟祥铜钱山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流转稻田550亩,现已完成一期150亩的建设规划。

六是促进种养先进实用新技术集成。“香稻嘉鱼”注重融入生态、节能、健康养殖理念,紧密联系我省水稻、水产两大优势,引入经济价值高、产业化条件好的养殖品种,如我省优势特色品种小龙虾、中华鳖、中华草龟等,集成多学科、多领域的新技术和新工艺,采用了“种、养、加、销”一体化现代管理模式,实现了强强联合、优势互补,促进了种养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集成创新,提升了农业科技发展水平。“香稻嘉鱼”还把水产养殖与历史文化进行了有机融合,既传承了历史文化,又推动了产业发展,提高了产品品质和文化内涵。

“香稻嘉鱼”模式的成功,引起了社会强烈反响,激发了各类资本的投资热情。目前,钟祥种养面积从2012年一个试验点8亩,发展到5个连片基地近万亩,并辐射带动周边京山、沙洋、掇刀等地,荆门市委、政府将这一模式列为农业“一高三新”重点推广,今年将发展“香稻嘉鱼”面积3万亩,示范带动全市发展稻田生态种养50万亩。

 

稻鳅共生

 

泥鳅与水稻共生,不占水面,利用沟坑及稻田水位,以水田中的浮游生物、水稻病虫害的幼虫和非生物资源(稻花)等为食,泥鳅的肠壁很薄,具有丰富的血管网,能够进行气体交换,具辅助呼吸功能,适宜稻田养殖。泥鳅在田中游动,蔬松土壤,鳅粪又可作水稻的肥料,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在收获泥鳅的同时,也提高了大米的质量,提高稻田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经过4-5个月的稻鳅管理,当泥鳅规格达到每公斤100-120尾,就可捕捞上市,捕捞泥鳅可先用地虾笼诱捕,入冬后可掘泥而收获。稻田养泥鳅的好处:1、稻田养泥鳅可以做到一水两用、一地双收的效果。每亩稻田不但水稻可保持原产量,还可收获泥鳅70-100kg,直接提高经济效益。2、泥鳅可直接吃掉水中的部分有害昆虫,起到生物防治病虫害的部分功能,省用农药,减少了粮食污染。3、泥鳅在稻田中的生命活动可起到疏松土壤,促进肥料分解,水稻发棵,谷粒饱满,达到稻鳅双丰收的目的。4、节约饵料,降低养殖成本。泥鳅生长的适应水温为1530℃,最适水温23-27℃,水温高于32℃则钻入淤泥中栖息,水温低于7℃潜入泥中冬眠。稻田不但提供泥鳅水域环境,水稻还能为泥鳅提供遮蔽、躲藏的场所,并能提供部分食料。

一、稻田选择与田间工程开挖

1.稻田选择。选择泥质、弱碱性和无冷浸水上冒的稻田都可养殖泥鳅。要求水质清新无污染,水量充沛,排灌方便,田埂坚实不漏水,面积2-10亩,以保持一定水位的较低洼稻田为好,粘性土。

2.挖沟。一般是在田四周开挖 “田”或“口”字形水沟,沟宽23m,沟深0812m,沟土用于加固四周田埂。在田中挖掘若干鱼溜,面积23m2,深约50cm,在确定放养的稻田中沿田埂内23m处挖一条方形的鱼沟,鱼沟开成“田”字或“井”字型,沟宽05m、深06m。鱼溜与鱼沟相通,便于泥鳅栖息。沟系开挖面积占稻田总面积10%~15%为宜。另外根据养殖需要可用小埂将田块分割成若干小块,便于分级放养和管理。

3.防逃设施。稻田四周一般用石棉板或用砖砌 6080cm高的防逃墙(内墙用水泥抹面),或用宽幅120150cm的聚乙烯网片(4060)构筑 6080cm高的防逃设施。稻田进排水口均用双层防逃网罩好,以防外逃。

二、鳅种放养

4.鳅种。鳅鱼最好是来源于泥鳅原种场或从天然水域捕捞的,要求体质健壮无病无伤,年龄在2龄,雌性体重15-25g,雄性体重12g以上。

5.培肥。2月下旬在稻田灌水前,每亩用生石灰75-100公斤均匀泼洒,进行清整消毒。亩施发酵过的猪粪1000公斤,进水经过滤入田,沟内水深30-40厘米,培肥水体,水的透明度为25厘米左右。

