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性|一言不合,昭告天下“果取关”

 三路猫 2017-02-08

HQ&A170207


  这个公号发的所有文章中,有两篇文章激起了“果取关”的小浪花。一篇是半年前关于王宝强的文章《宝强同学,别当街晒裤行不》;另一篇就是前几天发的《老虎咬死一个人,然后,就没有然后了》。所谓“果取关”,也就是果断取消关注的缩略语。


  一般来说,喜欢一个公号,关注它;或者觉得它索然,取消关注都是稀松平常的事情。每天都有新的读者关注,也会有一些老的读者取消关注。但是,有些读者取消关注却会在文章后留言,或者直接在公号留言,让我知道他取消关注了。甚至有些读者读完文章,原本没有关注的,专门关注并留言“果取关”,然后再取消关注。



  按说,大多数社会公众事件,都有着歧义性与多义性,有着复杂多维的观察、诠释和理解的不同立场、层次和角度。无论是不同立场,还是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看法彼此龃龉,甚至大相径庭,截然相反都是自然而然的一种现象。读到与自己看法不一致的文章,积极一点可以帮助自己多一个思考的切入点;消极一点,也可以侧身而过,大可不必因此而“果取关”。所谓“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现代人完全可以有着不输古人的胸怀和气度。


  那么,为什么总有些读者动不动就“果取关”呢?从心理学角度大概受到三个因素的影响。


  首先,最浅显的因素是态度的知识功能。我们一旦对特定对象形成某种倾向性态度,那么我们在接受关于态度对象的讯息时,我们业已形成的态度就会形成一个认知过滤机制,使我们近乎本能地会注意到与态度一致的讯息;忽略掉与态度不一致的讯息。即便是注意到,阅读到相关讯息,与态度一致的讯息会使阅读者感到愉悦,从而强化业已形成的态度。相对地,如果是读到与态度不一致的讯息,则会使阅读者感到愤懑、憎恶。这就意味着,当一个读者读到不同的观点的文章时,如果不是激起他的反思或更深入的思考,那么他一定会体验到憎恶乃至愤怒,而表达“果取关”就是宣泄憎恶或者愤怒的一种最简单明了的方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