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姓与氏的区别

 老刘tdrhg 2017-02-08
时至今日,姓和氏已演变为一个统一的名称,姓即是氏,氏即为姓。但在上古时代,姓氏其实是两个独立的概念。姓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种族的称号,氏则为由姓衍生的分支。姓的起源比较古老,可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时期,形成以后非常稳定。上古时代很多姓都有“女”字旁,或许也可从中窥探到一些母氏氏族遗留下的痕迹。氏却不一样,相对姓来说,它是后起的,随着各种历史条件的影响出现不断的变更。父子同姓不同氏的现象并不罕见,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也可有不同的氏。顾炎武曾经这样区分:“氏一传而可变,姓千万年而不变”,“姓为氏之本,氏由姓所出”。 
  氏的来源很多
1.以国名为氏。先秦时代,尤其是周一代,封侯赐地成为君主奖赏臣下和子孙,巩固国土的主要手段,大大小小的诸候国遍布九州,这些国名便成为其国子孙后代的氏。我们熟知的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如齐,鲁、宋、邓、韩、赵、吴、陈、蔡、卫等国家,今天都成了大姓。
2.诸侯国封赐给大臣们的土地、封邑,也陆续演化为氏,如苏、毛、陆、刘、冯等都是由封地而得名。
3.以居住地为氏。没有资格分封土地的,多以所居之地为氏。东郭氏、南宫氏、百里氏、柳下氏等都是以居住地而得名。
4.以先辈的名或字为氏。据周制,诸侯国国君的儿子称公子,孙子称公孙,玄孙不能再称公孙,应以其祖父的字为氏。如:邓穆公一一公子(字子驷)——公孙夏一一驷带、驷乞。若祖父无字,则以其名为氏,如:鲁孝公一一公子展——公孙夷伯一一展无骇、展禽。
5.以次第排行为氏。如伯仲叔季等。
6.以官职、爵位为氏。司徒、司马等名均是如此。而王、候等爵位亦被后代取以为氏。
7.以技艺为氏。陶、卜等氏皆出于技艺。
8. 以古姓命氏、如任、风、子等。
当然,还有赐姓、避讳、逃避仇杀等众多来源,不可一一足数。 
  依周朝例,只有贵族才有氏,贫贱者有名无氏,氏就成为贵族的象征,在以男子为中心的周代,男子作为氏族的主体和当然代表,只称氏而不称姓。至于女子则称姓。氏的作用为“明贵贱”,而姓的作用为“辨婚姻”,同姓之人不能通婚。氏的这些变化往往反映了贵族的地位和职权的变更。正如上面所提到的“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也可有不同的氏” ,战国中期的商鞅,他原本是卫国公孙后代,所以又叫卫鞅和公孙鞅,秦国封他为商君后,他又称为商鞅。 
    随着时代的变迁,政权的更替,传统宗教礼法制度的改变, 西汉时期,姓和氏的区别分野已经微乎其微。司马迁作《史记》时,已把姓和氏混为一谈,成为不可分割的同一属姓了。所以,清初学者顾炎武说道:“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混而为一”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