6.放养密度。在稻田播种10多天到半个月,秧苗开始生长根系,就可放养鳅种。亩放3-5/尾规格(大于3厘米)的鳅苗2-2.5万尾。如,设计泥鳅亩产200千克,那么每亩要放养100-200/500克规格泥鳅苗50千克以上。

7.消毒。放养前用3%的食盐液浸泡10分钟,消毒后入田。

三、稻谷管理

8.稻谷播种:稻谷种植方法可以采取水直播或机插,品种选择株高、杆挺、品质好,产量高的单季水稻品种。稻谷播种时施放适量的基肥,每亩50公斤,种后10-15天,亩施尿素10公斤。

9.施肥:耕田与施肥同时进行。养鳅的稻田采取的施肥办法是“重施基肥,少量多次追肥”。基肥以有机肥、饼粕为主,一般667m2施畜禽厩肥300400kg,追肥以无机肥为主,一般每次施尿素不超过4kg667m2;碳铵须拌土制成球肥深施,用量不超过lOkg;磷肥不超过2kg667m2。化肥不能使用氨水和碳铵,否则会造成泥鳅中毒。

10.搁田:稻田搁田和平常稻田管理一致,搁田时慢慢降低水位,以确保泥鳅入鱼沟,沟内保持水位30公分。

11.除草和施药:稻田出现病虫害时,宜选用对症高效低毒的农药,不能任意加大用药量。粉剂宜在早晨露水未干时喷施,水剂在露水干后使用。施药时喷嘴要斜向稻叶或朝上。尽量将药嗔在稻口十上。下雨前不要施农药。施农药最佳时间是在插秧前3-5天或插秧后5-7天。养鱼稻田除草使用低毒高效农药,如:草克星、农思它。由于是稻鳅共生养殖,在水稻用药时,必须考虑到不能对泥鳅造成伤害,还要保证泥鳅的食用安全性,如农业部规定的禁用渔药就绝对不能在稻田中使用。

四、泥鳅管理

12.水质管理。稻田水域是水稻和泥鳅共同的生活环境,在稻田水质管理上,要做到两者兼顾。“前期以水田为主,中后期以泥鳅为主”。田面以上实际水位一般控制在5厘米以上。早期保持浅水位,稻田平时要保持田面上有lOcm水,夏季水温保持在30℃以下,及时灌水,加深水位,达到调节水温的目的,到后期10月份水温降低时露田。养殖期间要定期换水和加水,定期使用光合细菌等生物制剂调节水质。

13.饵料管理。稻田养殖泥鳅要想取得高产,除施底肥和追肥外,还应每天进行投饵。泥鳅为杂食性鱼类,人工喂养饲料有米糠、麦麸和少量鱼粉、加适量甘薯淀粉粘合团块状饲料,或蚯蚓、蝇蛆等鲜活饲料。前期投饵按鱼体重的1-1.5%,中期投饵量为鱼体重的3%,后期投饵量为鱼体重的3-5%。主要投喂植物性饵料,如:麦麸、米糠等(www.cyone.com.cn/)。投饲量一般按泥鳅总体重的3%-5%计算,也可按实际泥鳅的吃食情况而定,每次投喂的吃食时间以3小时为标准。日投喂2次,上午8-9时、下午4-5时。阴天和气压低的天气应减少投饵量。注意:泥鳅为杂食性鱼类,在天然水域中以昆虫幼虫、水蚯蚓、底栖生物、小型甲壳类动物、植物碎屑、有机物质等为食。在稻田养殖时,泥鳅可以充分利用稻田里的天然饵料,但由于要追求一定的泥鳅产量,光天然饵料是不够的,还需要投喂人工饲料。建议投喂浮性颗粒饲料,日投喂2次,上午9-10时、下午5-6时。每次投喂多少呢?投饲量一般按泥鳅总体重的3%5%计算,上午投喂日饵量的40%,下午投喂日饵量的60%。也可按泥鳅实际的吃食情况而定,每次投喂的饵量以2小时吃完为标准。还有就是饲料的粗蛋白含量要达到35%以上才能满足泥鳅的生长需要。

