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一哺乳仔猪渗出性皮炎案例浅谈其诊断与防治

 豪豪豪豪豪 2017-02-08


邓小红1 余伟权 1 吕立新2 张军1 原伟1

1 中英合资伊科拜克公司上海2000422江苏省农科院兽医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14


摘要

猪渗出性皮炎(Exudative Epidermitis,EE)又称葡萄球菌性皮炎皮脂溢性皮炎,俗称猪油皮病,是由表皮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hyicusS.hyicus)产生表皮脱落毒素引起的哺乳仔猪和刚断奶仔猪的一种急性和亚急性接触传性皮肤病,一般呈散发性患猪出现全身性病变,呈现油腻黏湿污秽棕色痂皮的皮肤,但无瘙痒症状,严重影响猪只的生长发育,甚至成为僵猪,重者可导致脱水和败血症而死亡。(如图1)

(图1 仔猪渗出现皮炎的全身病变)

近年来,由于生产规模化早期断奶以及饲养密度大空气污浊卫生状况差和仔猪刚断奶处理不好互相厮咬等原因,导致本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给我国养猪业造成了较大的损失目前不少人对该病缺乏认识,甚至将其误诊为猪疥癣皮炎肾病综合征猪痘湿疹缺锌症等引起的皮肤症状,延误了治疗时机而影响了防治效果为此,笔者将最近对南京一农场处理的哺乳仔猪渗出性皮炎的诊断和防治心得写出给广大养猪朋友参考,希望大家对该病能有较深的认识、体会并严加防范

1、发病情况

2012年9月该农场从某种猪场引进后备母猪30头和后备公猪2头。到2013年1月份,该场陆续开始用引进的后备公猪与老母猪、发育成熟的后备母猪配种。5月份配种的老母猪和头胎母猪陆续产仔,较为奇怪的现象发生了:1)老母猪产下的仔猪没发病,配种的10头后备母猪产下的仔猪有9窝都发生仔猪渗出现皮炎,且发病时间都在3-5天开始,由下颌、两眼下扩展到全身,每窝的发病率为100%(如图2);


(图2 同为后备公猪配种:左为老母猪产的仔猪;右为新母猪产的仔猪)

2)老母猪产的仔猪到已经出现渗出性皮炎新生仔猪的圈舍里不被传染;3)吃过老母猪初乳的仔猪到头胎母猪所产仔猪圈舍里面不被传染;(如图3)


(图3 老母猪产的仔猪在已发病的圈舍里面不感染渗出现皮炎)

4)将头胎的母猪产下的仔猪过渡到老母猪去带,仔猪不会发生渗出性皮炎。另外,发病仔猪注射过3天阿莫西林、林克霉素及两次伊维菌素,治疗效果不明显。

2、临床症状

仔猪发病初期食欲粪便体温及精神状态基本正常没有任何明显变化后期则表现怕冷不愿行走打堆反应迟钝精神沉郁吸乳无力饮水少并排黄白色混有凝乳块的稀粪,后期部分病仔猪由于脱水而死亡,死亡率在80%以上,即使耐过猪也生长缓慢,基本上失去饲养经济价值仔猪发病时间略有差异基本上在3-5日龄开始发病仔猪先从嘴角、下颌、眼圈无毛或少毛的皮肤损伤处出现红色斑点和丘疹皮肤发红多汗带有粘性继而斑点破溃并向颊部及耳后蔓延大约3-4后蔓延至全身炎症溢出的渗出液与舍内尘埃皮屑以及污垢汇集形成油腻的外观用手触摸感到油腻并有难闻气味

3、病理解剖

剖检3头病死仔猪,死尸干枯、脱水、消瘦,病变部位皮肤呈黑色结痂状,增厚干裂,剥离痂皮后露出的真皮组织呈桃红色,外周淋巴结肿大或出血。两头病死仔猪的心、肝、肺等脏器无明显变化,仅发现一头仔猪的肺呈现化脓性坏死,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出血。肠壁变薄,充满黄色或白色稀薄内容物。其他病理变化不明显。如下图4

(图4 剖检发生渗出现皮炎仔猪部分剖检照片)

