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奇技鬼工”——核雕史话

 闲情偶的 2017-02-08

 秋水堂按: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篛篷、为楫、为炉、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提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明人魏学洢的这篇家喻户晓的《核舟记》,记载的是明朝雕刻家王叔远的核雕作品——“夜游赤壁”,在方寸之核上,近乎不可思议地展示了苏东坡和朋友带着童子共五个人物泛舟赤壁、夜聊三国的故事情节。各人五官体貌清晰,姿态各异,摇橹划船的、撸手串的、卖呆的、扇火煮茶的,船上家式应有尽有,船舷的八扇窗户开合灵巧,窗户上浅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这件富有画面感、意境很高的核雕作品,为历代核舟雕刻的典范之作。

 核雕,顾名思义,是用杏桃核、橄榄核或者核桃进行的一种工艺雕刻。核雕在前些年是个很热门的话题,市场很火,也有专著出版,但基本上都是现代核雕。题材包罗万象,雕刻精美,清逸纤巧,精微之处似乎可吞纳天地。

 核雕本属于微雕一类,微雕很早就出现,如《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记载:“春秋战国时期,魏国有一位奇人,能在棘刺上刻一只洗澡的母猴,是为典故”。这寥寥数语,细想很有趣。虽然没有说明用什么树上的棘刺,用的什么工具雕刻,猴子是淋浴还是泡在木桶里洗澡也没有说的很清楚,但魏国国都在河南开封附近,能生长棘刺类的树种并不太多,估计仅有半寸长短,棘刺又很尖锐,在没有放大设备的情况下,以古代所能使用的雕刻工具来说,雕刻成如此微小生动的难度可想而知。

 关于核雕的最早记载可见于宋朝中期,但制作高峰是在明代。此时的核雕用材主要是桃核和杏核,橄榄核相对较少。题材大多是神仙人物、辟邪神兽、吉祥物等。高濂在《燕闲清赏笺》写到:“我朝宣德年间,夏百眼所刻诸物,若乌榄核上雕有十六娃娃,状米半粒,眉目喜怒悉具,又如荷花九鶿飞去,作态成于方寸小核,可称一代奇绝。”

我们从古籍上的记载可以了解到,在明代核雕颇为盛行。当时的平民百姓和达官贵人甚至皇亲国戚对核雕都大为钟情,皇宫里甚至还专门请有核雕高手为妃嫔、皇子、公主们雕刻作品。宣德皇帝朱瞻基本人就酷爱核雕,因为民间的核雕艺人“夏白眼”擅长橄榄核雕技艺,被誉为“一时圣手”,宣德皇帝对他极为赏识,他的作品因此成为“一时奇绝”。 熹宗在历代帝王中是一位很有特色的皇帝,作为庞大帝国的掌舵者,他心灵手巧却不喜朝政,对制作器物玩意儿到有极浓厚的兴趣,但凡是刀锯斧凿,丹青髹漆之类的木匠活,他都要亲自操作。因为一心扑在了伟大的手工事业上,他制造的漆器、床、梳匣等,均装饰五彩,精巧绝伦,出人意料。有言说,熹宗雕琢玉石也颇精工,他常用玉石雕刻各种印章,赐给身边的大臣、宫监等。他不仅是核雕爱好者,更是个核雕创作者,所创造的核雕“五鬼闹判”形象生动,造型优美,被认为是难得一见的上乘之作。可惜历史太久远,几百年沧桑,核雕只有成人的拇指般大小,很难有实物流传下来,我们也无法评鉴天启皇帝的雕刻功力,不知道史书有没有吹牛拍马之嫌,但想来这位朱大师的水平应该非常高。中国的皇帝一直起到风向标的作用,他喜欢什么,下面必然要跟风流行什么。所以说在当时的情况下,皇帝请几位核雕高手入宫交流学习干点私活也不算是太奇怪的事情。

