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阳及肺阳虚研究概述
★连利军(广西中医学院2005级硕士研究生南宁530001)
摘要:五脏各有阴阳。综观历代医籍,言心阳、肝阳、脾阳、肾阳者,从理法到证治都极为周详,惟独避肺阳不谈或所谈甚略。现
行中医类教材对此也很少涉及。但无论从阴阳存在的普遍法则,还是从长期临床实践考析来看,肺阳在生理与病理上都是客
观存在的。现从文献调研、理论探讨和临床证治三个方面,对肺阳及肺阳虚研究做简要概述。
关键词:肺阳;肺阳虚;生理病理
中图分类号:R241.6文献标识码:B
纵观历代医籍,言肺之生理病理以及临床辨证
施治时,所论肺气、肺气虚和肺阴、肺阴虚颇多,而肺
阳、肺阳虚则鲜见。然而无论从文献调研、理论探索
还是临床实践来看,肺阳在生理与病理上都是客观
存在的。现简述如下:
1文献整理方面
唐代以前医籍中虽未直言“肺阳”,却寓有其意。
《素问·汤液醪醴论》云:“帝曰:其有不从毫毛而生,
五脏阳以竭也……,五阳已布,疏涤五脏,故精自生,
形自盛,骨肉相保,巨气乃平。”其“五脏阳”、“五阳”
均寓肺阳之意;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
嗽上气病脉证治》中云:“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
不渴,必遗,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
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
之。”对此“肺中冷”,黄氏、程氏、李氏、刘氏\[1-4\]等
均认为是肺中阳气虚冷;唐《大明本草》中载有“人参
治肺胃阳气不足”,王氏\[5\]认为这是最早明确提出
肺阳不足的文献,“此实开肺阳不足或肺阳虚之先
河”;唐·孙思邈《千金药方·肺虚冷》提出肺阳虚证
治,如“治肺痨虚寒……半夏汤方”;宋·钱乙《小儿
药证直决》认为“肺久病则虚冷”;元人王好古\[6\]指
出“人参味即甘温,调中益气,即补肺之阳,泄肺之阴
也”;明·张景岳在《类经附翼》中指出:“寒嗽虚喘,身
凉自汗者,以金脏之阳虚,不能保肺也”;清·唐容
川\[7\]《血证论》中云:“失血之人,多是阴虚火旺,
……亦有一二属肺经虚寒者”。此“肺经虚寒”乃指
肺阳不足之虚寒病机。又云“肺阳布护,阴翳自消,
一切寒怯虚悸之症自除”;近代张氏\[8\]《医学衷中参
西录》有云:“心肺阳旺,则阴分之火自然潜伏……心
肺之阳下济,大能温暖脾胃消化痰饮”;现代蒲氏\[9\]
明确提出“肺阳虚易感冒”的论点。
2理论探索方面
2.1肺阳的存在是必然的阴阳学认为,任何事物
都存在在阴阳两方的对立统一,二者即相互对立,又
相互依存,任何一方都不可能脱离对方而单独存在,
这是世界万物的基本规律,正所谓“阴阳者,天地之
道也”。对于人体也是如此。《内经》云:“人生有形,
不离阴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更说明了人体阴
阳的互根互用,彼此依存的道理。郑氏\[10\]认为,“五
脏皆分阴阳,肺脏也不例外,阳与阴构成了肺脏的统
一,无阳则肺无以生化,无阴则肺无以润养。若无肺
之阳,则无肺之阴,既承认肺阴的存在,就不能否认
肺阳的存在”;蒙氏\[11\]则从病理角度论证了肺阳虚
的存在,“临床上肺阴虚证甚为多见……但病久阴精
不足,源泉枯竭,阳气失于濡养,其功能必然因无阴
滋助而逐渐衰减,岂不致肺阳亦虚?……这就是生
理上阴阳互根,病理上阴阳偏胜偏衰,甚致阴阳具衰
的必然规律”。
2.2肺阳以及肺阳虚的概念实质对肺阳的概念
和实质,杨氏\[12\]是持功能论,认为肺阳属于功能活
动,肺气是从属于肺阳的;孙氏\[13\]是持物质论,认为
气分阴阳,肺阳是肺气的组成部分,是肺气中具有温
煦、宣发和兴奋性质的那部分阳气;陈氏等\[14\]则主
张功能、物质两性说,认为肺阳是指肺的功能活动及
其功能活动中起温煦作用的阳气,是人体阳气在肺
功能方面的反映。对于肺阳虚,诸学者的认识则比
较统一,均认为是肺阳不足,机能衰退及一系列温煦
失职的临床表现的概括。
2.3肺阳的生理病理以及诊断治法生理方面,潘
氏\[15\]、刘氏\[16\]等均认为肺阳具有温煦、卫外和通调
水道的作用。除此之外,朱氏\[17\]、沈氏\[18\]还认为肺
阳有藏魄功能;病理方面,王氏\[19\]、程氏\[20\]等认为
·46·
JIANGXIJOURNAL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
●文
献
综
述
●
肺阳虚的发生主要是由于外寒侵袭、内伤冷饮以及
它脏阳虚侵及于肺所致,从而出现温煦不足恶风畏
寒,或化气无权气短体倦,或津聚为水痰饮咳逆等病
理表现。诊断方面,刘氏\[21\]等认为凡见肺系症状并
具阳虚内寒症的即可诊断为肺阳虚证。湖北中医学
院附属医院呼吸病研究室\[22\]则拟定了更为细化的
诊断要点,治法方面,以温补为治疗肺阳虚的总则。
在此基础上,朱氏\[23\]总结出六大具体治法,即辛甘
温阳法、温补升阳法、酸温甘养法、温阳敛肺固脱法、
培土暖金法和温补肺肾法。
3临床实践方面
临床实践为证实肺阳及其病理的客观存在提供
了直接依据。大量临床实践表明,许多常见肺系疾
患及其它系统疾患如咳嗽、哮喘、饮证、胸痹(相当于
西医的慢性气管炎、肺气肿、哮喘、肺心病等)等,在
其发生、发展、治疗与转归中,肺阳都起着至关重要
的作用。唐容川《血证论》中有云:“咳喘之病,多属
肺肾之阳俱虚”;张锡纯曰:“心肺阳虚,不能如离照
当空,则痰饮生矣”;张氏\[24\]认为,“肺阳虚,一则呼
吸失主而咳逆气短;一则津液失输而结为痰饮;外则
皮毛不固而易感邪气”;樊氏\[25\]通过对洪广祥用温
肺阳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简称慢阻肺)的经验总