4、实验室诊断

4.1 细菌分离培养

将仔猪皮肤结痂处用酒精棉球消毒后,用刀片刮开,用接种环无菌操作将病料接种液体大豆酪蛋白琼脂培养基试管(TSA),经37培养24小时后再用接种环勾取液体接种血液琼脂培养平板,在37继续培养24小时,观察平板和划取单个菌落做革兰氏染色,显微镜下镜检,如图5


(图5 细菌分离鉴定图)

在血液琼脂培养基平板上细菌生长良好较大的菌落周围有明显的溶血环菌落呈灰白色用接种环勾取单个菌落,用生理盐水涂抹于载玻片上,经革兰氏染色,在油镜下检查为革兰氏阳性。

4.2 药敏实验

将分离的细菌做药敏实验,结果表明分离的细菌对氧哌酸青霉素、头孢噻呋和磺胺氯哒嗪钠药物敏感,氟苯尼考中度敏感。

4.3病毒性检测

取剖检的仔猪腹股沟淋巴结、肠系膜淋巴结、脾脏和肺混合,分子生物学诊断PCR检测猪瘟、蓝耳、圆环,三份样品仅检测到圆环呈现阳性。


(备注:上图编号为134号为样品仔猪PCR检测PCV电泳图)

5、预防性治疗

因为该场发病较为厉害,预防性治疗分为三组试验:

A 组 生下来的仔猪当天就开始注射阿莫西林,一天一次,连用三天,比以前推迟两天,在第五天发病,并且仍然整窝发病。

B 组 母猪在产前5天和产后5天用爱乐新(泰万菌素,英国伊科出品 ) 400克 +肾安磺(磺胺氯哒嗪钠)500克/吨料,生下来的仔猪当天就开始注射阿莫西林,一天一次,连用三天,一窝里面10头有4头在第六天左右发生。

C 组 母猪在产前5天和产后5天用爱乐新400克 +肾安磺(磺胺氯哒嗪钠)500克/吨料,生下来的仔猪当天就开始注射阿莫西林,一天一次,连用三天,并结合老母猪生下来的仔猪喂初乳,结果这窝没有发病。

6、讨论分析

6.1致病机理

渗出性皮炎对哺乳仔猪具有很大的危害性,主要通过释放一些毒素或酶而引起发病。猪葡萄球菌能产生多种毒素和侵袭性酶,如溶血毒素、杀白细胞素、肠毒素、剥壳性毒素、红疹毒素等,可损伤血小板,如肠毒素、溶血素、表皮剥壳毒素和血浆凝固酶、耐热核酸酶等,这些因素和其致病性直接相关。皮肤脱落伴有大量皮脂分泌无核浆液渗出物。猪葡萄球菌在皮肤里大量存在,并可从局部淋巴结和流出的血液中分离到。该菌引发患猪死亡可能是由于脱水,也可能是败血症导致。本病发生虽然没有明显的季节性,但在阴雨连绵的天气多发,在潮湿和脏乱的猪舍环境更易爆发。发病猪场主要集中于初产母猪所产仔猪,这可能与初产母猪没有感染过猪葡萄球菌而没有任何母源抗体有关。

6.2鉴别诊断

应注意与该病混淆的其他皮肤病区别猪痘由痘病毒引起的接触性传染病,仅是局部损伤,不是由创伤感染,不发痒,也无油性渗出物,很少致死;疥螨会出现瘙痒,皮肤脱毛结痂增厚,发生皱褶或龟裂,但结痂后无渗出物无臭味,死亡率低,另外可以找到螨虫;癣为扩散性的表层病变,可分离到真菌;玫瑰糠疹呈环状扩散,不致死,病变部位不含脂质;缺锌症断奶猪常以表皮增厚皮肤龟裂及对称性干燥病变为特征,死亡率亦低;湿疹多发于断奶后保育猪,无传染性,有奇痒,无腹泻,很少致死慢性湿疹,皮肤肥厚,形成皱褶,最终发生象皮病;圆环病毒所致皮疹,病猪皮肤上出现圆形或不规则的隆起,呈现红色紫红色中央为黑点的斑块或斑点,大小不一,无渗出物。必要时还可以通过分离细菌和生物鉴定方法加以确诊

