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福州宝贝知道多少,专家话说薄胎酱釉器

 闲情偶的 2017-02-08

薄胎酱釉器从福建福州飘洋过海东渡日本,就有了新的称誉“唐物茶入”,而1992年前日本茶道界最为热宠的茶器“唐物茶入”还未知产于何窑口。即使真相大白后,面对形形色色形态各异的小陶罐,又有些悬念也旋绕我们心里,这种酱釉薄胎的细泥小陶罐,其品种如此丰富,作为茶器又如何衍化丰繁?其形制特点、工艺特征,纭纭之处应有阐释。

  

多年来,笔者一直致力于研究学习福州陶瓷艺术,特别对福州遗存的薄胎细泥小陶罐尤为关注,在不断研制复原酱釉薄胎器时,也得到进一步的领悟。在走访我省著名的考古学者和收藏挚友时,一道品鉴探究、集慧感悟,由此提出福州薄胎酱釉器之阐释新说。


薄胎酱釉器的发现


薄胎酱釉器发现于上世纪90年代。随着福州市旧城改造工程的开始,在福州三坊七巷旧城改造和鼓楼区的柏林坊、水流湾、北大路、屏山、七星井等街巷的基建考古工地,相继发现了一批宋元时期的酱釉薄胎陶器。其主要形态有罐、瓶、盒、盂、钵、灯、水注、执壶、锅等,由于这批陶器多以酱褐釉为主,胎质细腻,胎壁十分轻薄。因此,考古专家在发掘简报中将此类陶器称作为“薄胎酱釉器” 。


据调查,“薄胎酱釉器”所指应为宋代福州市郊怀安县治地(今为仓山区建新镇洪塘村)一些窑场生产的细陶、酱釉、薄胎陶器。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一种用于贮存茶末的小陶罐,日本称之“茶入”。在日本茶道文化中,“茶入”在茶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日本公认的最富艺术和美学价值的茶器,是传世茶器中的“至尊”,曾被少数皇宫贵族拥有及垄断,又视为权贵的象征,现主要被日本国家博物馆、美术馆所珍藏。

  

关于福州薄胎酱釉器的“茶入”,在北宋蔡襄的《茶录》和南宋潘安老人著的《茶具图赞》等文献中都未见提及,福州地方的相关史料也没记载,它应有几种形态?究竟又始作于何人?都无从稽考。但在近些年福州地区考古发掘中又发现大量的实物,关于此方文献资料在日本国茶道史料上如《金沢文库文书》、《抵园执行日记》、《山上宗二记》、《君台观左右帐记》、《茶入之次第》以及《松屋会记》等还有对“唐物茶入”有详尽的描述。

  

在日本《君台观左右帐记》著中详尽记述从中国输入的茶罐各种器形,其形制名称多达23种,如:(日语)茄子、老茄、文茄、肩冲、文琳、丸壶、大海、尻膨、驴蹄、冬木弦付、唐物弦付、水滴、手瓶、擂座、樽形、势至、汤桶、常陆带、枣、鹤首、柿、口广、柑子口等;而目前在福州出土和收藏者收藏的福州洪塘窑“茶入”器物、残品就有10余种,其中不少同属相同的器物型制。


薄胎酱釉器的特征


福州的薄胎酱釉器日本称之“唐物茶入”其形态有显著的特征,特点其胎体既薄,胎壁仅1毫米,以轮制手工拉坯成型,胎质细腻,烧成温度在1200°左右,裸胎处呈褐、灰褐或灰色陶胎,一般釉色有酱、酱红、酱褐或黑色。这种小陶罐形态多样,但其肩部多为折肩,在颈、肩、腹部有明显的旋划纹,施釉不及底,而底部多呈线割的“拇指纹”,由于随机切割,因此这些陶器底纹无一重复。

 

从现存出土文物和福州收藏者收藏的薄胎酱釉器,可以发现其形态特别丰富,流传至日本的“茶入”仅此一部分。“茶入”的演变以及形成器型学说,一直是笔者热议的话题,经过多年对“茶入”反复试制和绘图比对,对福州的薄胎酱釉器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在结合现存文物资料和日本文献,我们就此从中以探究竟。

  

从常见出土的薄胎酱釉器,大可分类为盂、钵、罐、瓶、水注等系列,以器物的口、颈、肩、腹部位以及釉色和装饰手法分述其特征。


盂,列分如下:

1式:厚唇,敞口,圆肩,斜弧腹,平底,底面线切割痕,施酱釉,里满釉.


