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用34年生命,3部长篇小说,成为日本科幻的分水岭。

 真友书屋 2017-02-08




日本的科幻文坛,可以说是群星荟萃的地方。从早期的星新一、小松左京、筒井康隆,到中坚代的神林长平、濑名秀明、山本弘,以及新近风头正健的宫内悠介、藤井太洋、长谷敏司等,每一代都不乏耀眼的明星。而在这些璀璨的星光中,有一颗流星虽然只在天空中闪耀了短短一瞬,却以耀眼的光芒震惊了整个日本科幻文坛。这颗流星,就是夭折的天才作家,伊藤计划。2007年,伊藤计划凭借《虐杀器官》出道,仅仅出道2年的他,在2009年去世,年仅34岁,而《虐杀器官》却被称为 00 年代日本科幻的最高杰作,为人称道。


科幻作家伊藤计划



后伊藤计划时代,科幻能做什么?

 

伊藤计划的出道令所有人惊艳,他的骤然陨落也令所有人惊讶。不过,即使是短暂的流星,他的光芒依然照亮了日本文坛。在他身后,日本已经出版了多部研究书籍,也有好几本由各位作家撰写的小说纪念合集。

日本著名科幻评论家大森望,索性将伊藤计划的出现当作日本科幻的分水岭,他的系列讲座《科幻能做什么》的副标题就是「后『伊藤计划』的现代科幻展望」。大森望认为,「新本格推理的勃发期、绫辻行人的《十角馆事件》所完成的『消化古典义务之重置』,(在科幻中)由伊藤计划的《屠杀器官》《和谐》完成。


日本现代意义上的科幻小说自上世纪 50 年代起步,经过 60 多年的发展,如今的日本科幻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不仅作家作品层出不穷,「科幻」元素更是扩展到影视、游戏等各个领域。然而正是如此欣欣向荣的形势,恰恰印证了「科幻(性质的)小说之繁荣,导致了科幻小说这一类型的衰退」(笠井洁)。小说皆可科幻,也就无所谓科幻小说了。

在这样的时刻,伊藤计划的出现,就成为日本科幻在新世纪的背景下对自身历史进行重新审视和继承发展。按照藤田直哉的观点,那是「日本式的新人类」——因日本特有的沟通方法与信息环境导致自我轮廓发生融解,从而令此种国家的读者产生共鸣的「新人类」。藤田直哉还认为,日本科幻所处理的主题:「人类」「意识」「身体」「信息」「交流」「生命」「AI」等,都是「日本式的新人类」主题的变奏。正是由这样的观点出发,「伊藤计划以后」成为一个独特的定语,它意味着日本科幻的回归与升华,意味着日本科幻重新作为一个类型产生出新的自觉。这也正是伊藤计划留给日本科幻、乃至留给世界科幻的最大财富。



伊藤计划三部曲


尽管内容并无明显的关联,《虐杀器官》《和谐》《尸者的帝国》通常还是被称为「伊藤计划三部曲」,改编的动画作品自2015年底起陆续上映,而他的动画改编计划也被称作 Project Itoh


三部曲给伊藤计划带来许多荣誉:

《屠杀器官》获得早川书房「最想读的科幻 2008 年版」第一名、《月刊Playboy》的推理大奖第一名、第28届日本科幻大奖的提名。

《和谐》获得第40届日本星云奖、第30届日本科幻大奖,英文版获得菲利普迪克奖的特别奖。

《尸者的帝国》获得第44届日本星云奖和第33届日本科幻大奖。



剧场版三连发预告片



《屠杀器官》(虐殺器官)



《虐杀器官》动画版最新预告片近日公开,2017年2月3日上映


卡车穿过泥泞留下深深的车辙,我看见一个小女孩将脸埋在里面。她就像爱丽丝,像去车辙底下延伸开的神奇异国漫游似的。可那后脑勺大敞四开,绽放着殷红的花,装在头盖骨里的东西一览无余。


这是《屠杀器官》开篇的一段话。《屠杀器官》是伊藤计划的处女作,1974 年出生的他,2006 年以这篇小说参加小松左京奖,获得了早川书房编辑的青睐,自从此踏上正式作家的道路。


《屠杀器官》的故事发生在不远的未来。世界各地战争频发,无数平民惨遭屠杀,而所有的战乱背后隐约都有一个美国人约翰·保罗的身影。主人公身为专司暗杀的美国特种部队士兵,接受指令追杀动乱之源,却又屡屡错过目标。在追踪与反追踪的过程中,主人公逐渐发现了约翰·保罗引发战争的机制:无论哪种语言,都共通地存在一种能够导致大屠杀的深层语法,约翰·保罗就是通过目标地区的广播、报纸、电视新闻和各种出版物,将蕴含了这种深层语法的语言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从而挑起目标地区的战争。换言之,人类为了适应进化过程而产生的语言这一「器官」,反过来导致了人类的灭绝。这也正是书名《屠杀器官》的由来。