6.3 其他疾病相关性

6.3.1众多研究表明:渗出性皮炎发生的几率与猪场的重大免疫抑制性疾病蓝耳、圆环和霉菌毒素超标有一定相关性,尤其是圆环病毒(PCV2)。Wattrang等(2002)报道瑞典一个SPF 猪群暴发渗出性皮炎,而且发现同时存在PCV2。本病例同样用分子生物学PCR诊断到圆环病毒Ⅱ型。另外,本场对母猪使用爱乐新控制蓝耳,也减少了蓝耳的发病率。

6.3.2该病发生时候,往往是从仔猪无毛或少毛处如眼睑、嘴角周围开始发生,有时会看见溃烂、化脓,实验室检测到链球菌和玫瑰斑病的并发。

6.4 防控该病

6.4.1由于各个农场抗生素使用习惯不同,通常会导致致病菌耐药性不同,所以在药物选择时,最好做药敏实验。

6.4.2减少母猪的垂直传播 新母猪进群容易引入病原菌,可垂直传播给仔猪,而且新母猪的仔猪更易感。所以,要尽量避免在该病高发场引种,另外,引进的新母猪在产前7天和产后的仔猪用敏感的抗生素进行预防保健。

6.4.3由于该病原往往通过伤口途径感染,所以要做好哺乳仔猪皮肤破损的健康保护。仔猪在产房经历剪牙、断尾、断脐、阉割或仔猪断奶后混群打架、斗殴等生产操作会引起皮肤破损。另外,在此病治疗时候,一定要注意一头猪换一颗针头。(WegenerSk-Jense,1992)报道:从母猪阴道中分离到的S.hyicus(葡萄球菌)和从他们的幼仔皮肤上分离到的S.hyicus无区别,这表明仔猪在通过产道时候要发生垂直传播感染。

6.4.4一旦疾病在该场发生,可采取敏感药物和吃老母猪初乳去配合治疗,另注意防控蓝耳和圆环的发生,这样综合起来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6.4.5该病在所有的养猪国家都呈现散发性,但对个别猪群的影响大,也就是部分猪群或品种有易感性,特别是新建立或新扩充群体。

6.4.6免疫力在个体和群体发病过程中都有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于扩群引进的后备猪或头胎母猪。有条件的猪场可将发病猪场的EE菌株制成自家菌苗来免疫产前母猪,可有助于保护新进母猪所产的仔猪;对于无条件的猪场,可以通过对引进种猪的驯化过程来完成。具体措施是:种猪引进后,进入隔离舍,用20%的爱乐新(主成分为泰万菌素,防控蓝耳)500克+10%肾安磺600克(主成分为磺胺氯哒嗪钠,防控链球菌和葡萄球菌病等)/吨料,连用15天后,再用本场的健康高胎次淘汰母猪(无角膜炎、泪痕斑、背部和臀部无出血点等)混合饲养一个月以上再混群。最理想是在后备母猪栏内设一定位栏, 把老母猪放于定位栏内并每周轮换一头健康老母猪,这样既能完成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链球菌等细菌病原感染驯化,也能完成本场蓝耳病原的感染驯化,让头胎母猪通过驯化对本场的葡萄球菌和蓝耳病毒产生抗体并通过奶水来保护仔猪。

(如图所示设立限位栏驯化后备母猪)

6.4.7消除诱因 头胎母猪在进入产房前一个星期,要做好消毒、通风和圈舍清洁干燥工作。另外,在配种之前,我们除做好蓝耳、圆环和细小病毒的免疫工作外,还要警惕饲料霉菌毒素的超标。

7、小结

仔猪渗出性皮炎可以单独由葡萄球菌引起, 也可以结合链球菌混合感染导致皮肤溃烂,通常会从仔猪面颊开始发病, 发病原因主要是易感品种及免疫抑制原因如蓝耳,圆环及霉菌毒素引起。预防方法主要是产房消毒要全面, 母猪产前产后用敏感药物保健, 蓝耳及圆环必须稳定, 霉菌毒素要从原料和饲养过程中全面控制, 另避免引进易感猪群, 驯化时间超过1个月以上,预防为主,而且治疗效果漫长,见效慢, 一旦发病,注射抗生素5天, 再拌料10天才能见效, 但幸运的是一般发病率不高,死亡率也不高。


版权声明:原版文章,谢绝抄袭!任何形式的转载,必须保证文章图文完整性,在显要位置标明作者、单位及来源信息。伊科拜克公司保留对该文章的一切权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