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放权”小测试 测试一:孩子想要自己做事(如自己穿衣服,自己洗脸刷牙,自己吃饭等)或想帮着爸爸妈妈做事(如帮着择菜、扫地、叠衣服等),比如他说“我自己来”“我要做”“我来做”时,你是怎么做的呢? 1. 对孩子说“不行”“还是我来做吧”“净耽误时间”“把饭洒得到处都是”“简直是给我添乱”“别干了”“你还是一边玩儿去吧”…… 2. 先是不同意,后来拗不过孩子,就允许他来做,他做不好就禁止他,否定他,批评他(回到第一条),甚至是呵斥他…… 3. 表现得很高兴,赶紧鼓励孩子去做。孩子做得还有点小模样、小进步时,就表扬他;做得还不那么好时,就鼓励他;孩子如果不会做,就耐心地教他做…… 测试二:在家里,你是否主动放权给孩子做事(类似测试一里提到的事)机会? 1. 没有,哪敢放权!他少让我操心就行了,还让他做事? 2. 有这想法,但考虑到孩子还小,什么事也做不好,还是等他大点再说吧! 3. 有,经常主动允许或引导他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 测试三:你是否给孩子为爸爸妈妈服务的机会,或者说是引导孩子为爸爸妈妈服务? 1. 没有,什么事都帮着他做,他这么小,怎么能让他为大人服务呢? 2. 没有,我这么年轻,又不老,不指望他给我服务,等我老了以后再说吧! 3. 有,尽管孩子还不能做太多事,但有些小事还是可以做的,比如帮忙拿个小物件。 “权力家长”心态分析及对孩子的影响 测试一,判断是否属于“被动成长型”父母。 无论是做父母还是做孩子,都需要主动成长。但“被动成长型”父母是被孩子的成长力推着往前走的。 根据该测试的三种回答方式分别来作判断。 第一种,孩子给了父母成长的机会,父母不仅止步不前,而且还倒退,甚至“拖拽”孩子跟着一起“向后转”。这种处理方式会压抑孩子的心智成长,导致孩子情绪低落,自卑,退缩,畏惧,焦虑,会产生较多负向情绪。父母要把“不要”“不行”“不允许”变成“要”“行”“允许”,要往好处想,积极理地解孩子的动机。 第二种,因拗不过孩子先暂时让步,但知道凭孩子的能力很难或根本不可能把事情做好,所以就等着他做不好时再“收拾”他,有种看孩子笑话的心理,结果孩子果真做不好,就应了父母的判断,接下来就对孩子大加批评甚至是责骂,这就又回到第一种类型,可见这种父母也不会主动成长,还会抓住最后的机会打压孩子,让孩子的心智不能顺利跨上个新台阶。 第三种,属于“被动成长型”父母,在孩子主动要求做事前提下,给其机会,顺应其成长,或者说是跟孩子一起成长。在孩子遇到困难或是犯错误时,把其当成机会教育点,对孩子施以恰到好处的教育,从而让孩子在心智、行为上都有比较到位的成长,也会提升自信心。 如果能够满足孩子“想做”的意愿,就会培养出一个自立的孩子。虽然开始有些麻烦,但如果父母能不急不躁地陪在他身边支持他,几年后孩子什么事都会做,都愿意做,父母也会更轻松,这才是关键。要知道,孩子所有的行为都是有意义的。 测试二,判断是否属于“引领成长型”父母。 父母对孩子就应该起到一种正向引导作用。父母应该在前面走出一条正确的路来,让孩子沿着这条对的路健康快乐成长。也就是说,父母无论在哪方面都应该做孩子好的榜样和对的领路人。 根据该测试的三种回答方式分别来作判断。 第一种,不敢放权,只希望孩子少让自己操心。这种算不上是引领孩子成长型父母,当然也就不能让孩子身心行和谐健康成长。 第二种,虽然有放权想法,但当下还没有落实到行动上。孩子的成长每天都是进行时,3岁前他需要父母的放权,父母早放权一天,孩子就会早一天自理、独立。 第三种,属于“引领成长型”父母。孩子从小就能做力所能及的小事,长大才能做大事。千万不要认为现在不让他做他长大后会做得更好。孩子在有意愿做事时而没有得到满足就会慢慢懒惰,以后想让他再做也会更难。 测试三,判断是否属于“升华成长型”父母。这是教育孩子的更高一级的升华,其实这是培养孩子的孝心。孝心的开发与孩子心智的成长息息相关,孩子从小懂得体贴父母、关爱父母、感恩父母,他的心智成长会更快,以后的学习成绩会更好,自立会更早。 前两种与测试一、二分析结果类似。 第三种,属于“升华成长型”父母,有教育敏感度,有更大的教育主动性、更积极的教育思维、更高超的教育智慧,以及更强的教育执行力。在这种父母的培养下,孩子的身心成长会正向积极、自动自发,更自信,在做人、做事、与人交往等方面都有礼有节有度。 ********************************************* 在生活中,以上每个测试中前两种父母所占比例较大,第一种比例最大。可见,真正十分理性、有智慧的父母还较少。所以大多数父母都必须学习,努力达到更高的教育高度。 