 


《和谐》(ハーモニー)



《和谐》动画版预告片,2015年11月13日已上映


作为伊藤计划的第二部小说,也是他在病榻上写成的生前最后一部小说,《和谐》塑造了一个无病无痛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人们成年后身体中就会注入纳米机器人「WatchMe」,它会随时监控身体状况,主动修复一切外伤和疾患——这是作者饱受病痛折磨之下的憧憬吗?并非如此。因为在故事的开头,高中女生的主人公图安便和两个同学一起尝试自杀,想要以此反抗这个「正变得越来越健全,越来越健康、和平、美好,善意在人世间四处流淌」的世界。最终三个人里只有提议自杀的米阿哈死亡,主人公和另外一人被救了下来。但在十三年后,全世界范围内发生了6 000人于同一时刻集体自杀的事件,主人公在调查过程中惊讶地发现,一切证据都指向本该早已死亡的米阿哈。



在日本文化传统中,「和」占据了最为醒目的位置,所以也许日本人对于作者在书中塑造的「和谐世界」更有感触。这个世界让人们彼此间无私相爱,像爱自己一样爱他人,每个人都关怀、同情他人,同时也被他人关怀和同情。很难说这样的描写有多少是在影射日本社会,但从全文的基调来看,作者似乎并不认为这样的世界真是人类最为美好的归宿,哪怕作者在现实世界中还忍受着病痛的折磨。



《尸者的帝国》(屍者の帝国)



《尸者的帝国》是伊藤计划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准确地说,伊藤计划只写了这部小说的开头(三十多页),后续内容都是由他的好友円城塔补完的,所以这本书和前面两本的风格有着巨大的差异,不过整部作品的基调在开篇已经确立下来,主要设定也在短短三十多页里大致完成,因此依旧可以算是伊藤计划的作品之一。

《尸者的帝国》属于架空历史小说,故事发生于工业革命如火如荼的近代,但书中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并非蒸汽机,而是「尸者」——大脑中被写入人工灵魂的人类尸体,可以遵循主人的命令从事各种工作。除了这个最大的区别之外,故事中的历史进程与现实世界保持一致,譬如美国南北战争、英俄的欧亚大陆争霸等等,但又杂糅了许多亦真亦幻的细节,比如说主人公名为约翰·华生,也就是鼎鼎大名的福尔摩斯的未来助手;又比如华生横跨地球一路追踪的初代尸者名为查尔斯·达尔文,也就是现实世界里那位创立进化论的著名科学家。



《尸者的帝国》预告片段,2015年10月2日已上映



伊藤计划,与死亡并行

 

大约是因为一直在和死神搏斗的缘故,在伊藤计划的所有作品中,「死亡」都是最核心的元素。《虐杀器官》开篇就是如山的尸体,《和谐》通篇写的都是生与死的问题,《尸者的帝国》更是直接将尸体塑造成人类文明得以发展的原动力。就连短篇小说也带有浓厚的死亡气息,《无差别化引擎》(The Indifference Engine)中的主人公深陷于种族仇杀;《From the Nothing with Love》中的007本身就是行尸走肉。日本的小说中,对生与死的感悟和思考并不鲜见,但像伊藤计划这样对死亡的「痴迷」却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

 伊藤计划的「死亡」有着与众不同的特点。他描写死亡的态度就仿佛那是一件极其单纯的事实,既无需敬畏,也不必恐惧。死亡就是身边的日常小事,如同吃饭喝水一般自然。譬如《虐杀器官》的序章,用淡淡的笔触描写了残虐恐怖的屠杀景象之后,作者笔锋一转:「我们一起前行,加入到死人的队伍中去」。同样地,在《无差别化引擎》中,主人公用铅笔扎穿同学手掌的一幕,也被伊藤计划写的理所当然,仿佛毫无惊惧之处。



虽然伊藤计划的作品内容常常会令人想象他厌倦病榻、生不如死的模样,但伊藤计划本人依然是个积极乐观,对生命有着无限渴望的人。他曾经写道:时间有限,无法浪费在很多兴趣上,只能集中去做最重要的事。这让人不禁想问,如果死亡之神多给他一些时间,他还会给这个世界带来什么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