 明朝的核雕艺术在几位皇帝的直接参与下不可避免的达到了一个鼎盛时代,雕刻工艺崇尚精雕细琢,果核雕刻以精、奇、巧等特点成为了其中的特殊门类。史上核雕多刻舟,由于核舟以橄榄核为材,器形甚小,质地脆弱,往往难以保存,故传世佳器在所有工艺品种中最为少见。后人又刻了很多相同题材的核舟,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清陈祖章的橄榄核舟,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清中期“陈子章”款核雕官船,广东增城县博物馆珍藏着清代湛谷生刻“苏东坡夜游赤壁”橄榄核舟,辽宁博物馆也藏有湛谷生核舟作品。苏州怡园后人顾榴捐赠常熟博物馆的杜士元“东坡泛舟赤壁”以及1995年浙江宁波镇海发现了王叔远的桃核舟等实物。核舟的题材虽然单一,里面的结构和内容却都不相同,琳琅满目,看起来非常丰富。

 清代,核雕续有进步,名家辈出。康熙年间的苏州金老、嘉定的封锡禄,乾隆年间苏州的宋起凤、沈君玉,如意馆中的广东籍名师陈祖章父子等,都是技艺超群的一代大家。从清代中期开始,核雕已经大量的使用橄榄核来雕刻,已经有南雕橄榄,北刻桃核之说。地域材料的划分也有益于核雕技艺的特色发挥,在苏州、山东、广东等地兴起并进入全盛期的橄榄核雕,已经被称之为“鬼工技”,技艺水平已经趋于成熟。因为橄榄核纹理缜密,质地细腻坚韧易于奏刀,此时的核雕多雕制的华美繁缛,专供文人雅士或富家子弟摩挲把玩。还可配上精美的座架,陈设在微型博古架上。

 核雕小巧精致,把玩久了颜色会变的很红润,色似玛瑙。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人们大多将核雕当做一种垂挂在衣带或纨扇或绣袋下面的坠物,装饰和点缀之余,亦可做成印鉴玩赏使用。雕刻崇尚简约质朴,意境清远。刻核多采用竹雕刀法,作品轮廓精准,曲线分明,细节纤毫入微,明清时期的果核雕刻的样式和把玩方式都很简单,像近代流行用核雕制成佛珠或手串佩戴的方式在书籍里记载的并不长久,只有一百多年。

清中晚期至民国年间,各种核雕品种日趋丰富,但精湛细腻程度和其文化内涵等已不及明晚期和清初期。珠串、单枚形式开始逐渐流行。不过江浙一带仍有不少擅雕能刻的核雕高手,山东擅长桃核雕的都桂兰及其徒弟考功卿、苏州的殷根福及子女和徒弟殷荣生、殷雪芸、钟年福、须吟笙等。他们有的以官船花船等为主,有的以罗汉头、八仙等题材的核雕珠串见长,有的则以单枚的“关公”“钟馗”等历史和传说人物等为特色。这些核雕制品都比较精致,且有各自的刀法及艺术的特点。尤以须吟笙所雕十八罗汉最有特点,初看极丑,细看后发现人物被刻画的惟妙惟肖,显露出无比真实的感觉,形神兼备,确实是十八罗汉里很难超越的巅峰。  

核雕之所以能在我国民间工艺中独成一系、独树一帜,不仅因为它历史悠久、渊远流长,而且因为核雕这门工艺有着它自身的特点。首先是核雕创作载体的独特性,它是以果核为创作原料,这一特点使它同玉雕、石雕、牙雕、根雕等雕刻艺术区别开来。其次,这门工艺创作的随意性很小,创作人必须以丰富的想象将紊乱的果核纹理构思成型,核雕艺术创作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果核纹理和形状的限制。

  我早些年有一小段时期也尝试雕过一些核雕,那时候市场还不成熟,属于升温阶段,找不到老师教,雕的不多,大概不超过三十件,多数情况下是为了换米下锅,才动刀雕一枚应应急,属于跟风混饭吃的存在,我本意也不在此处,所以也难有所成。

技艺一道,若要成师立派,必然是经年累月孜孜不倦的追求和对自我不断超越才会有所小成。艺术品原是小众思维和深邃概念所产生的事物,艺术更是最难形容和评论高低的东西。而大多数当代匠人,在这方面的积累和见识都空泛乏味,只余满身燥气,多数人也都只是跟着潮流在走。更何况,核雕只是把玩装饰之物,古人今人虽都喜爱,创作起来却多有局限,当今作者极众,良品却并不多见。藏家多追求精细,雕刻者就用尽方法穷极工巧,却不思意境,不管其它,大有过犹不及之感。  


  
   


作者简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