14.防敌害。泥鳅的生物敌害较多,种类有水蛇,鸭,乌鱼,黄鳝等;青蛙,水鼠,鳖,水蜈蚣、红娘华等水生昆虫。在放养鳅种前彻底清塘,清除池边杂草,保持养殖环境卫生,进水口要用铁筛网围拦好,防止野杂鱼随流水进入池中。饲养管理期间,要及时清除生物敌害,严防敌害生物侵入,如发现蛙类应及时捕捉,蛙卵要及时打捞干净。水鸟也是泥鳅的天敌。要怎样防止水鸟对泥鳅的伤害呢?这里介绍一个简单易行的防止方法,在稻田的东西向(或南北向)每隔30厘米打一个相对应的木(竹)桩,每个木(竹)桩高20厘米,打入田埂10厘米,用6磅胶丝线(直径0.2毫米)在两两相对应的两个木(竹)桩上栓牢、绷直,形状就像在稻田上面画一排排的平行线。由于胶丝线抑制了水鸟的飞行动作,就限制了水鸟对泥鳅的捕食。

15.防逃。泥鳅的逃逸能力较强,进排水口、田埂的漏洞、垮塌,大雨时水漫过田埂等都易造成泥鳅的逃逸,因此,养殖泥鳅的稻田都要加高加固田埂,扎好进排水口,做到能排能灌。有条件的话,在稻田四周围一圈网片,可以较好地起到防逃的效果。

16.日常管理。日巡田2次,检查防逃设施,特别是雨天注意仔细检查漏洞。防止天敌入侵(如水蛇、鸭等),观察泥鳅的活动和摄食情况。严禁含有甲胺磷、毒杀酚、呋喃丹、五氯酚钠等剧毒农药的水流入。

四、病害防治

17.赤鳍病。此病对泥鳅危害大、发病率高,由杆菌引起,主要流行于夏季。症状为,先是鱼鳍或体表部分表皮剥落,呈灰白色,肌肉开始腐烂,肛门部位发红,继而在这些部位出现血斑,并逐渐变为深红色,严重时出现鳍条脱落,不摄食,直至死亡。防治方法:发病时,可在饵料中拌人抗生素投喂。

18.车轮虫病。泥鳅患此病后摄食减少,离群独游,严重时虫体密布,如不及时治疗,轻则影响生长,重则引起死亡。流行季节为58月份。防治方法一是在放养前用生石灰彻底清田消毒;二是用0.7ppm硫酸铜和硫酸亚铁(两者比例为5:2)合剂全田泼洒。

19.肠炎病。病鳅肛门红肿、挤压有黄色粘液溢出,肠内无食物或后段肠有少量食物和消化废物,肠壁充血呈红色,严重时呈紫红色。病鳅常离群独游,动作迟缓、呆滞,体表无光泽,不摄食,最后沉入池底死亡。水温25-30℃时是发病高峰期,死亡率高达90%以上。防治方法是用大蒜素5克拌入4千克饲料中投喂,连喂3天;或每100千克鳅每天用干粉状地锦草、马齿苋、辣蓼各500克、食盐200克拌饲料投喂,分上、下午2次投喂,连喂3天。

20.水霉病。捕捉、运输泥鳅时,尽量避免鱼体受伤;鳅种下田前用孔雀石绿或食盐浸洗消毒;泥鳅感染此病时,各用0.04%的小苏打和食盐配成混合液后,全田泼洒。

21.打印病。用量为每立方水1克的漂白粉化水后全田泼洒,或用2%浓度碳酸或漂白粉干粉直接涂抹患处。

22.气泡病。加强日常管理,合理投饲,防止水质恶化;发病时,立即加入新鲜水,用食盐4-6kg/667m2全池泼洒;及时清除池中腐败物,不施用未发酵的肥料。

23.其他敌害防治。养殖泥鳅的池塘,要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注、排水口应设密网拦滤,严防有害的鱼类、水生昆虫、蛇、蛙等进池塘危害鳅苗种或成鳅。若发现池中有水蜈蚣,应用90%的晶体敌百虫按5gm3浓度全池泼洒杀灭。

24.农药中毒症。在水稻的病害防治上,以生物  防治为主,也可选用高效低毒的农药。农田中使用的各种化学农药,其残毒会不同程度地污染水质,使泥鳅中毒致死。所以,必须严格控制农药用量,采取以喷雾为主的洒药方法,用药后及时换水,确保泥鳅安全。