卢佳伦 《盂1式》

钵,列分如下:

1式:斜方唇、敛口、外口下一道凹槽,鼓腹,平底微凹,底面有线切割痕。

2式:残件 方唇、敛口、弧腹,底残。里外施酱釉。

3式:平沿、微卷唇、圆鼓腹、内外施酱黑釉,外壁釉不及底,器表明显轮痕。


罐,列分三型六式如下:

Ⅰ型 卷唇,短颈,溜肩或折肩,鼓腹。

1式:方唇,缩颈,深腹,平底微凹。里外施酱釉,釉表有蓝灰及银色斑点。

2式:沿唇外卷,直口,短颈,溜肩,鼓腹,颈、肩处各刻有一道弦纹,平底微凹,施酱褐釉,外釉不及底,器表有明显轮痕。

3式:口沿外翻,短颈,溜肩,鼓腹,平底微凹,颈、肩相交处和腹中各刻有一道弦纹,腹部压印六瓣瓜棱形。施酱红色釉,外釉不及底。


卢佳伦 《罐1型》


卢佳伦 《罐1型1式》


Ⅱ型 敛口,卷沿,短颈或缩颈,溜肩或折肩,下鼓腹。

1式:沿唇外卷,短颈,敛口,短颈,斜溜肩,下鼓腹,上腹斜直内收,腹中刻有一道弦纹,平底微凹,有线割痕,施酱釉.

2式:沿唇外卷,短颈,敛口,缩颈,折肩,下鼓腹,上腹斜直内收,腹中刻有一道弦纹,平底微凹,有线割痕,施酱釉


Ⅲ型 敛口,短颈,折肩,鼓腹,下腹内收。

1式:方唇,卷沿,敛口,短颈,窄平肩或斜肩,窄平肩下折,鼓腹,下腹斜直内收,腹中刻有一道弦纹,平底微凹,有线割痕,施酱釉,釉面有蓝灰色斑。


卢佳伦《罐Ⅲ型1式》


瓶,列分三型六式如下:

