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词大会”虚火夸张 综艺秀中文化只是配角

 htr 2017-02-08

“诗词大会”虚火夸张 综艺秀中文化只是配角

  • A+
  • A-
2017-02-08 10:24:46北京时间工作室    


                             不会有多少人真的会花时间花精力去了解传统文学及其精神实质,留给他们的印象不过是为美女胜利欢呼和为贱人失败高兴。

日前刚刚结束的电视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红极一时,一个又一个出镜选手享受着“才子”或“才女”的漫天光环,更有媒体认为这开启了全民学习古诗词的热潮,也有人开始提出传统文化才是中国综艺节目的破局。

然而笔者以为,《中国诗词大会》目前的热闹不过是虚火而已,其中究竟有多少是凑热闹赶热点,有多少是真正因为诗词文学而受到感动,恐怕远没有某些人想的那么美好,至于对于传统文化的复兴就更难言有多少助力了。

首先一点,很多人大概都没注意,这已经是这个节目的第二季,那么有多少人还记得上一季的冠军是谁?又有多少人记得比赛的过程?谁还记得他们吟诵的那些诗句呢?

即便是这一季看上去受到了媒体的关注和追捧,但是翻看报道评论,大多数聚焦在武亦姝和张淼淼身上,一是捧美女,一是批小气,反正跟诗词没有关系。

比如对武亦姝的报道,关于其对文学诗词的热爱往往简化成数字,然而对其评价却多了“美女”、“1.8米”、“高颜值”这些词汇。而关于武亦姝是不是美女的讨论显然比她用的哪句诗词如何更受关注。让人很好奇那些追捧就是因为文学还是因为美女?即便兼而有之又是孰轻孰重呢?

至于张淼淼的话题就歪楼更甚一些,对这个女孩的关注竟然是来自她曾经打断对手说话以及“翻白眼”的细节,而不是她的诗词使用如何。大家更加热衷于讨论这个人没风度,甚至开始挑剔她的衣着,批评她的长相,最多加一句“实力还是有的”,算是对整体歪楼的一次找补。于是对于诗词胜负的关注反而让位于“小姑娘该怎么做人”的关注。

于是回看这次《中国诗词大会》,固然是一些已经被遗忘许久的诗词在还魂,但整个节目实际上仍然是综艺节目的本质,诗词不过是一个让人觉得有格调的噱头而已,这跟音乐选秀、演讲选秀、喜剧选秀的内在逻辑其实是一样的,区别无非是用来标榜格调的噱头换了。

至于一些人鼓吹的振兴传统文化、开启全民读诗,笔者实在是看不出来,要知道类似的综艺节目从来没有培养出什么传统文化的底蕴,倒是不断消费和稀释传统文化的内涵。其实如果真按中国人的传统,用所谓的文采去进行比较本来就是非常无聊的行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岂能是这样比的?

而在人不知而不愠的文化底色上,去进行攻擂守擂,看谁会背的诗词比较多,更是显得轻浮和功利的做法。从来只有奇文共欣赏,哪来的“我比你多半句”这种爱好?

至于这样的节目结束后,或许选手可以收获一些知名度以便于将来的求学求职,又或许一些看了节目的人可以随口读几句诗词来附庸风雅,但是大多数人还是很快就会像对其他综艺节目那样失去热度,不会有多少人真的会花时间花精力去了解传统文学及其精神实质,留给他们的印象不过是为美女胜利欢呼和为贱人失败高兴,什么诗词歌赋早就忘个干净了,然后大家又都投入到另一场消费当中去了。只是希望这些曾经登上风口浪尖任人凭说的才子才女们未来的生活能够顺利吧。

而当这样的时刻来临,你会发现其实在这场综艺的狂欢里,那个被当做风雅头饰的文化其实只不过是配角。这种快餐式的消费本来就不可能跟文化的传承有什么真正联系,而一些人对此期待这倒让笔者想起了《镜花缘》中那句“吴郡大老倚闾满盈”。

最后说两个段子:关于武亦姝和张淼淼的讨论中,有些人说“武亦姝这名字真好,就跟香港那个作家一样”,问题是那个作家人家叫“亦舒”;也有人想批评张淼淼,可能不会打“淼”字,于是就打了个“张六水”,但“张六水”其实是河南登封一个歌手的名字……。

文/北京时间工作室 梁千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