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换一种方式谈构图

 最早在村里 2017-02-08

我们经常看到很多谈构图的文章,大部分都是在阐释那些基本的构图原则。夸张一点说:只有例图的区别,没有内容的区别。究其原因,一方面大概是简单常规的构图技巧比较容易说明白,一条一条地列出来很丰富,当然另一方面也在于基础的构图原则确实非常重要。

只是基本技巧翻来覆去看了很多,似乎还是不能从全局的角度形成认识。老生常谈太多,搞得大家似乎都不愿意讲构图了。

确实应该换一种方式来谈构图了。这里向大家推荐一些关于构图的思路,核心内容是由英国知名摄影师及摄影畅销书作家迈克尔·弗里曼在国内一次公开课上所做的分享整理而成。

迈克尔·弗里曼


迈克尔·弗里曼,这应该是我们很熟悉的一个名字,作为知名摄影师及摄影畅销书作家。他不仅为多家国际杂志出版社供稿,还出版了包括:《摄影师的思想》、《摄影师的视界》、《摄影师的洞察力》、《驾驭光线》等一系列高质量摄影书籍。2015年他应邀在北京某大学做了一场分享,期间谈到了他在构图上的一些思路和经验,现在就让我们看看他讲了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构图问题。

构图是重要的创意技能是体现创作者意图的手段

构图是画面的“骨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结构。它意味着对画面的组织,并由此产生相应的视觉印象及独特性,同时表现出创作者的意图。

构图不存在唯一的目的,也没有所谓对的方式。构图没有规则,我们习以为常的那些原理,适用于比较普遍的情况,但绝不是不可打破的真理。因为构图本身不是一件呆板机械的事,并不能用每一个条条框框去衡量。

就像我们常说的那样,你要了解规则,然后依据表达的需要,灵活地使用规则、打破或建立自己的风格。

或者我们可以理解为,所谓规则正是从自然之美,以及我们追求美的各种创造中,不断认知并总结、归纳出来内容。美的感受和内在韵律是天然存在的,而非刻意,但怎么使用它们则意味着全部的主观能动性。

这里他举了一个绘画的例子。这幅画我们大都很熟悉,波提切利的《维纳斯的诞生》。了解绘画的人会知道,这幅画在构图上,远比我们所看到的更为复杂而深刻。

比如:

a 整幅画是16:9的宽屏比例
b 重要人物位于画面的9分及12分位置
c 地平线毫无意外地处于纵向的黄金分割线处

这当然是画家精心设计的结果,如果进一步分解这个画面,我们还会发现更多构图上的细节。

如果你学习过文艺复兴时的画作,可以说几乎所有的画里都充满着大量的几何图形: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菱形等等,画面的主体往往都落在几何图形的线条上。很多摄影大师对此产生共鸣,比如我们熟知的布列松。有人曾在巴黎访问他,问他什么是好的照片构图,布列松毫无思考的回答:“几何图形。”

摄影是不是也需要这样的设计呢?摄影是瞬时的艺术,因为创作方式、载体等都不一样,我们不可能像绘画那样,对每一幅照片做这种程度的精细构图。但这绝不意味着可以对构图抱有一点点的轻视。

“我们必须不断注重构图,但在拍摄时只能产生于我们直觉的瞬间。”这句话也是布列松大神说的。

构图的三个核心因素

构图不是孤立的,它需要考虑:

a 拍摄对象
b 拍摄环境
c 摄影师的主观意图

由此也就可以得出构图的三个核心因素,即:组织、引导注意力和补充兴趣点。当然,不是每一张照片都要同时包含三个内容,但至少要有其中一点。

1.组织:用什么样的方式结构画面,使画面中的元素“各就各位”。

就算是这样一张看起来非常随意的街拍,其实也是经过组织的。目的在于有效地建立不同画面元素之间的联系,同时达成舒适且具有指向性的画面意图。

另外一个画面也是利用三角形来组织视觉元素,同时明确地建立起视觉引导线。

2.引导注意力:把观众的注意力引导到你希望他们关注的地方。可以说,构图就是要主宰画面,表达摄影师的创意和意图。

一般来说,画面上最先吸引人的视觉元素是色彩,然后是线条(包括显性和隐性)。比如下面这张照片,摄影师希望观众的注意力先落在极富色彩感的服装上,然后借由视线(隐性线条)引到抛向空中的彩色旗子,这是整个节日气氛的高潮所在。观众的视线会沿着这些线条去延伸。

3.补充兴趣点:也就是加入观赏性,现在这一点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为紧要。画面要想脱颖而出,就应该具备非常规的吸引力。

构图的四个基本决定

我们应该怎样在构图时作出决定,从而将画面中的因素综合考量起来?一般来说,我们要对以下内容做出判断和取舍。

不是说所有的照片都包含这几点,但是我们可以用这样的思路去考量构图。这里弗里曼用一张恰巧包含所有四个方面的照片来作简单说明。

第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如何取舍画面中的景物?

拍摄时我们需要作出各种决定,最重要的事情无疑就是:哪些要拍,哪些不要拍。摄影师不仅要选择图像区域,也要决定画面中所有元素的布局。可以说,取景是摄影创作的基础。

第二个需要考虑的问题:如何定位主体人物的位置?

在这张照片中,穿红色衣服撑伞的人从摄影师身后走过来,那么在他一路移动的过程中,需要他出现在哪一个点上,这需要迅速做出判断和取舍。

第三个需要考虑的问题:确定每个部分的界限在哪里,需要占什么样的比例?

对于这张照片来说,天空和倒影都很漂亮,需要它们相互对应的姿态,细节要完整,因此地平线被放置在几乎居中的位置。就像开篇谈到的那样,没有什么百分百的规则,一切构图上的取舍都取决于创作者的意图。

第四个需要考虑的问题:怎么表现画面的动势?

如何在画面中表现动势?除了明显的运动模糊之外,还在于主体所表现出来的运动趋势,比如人物走向镜头或向镜头相反的方向移动。我们在观看的时候,会对此做出预测,自觉地将这种运动感体验出来。

在这张照片中,我们几乎已经感到人物在向画面深处走去,加上木板形成的斜线,更加深了这种动势。


关于这四个基本决定,可以展开很多内容,在后面的文章中我们也想结合婚纱人像作品来做一点分析,从而获得更深入的学习效果。如果感兴趣,也希望可以把你在构图方面的心得分享给我们。

如果想要观看这段公开课的内容,可以搜索“迈克尔.弗里曼课程构图/让摄影更完美”。优酷和B站都有资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