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书法艺术的五体并存

 老刘tdrhg 2017-02-08

 书法是中国汉字符号的艺术展示,是中国文人心智开发升华的产物,也可以叫做“艺中之艺”,绝不是西方语境中抽象绘画与线条的简单嫁接。一种文字由多种体势形式组成一个形体体系,保存数千年并至今仍然同时并存,荟萃一堂,百花齐放,在人类文字史上,只有汉字存在这一特殊现象。

多种字体是汉字书法艺术的存在形式,也是汉字文化的特殊现象。汉字是笔画结构组合而成的,从其创制之日起,就潜涵着美学的基因。因为笔画结构不合理,就会不易识别、书写和使用。书法字体的美,属于艺术范畴;而字体的笔划与结构的演变就属于文化范畴了。各个历史时期的物质文明状况决定汉字书体特征的形成及变异,从龟甲、兽骨到青铜、石碑,从竹简、皮麻再到锦帛、纸张。

纵览书体的进化过程,我们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的书体是以甲骨文和金文为代表的图象化阶段;第二个阶段的书体是以籀书、秦小篆以及汉隶为代表的方块化和线条化阶段;第三个阶段则是以行书、楷书和“今草”为代表的笔法和结体的成熟和总结阶段。经过历史洗礼,书法艺术的五种书体地位凸显,即:篆、隶、楷、行、草五种书体。五体并存是汉字文化的衍生过程,是汉字书法艺术的特殊贡献。创造一种新字体是教育和使用的需要,而保护保存一种旧字体,是艺术欣赏的需要,不为应用。假定文人只是为了考取功名,那只需要写好楷书就够了,没有必要五体皆能。之所以把五种书体都保存下来,那完全是书法家群体对书法艺术的表现需要、对华夏民族文化传承的需要。

在王羲之时代之前没有五体并存的概念,也没有专业的书法艺术家的这种身份。只有到了魏晋,以王羲之为首的书法家群体遍临诸体,修行研习,书法五体之说开始风行起来。换个角度看,只有书法家为了表现艺术才需要五体全能,为教育的话,一种书体足矣。书法艺术最高的境界是“神采”,从能力来讲就是掌握五体,魏晋的文人士族群体用一生的经历来研究五种书体的写法与体势,这些人就是书法家。他们不同于以往的蔡邕、李斯,都是纯粹以书法艺术为人格、为追求、为人生的特殊的艺术家。以王羲之为例,唐代张怀瓘著《书断》按神品、妙品、能品为纲,以各种书体为目,品评历代善书者。王羲之仅八分位列妙品,其他行、草、隶、章均列神品。

那么,我们当今应该如何认识篆、隶、楷、行、草这五种书体呢?五体书有各自的规范吗?五种字体的归纳整合概括是书法艺术家对汉字文化的一种理性认识,它是从文字形式层面上分类的。今天的五体字势,实际上包含了汉字创造以来的全部字体,如大篆就包含了先秦的全部字体。刘熙载《书概》云:“书凡两种——篆、分、正为一种, 皆详而静者也;行、草为一种,皆简而动者也。”意思是说篆书、隶书和楷书的共同点是笔划繁复,字体端庄,有静穆之美;而行、草书则写起来简便又富有动感,它们的特点是气贯通达,如行云流水。

相传,王羲之后人智永得《兰亭序》,继承家学,在云门寺出家、习书。曾抄写《真草千字文》八百多本,分赠浙东各寺庙,他选择的就是一静一动两种书体作为模范。后世学者认为智永《真草千字文》卷的规范作用超过了东汉蔡邕书《熹平石经》。

书法家应该研究五体,成为汉字文字方面的专家,这对中国文化是更大的贡献。国学,诗歌,绘画都没有文字本身对书法艺术的意义大,真正的书法文化就是五体并存。你写的是什么字,它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只有这一个问题与其他艺术不交叉。五种书体有不同的美感,给人以不同的享受;五种书体有不同的技法,并相互作用影响;五种书体有不同的历史,但又相互承接;五种书体有不同的用途,但又可以和谐统一。五种书体相互竞争,又相辅相成,形成了一个整体。

中国文化讲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书法五体并存,万象丛生,就反映了这一精神。中国文人在书法应用过程中完成了艺术化的改造,主要成就是书体创造和书写技法创造,这反映了儒家思想的包容性,更表现了文人、书法家的艺术创造性。中国文人在书法五体使用的过程中对美的追求,流露着文人内在的修养。文字、书法、书体恰到好处的表达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中国气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