结,认识到肺阳不足,失于布运,以致痰瘀内停是慢
阻肺的基本病理;吴氏\[26\]认为在冠心病的传统治疗
方法中加以注重温通肺阳法的运用,对恢复心功能,
降低心肌氧耗,提高心肌细胞的耐缺氧能力十分有
效。补益肺阳之法在临床上具有止喘、宁咳、平哮、
振痿、定悸,宣卫、利窍的功效\[27\]。任氏\[28\]认为其
在肺心病的预防与治疗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是肺心病的防治关键所在。
3结语
综上所述,从理论到实践,从生理到病理,肺阳
都是切实存在的。前人对此虽有一定的认识和论
述,但所涉颇简,言约不详。而当今各类医籍文献虽
时有论及,在理论与临床上也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和总结,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总体来说研究的深度
与广度仍尚有不足。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深
度上:没有揭示肺阳的实质,概念过于泛化且不统
一;肺阳的生理功用以及特点,肺阳的病理表现以及
诊断要点等都未形成系统认识;另外由于对肺阳的
本质内涵认识不清,在理论层面上混淆了肺气代权
肺阳二者,当然毋谈能够给予临床实践以更为清晰
有效的指导了。二是广度上:对肺阳认识深度不够,
直接影响到对其广度的认识,集中表现于未能深刻
发掘肺阳与其它脏腑之间的生理联系与病理相关。
因此,揭示肺阳的实质,确立较为科学的肺阳及相关
概念,概括总结肺阳的生理功能、病理特征,以及与
其它脏腑间的相互关系,使肺阳相关理论更为系统
化、规范化就尤为必要,惟有如此才能提高诊断水平
和治疗效果,更好地为指导临床实践服务。
参考文献
\[1\]黄树曾.金匮要略释义\[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7:89.
\[2\]程门雪.金匮篇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61.
\[3\]李克光.金匮要略讲义\[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5:79.
\[4\]刘渡舟.金匮要略诠释\[M\].天津天津科技出版社,1984:70.
\[5\]王宗殿.简述认识肺阳及肺阳虚的历史过程\[J\].安徽中医学院学
报,1991,10(4):66-70.
\[6\]元·王好古.汤液本草\[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6:46.
\[7\]清·唐容川.血证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26.
\[8\]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77:
51.
\[9\]中医研究院.蒲辅周医疗经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6:
16.
\[10\]郑洁.浅论肺阳及肺阳虚证治\[J\].江西中医药,1997,28(4):50
-52
\[11\]蒙木荣.试谈肺阳虚\[J\].陕西中医,1985,6(3):103-105.
\[12\]杨容青.肺阳虚说略\[J\].辽宁中医杂志,2005,32(7):664-665.
\[13\]孙广仁.肺阳、阳虚饮停与小青龙汤刍议\[J\].安徽中医临床杂
志,1999,11(1):51-52.
\[14\]陈燕,陈伟.肺阳虚辨治体会\[J\].山西中医,2004,20(4):64.
\[15\]潘文奎.略论肺阳虚之证治\[J\].中医函授通讯,1992,4:16-17.
\[16\]刘光福,赵红.肺阳虚证初探\[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1,18
(4):4-6.
\[17\]朱丽红,王宗殿.略论肺阳虚与肺阳实\[J\].中医药学刊,2006,24
(7):1281-1282.
\[18\]沈红艺.略论肺阳\[J\].河北中医药学报,2000,15(2):3-5.
\[19\]王德春.也谈肺阳虚\[J\].陕西中医,1986,7(10):433-434.
\[20\]程畅和,朱向东.论肺阳和肺阳虚证\[J\].中医药信息,2003,20
(6):5-7.
\[21\]刘绪银.肺阳虚证的诊断与治疗\[J\].河北中医,1998,20(4):252
-253
\[22\]王鹏,董祥.肺阳虚证诊断标准初探\[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
2004,6(1):26-28.
\[23\]朱广仁.论肺阳虚\[J\].天津中医,1995,12(3):30-32.
\[24\]张安玲.论五脏阳虚治法之异同\[J\].中医函授通讯,1999,18
(5):21-22.
\[25\]樊亚巍.洪广祥温肺阳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的经验\[J\].湖南中
医药导报,1994,1,14-15.
\[26\]吴纪祖.从肺阳虚论治冠心病临床体会\[J\].实用中医药杂志,
1999,15(12):25-26.
\[27\]杨均保,张杰,范仁忠,等.补益肺阳的临床运用\[J\].中国医药学
报,1996,11(4):43-44.
\[28\]任中代.试探肺心病与肺阳升降出入病理\[J\].陕西中医,1997,
18(12):548-550.
(收稿日期:2007206212)
·56·
江西中医药2008年1月第1期总39卷第301期
●文
献
综
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