五、捕捞方法

25.冲水捕捞,在靠近水口的地方,铺上网具,从进水口放水,因泥鳅有逗水特性,待一定时间后将网具提起捕获。此法适于水温20度左右,泥鳅爱活动时进行。

26.饵料诱捕,把炒香的糠或麸皮放在竹笼内,将笼置于沟内诱鳅入笼。

27.干田捕捉,慢慢放干田水,使泥鳅集中到沟土裸露处捕捉。

六、运输方法

28. 竹箩运输。泥鳅多为鲜活销售,如运输不当易导致死亡,造成损失。可用竹箩运输,每只竹箩装泥鳅25kg,装运时在竹箩底部铺上塑料薄膜,加水2-2.5kg,然后放入活泥鳅;运输途中,每隔1.5h1次水,可确保泥鳅鲜活。

七、案例选编

 一、天门四海生态农业科技稻鳅共生基地:每块稻田的四周,却空出宽约80公分、深约40厘米的沟渠。稻鳅共生500亩,预计可产稻谷25万公斤,泥鳅6万公斤,按照绿色食品的每公斤大米36元、泥鳅40元计算,可创产值近1000万元,亩产值近2万元,比单一普通种植稻谷亩可增收1万多元。

二、湖北荆门京山永兴镇推广“稻鳅共生”田1000亩:在稻田养殖泥鳅,每亩增加水稻产量65公斤,产泥鳅在250公斤左右,实现稻鳅双丰收。泥鳅生存能力很强,善于钻泥松土,在稻田放养,可杀灭稻田害虫,减少或杜绝农药使用,改善土壤性能,提高地力;同时,泥鳅粪便是很好的有机肥,是发展优质水稻生产较好的辅助措施,可促进稻田资源增殖,修复稻田生态,保证水稻及水产品质量安全的有效途径。试验示范表明,稻鳅共生生态养殖技术可使水稻增产在10-5%,减少开支在20%左右,泥鳅纯收入达2300元。专家表示,今年在该县建立高标准稻鳅共生生态养殖示范基地100亩,核心推广面积1000亩,技术辐射面积达到5000亩。

三、湖北孝感市大悟县水产局积极推进“稻鳅共作”:在城关镇枣棚村、三里城镇汪畈村建设稻鳅共生示范基地;在阳平镇朱岗村建设藕鳅共生示范基地。为推进稻田综合种养工作,大悟县水产局从项目、技术、苗种等方面对稻田综合种养示范基地给予大力支持,从全县四个泥鳅苗种繁育基地调集泥鳅苗种5000斤,于624日开始,将陆续投放到稻田中,在当天的投放活动中,三里城镇、城关镇及阳平镇分管农业的有关领导参加了投放活动。稻鳅共生、藕鳅共生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做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在种养过程中,利用种植品种、养殖品种之间相互作用的基本原理,不使用农药和无机肥,在提高稻谷、莲藕品质的同时,增加水产品产量,提高种养经济效益,是一种生态高效农业生产模式。通过试验示范,以点带面,逐步向全县推广,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展鄂北丘岗特色渔业,创建泥鳅养殖大县做出贡献。

四、监利稻鳅综合种养生产模式亩增纯利500元:2012年监利县大垸农场引进浙江老板张文光成立新渔源养殖专业合作社进行泥鳅养殖,两年来,合作社流转稻田2000余亩投资2000多万元进行泥鳅繁育养殖获得成功。今年,新渔源合作社今年已繁育泥鳅苗4亿尾,预计培育5cm规格苗3000万尾,产值600万元。与此同时,为带动周边群众进行稻鳅综合种养,该合作社已在大垸农场新流转稻田200亩进行稻鳅种养试验,现已投种播秧,亩投泥鳅苗30000尾,预计泥鳅亩产250公斤以上,水稻亩产50O公斤,亩产值10000元,亩利润5000元。为扩大规模效应,引导农民增收致富,监利县举行泥鳅稻田综合种养推介会。目前,仅大垸农场就有水稻面积30000亩,鱼池面积35000亩,泥鳅稻田综合种养面积10000亩,此项可使稻田亩增纯利500元。监利县政府为进一步推广稻田综合种养,现已出台专项政策,对稻田综合种养实行奖补,达标验收后每亩奖补50元,此举将会对该县稻田综合种养提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