放权小建议 放权一,鼓励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 孩子在3岁前应基本学会自己穿简单的衣服,自己穿鞋子,自己用勺吃饭,自己如厕(用便盆或小马桶)。当孩子有意愿去做这些事时,一定要允许他去做,做不好要指导他,不对他有任何埋怨。即使孩子暂时没有意愿,父母也应有意识、不失时机地引导、鼓励他去做。 放权二,引导孩子做家务。 每个孩子天生都是勤劳的,他想体现自我价值,体验劳动乐趣,所以从小就有做家务的热情。比如,当父母在洗菜、扫地时,才两三岁的他也会非常积极主动地抢着做。如果父母在孩子愿意做家务时嫌他麻烦而拒绝了他,等到他以后渐渐不能再接触家务而变得“贪图享受”,不再喜欢参与家务时,父母却又抱怨他懒惰!这对孩子是不公平的,因为所有懒惰的孩子都是父母造就的。为避免孩子成为“小懒虫”,趁他还小还想做,赶紧给他机会做。比如2~3岁,就可以收拾玩具,吃饭分筷子,帮忙拿小件物品等。 孩子做家务可以锻炼动手能力、手脑协调能力,提升生活技能,增加生活阅历,养成劳动习惯,强化对家庭的责任感,还会让他体会到父母操持家庭的辛苦,从而懂得关心体贴父母。做家务也可以培养孩子的注意力,也会让心灵变得更强大。因此,父母要放手、放权。 放权三,给孩子为爸爸妈妈服务的机会。 这一点前面也提到过,就是从小培养孩子的孝心,开启他的心智。比如,让他帮着爸爸妈妈拿拖鞋,端杯水,象征性地捶捶背等。 放权四,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 让孩子做选择,不论多小的选择,都能给他自己和父母带来好处,要给孩子提供选择的机会,帮他慢慢独立。比如,孩子出门穿什么衣服,到商场买哪种商品(如果是买玩具或零食,需要在出门前跟他商量好,只买一种,不能多买),他都可以做主,要尊重他的选择。 放权五,允许孩子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 要允许孩子有自己不同的想法和观点,这也是孩子独立思考的表现。父母可以主动询问孩子的意见或看法,这一询问充分表达了对孩子的信任与尊重。当孩子感受到父母愿意接纳他的想法时,就会很积极地表达意见。孩子无论大小,都有自己的思想,会对周围的事物表现出符合自己意愿的反应。父母尊重孩子意见和想法就是在尊重他本有的个性,受到尊重的孩子也会尊重自己,更会懂得尊重别人。 放权六,给孩子表达情绪的权利。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绪,或高兴或难过,孩子也不例外。父母要放权给孩子,要允许他表达自己的情绪。对于孩子的情绪,父母要接纳,要认同,但也要注意合理引导,最基本的是不要让孩子因为情绪不好而做出危及自己和他人的事。 放权七,允许孩子玩水、玩沙、踏水洼等。 两三岁的孩子天生就对水和沙感兴趣。水和沙是流动的,形态变化多端,就像一种变幻无穷的玩具。而且玩法多样,不仅可以满足孩子的想象和创造需求,还可以给他带来巨大的空间感和流动感。所以,要允许孩子自由玩水、玩沙,不要担心他弄湿或弄脏衣服,当他玩完水或沙后,要让他仔细洗手,冲澡,换洗衣服。踏水洼也是,没什么,大不了事先给他穿上洗起来不费劲、弄脏了也不要紧的鞋和裤,让他开心地去踏小水洼就行了。 *********************************************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需要放给孩子的“权”,生活中还说有很多权需要放给孩子,需要父母在生活中去发现,但总原则是,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让孩子去体验。要知道,每一次体验对孩子都是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这样一直体验下来,就会培养出一个好奇心强而又干劲十足、自信满满的孩子。 放手,孩子才能更承担更多责任;放权,孩子的心智才能成长得更快! 特别提醒 放权绝不等于放任孩子不管,不等于漠视孩子的坏毛病,不能于纵容孩子的坏习惯,不等于置孩子于某种潜在的危险境地而不顾。比如,孩子做的事有潜在危险,当然要禁止,要明确地告诉他不能做的理由,告诉他“很危险”、“很烫”“很疼”等,说这些话时,语气要稍微有力一点,要冷静理性地看着孩子的眼睛,之后想办法把孩子的注意力转向别处。 本文原载《时尚育儿》2015年3月刊,有改动。 鲁鹏程,家庭教育研究者,著有畅销书《好妈妈不吼不叫教育男孩100招》、《好妈妈不宠不娇教育女孩100招》等。 图片来自网络。 鲁鹏程微信公众号lupengchengedu,欢迎订阅。 |
|
来自: 正能量智慧文摘 > 《子女成才教育(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