Ⅰ型 卷沿,深直腹,窄平肩或斜肩,短颈或缩颈。

1式:方唇,卷沿,短颈,窄平肩或斜肩,窄平肩下折,深直腹微弧,颈下和腹中各刻有一道弦纹。施酱褐釉,外釉不及底。 平底微凹,有线割痕。

2式:圆唇,卷沿,缩颈,窄平肩或斜肩,窄平肩下折,深直腹微弧,颈下和腹中各刻有一道弦纹。施酱褐釉,外釉不及底。 平底微凹,有线割痕。


Ⅱ型 方唇,卷沿,短颈或长劲,溜肩或折肩,圆鼓腹。

1式:方唇,卷沿,口沿外翻,短颈,溜肩,圆鼓腹,颈下和腹中各刻有一道弦纹。 施黑釉,外釉不及底,平底微凹,有线割痕。

2式:方唇,卷沿,直口,长颈,圆肩,圆鼓腹,颈下和腹中各刻有一道弦纹。施酱红釉,外釉不及底,平底微凹,有线割痕。

3式:方唇,卷沿,直口,长颈,折肩,圆鼓腹,颈下和腹中各刻有一道弦纹,施酱釉,外釉不及底,平底微凹,有线割痕。


Ⅲ型 方唇,斜溜肩,圆鼓腹。

1式:方唇,口沿外翻,长颈,斜溜肩,圆鼓腹,上腹弧斜内收,饼足,有线割痕。施酱釉,外釉不及底,器表有明显轮痕。


水注,列分二型四式如下

Ⅰ型 小口,短颈,弧肩,鼓腹

1式:方唇,盘口,圆肩,鼓腹,短直流,凹面宽带状把,里外施酱釉,肩和腹中各刻有一道弦纹,腹部压印五瓣瓜棱痕。

2式:方唇,盘口,圆肩,鼓腹,折管状流,弧面宽带状把,里外施酱釉,腹中刻有一道弦纹。


Ⅱ型 方唇,敛口或直口,矮颈,鼓腹,宽带状把,口沿压制一道流槽。

1式:圆唇,折沿,敛口,矮直颈,溜肩,鼓腹,宽带状把,口沿压一流槽。饼足微凹,施酱釉,里釉仅至口沿。

2式:斜方唇,凹沿,敛口,矮颈,溜肩,鼓腹,宽带状把,口沿上出一流槽。饼足微凹,施酱釉,里釉颈中。


列举以上示例,发现福州的薄胎酱釉器在演变和开发过程中,器物型制构造有其独到的见解和功能性,同时各器型还存有明显的关联,在工艺制作和烧造技术上也有同出一门或一脉相承的做法。


薄胎酱釉器的演化过程


一般来说,陶器的器型发展也是由简单形态到复杂构造和功能性研发过程。正因如此,一些薄胎酱釉器的罐、瓶类,作为“茶入”在设计时就注入相关的功能性概念。如:一、口沿一般多为卷沿,敛口且深腹,其设计目的是起到封口防潮功效。二、在口、颈、肩、腹的关系上,多为大口折肩、小口长颈溜肩、小口短颈折肩,或斜肩设计,以最大限度缓冲茶粉倾倒作用。三、如在颈、肩、腹中刻划一道凹弦纹,其成因是陶工在陶车拉坯成型时,以刻划旋纹来判断器物的规整度形成的纹饰。同时这弦纹又起到器表的装饰效果,而每道弦纹在烧成时,还会阻碍釉的流动性,使釉色自然流淌变化无常。四、器物底部多呈现平底微凹,这也特别适宜薄胎器底部工艺需求,使坯体干燥收缩时不易开裂。

  

薄胎酱釉器“茶入”形态多样,变化多端,是始作者在广应市场需求,不断开发衍化的过程,若将器物进行类型排序分列,就不难发现各形态器物变化的关联。

  

以“大海”罐形为例,从图形中可以看出“茶入”在功能性诉求和构造细节上是如何逐步完善形成 “大海”形制,使设计更趋于美观和科学。如图:(盂1式)(罐1型)(罐1型1式)(罐Ⅲ型1式)。

  

认为“大海”在薄胎酱釉器中最具代表性,其型制大度完美,陶工是以大器的形态制小品。其他形态茶入应该是 “大海”型制的衍生品,还可以认为“大海”的形态是最早认可的一种“茶入”母体形态留存下来,在福州出土“茶入”文物中发现最多的也是这种茶器。据资料显示,在日本文献中“大海”茶罐,也认为是最早输入日本国的一种③。

  

关于其他的一些形态茶入的形成,笔者认为可能以“大海”母体形态设定,在器型上的口、颈、肩、腹部位的构造,或拉升,或缩扁,使各部位构造中的直线、曲线做相应的变化,各形态的“茶入”就此而衍化开来。

  

“茶入”形态衍化的过程,主要通过四个途径完成:第一、在颈部做或缩或长的变化;第二、在肩和腹部弧线变化,或折肩、斜肩、溜肩、鼓腹的弧线变化,有时上腹线圆弧,有时上腹斜直内收,或下腹线鼓弧,或下腹线斜直内收。第三、则以腹中弧线偏直,上下延展,使腹部加长。或腹部上腹线偏直,或腹部上腹线内收,或腹部下腹线偏直,或腹部下腹线内收。第四、在衍化的基本形态上衔接流、侧把或提把。由此,我们可寻循此变化途径,发现各种形态的“茶入”相互存在着密切的关联。

  

福州的薄胎酱釉“茶入”,从较简单的器型发展成系列丰富多样的器型,虽然器型高只有十几公分,但做工十分讲究,形体非常完美。细节上看则不同的直口、敞口、敛口,都会匹配有圆唇、方唇,卷沿的设计;在器型结构的比例上也恰到好处,各部位线型以不同的直线、斜线、曲线,将上下构造完整地结合起来,整体形态十分美观。我们纵观各时期地方窑口的器型,还从未发现将一种器物开发成系列的型制;在陶瓷造型艺术上,是否可认为福州洪塘窑的薄胎酱釉器已构成“茶入”专属器型学说,在陶瓷器型体系中也已自成“茶入”独特的造型设计体系呢。


福州市陶瓷艺术研究会 卢佳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