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春节后 | 为什么我们必须改善和父母的关系?

 平淡水的平凡 2017-02-08

文:valar | 壹心理专栏作者

这个春节,你和父母的关系还好吗?


美国精神导师Ram Dass有一句名言:如果你觉得自己有所领悟,就回家和父母待一周吧。


这句名言似乎从来没有失效,换言之,和父母的关系就像一块“试金石”,你有多成熟,要在父母面前才能试出来。刚回家的一周,是我们和父母的蜜月期,一周过去之后,所有的矛盾都开始探头探脑,父母就像上帝给我们配对好的齿轮,总是能准确地戳中我们的情绪点。同样的话,朋友可以说,从父母的口中说出来,却是不一样的滋味——它们都来自成长中历史遗留的复杂情绪。


也许你认为自己在各方面也称得上一个成熟的人,特别是在远离家庭时,工作与处世,朋友与社交,兴趣与表达,都能游刃有余。但是到了父母面前,一切都有点打回原形的意思。你已成年,你开始肩挑重担,你也步入为人父母的年龄,可与父母的关系,总是没有调整到令人满意的和谐。


这个大功课,也许容易被繁忙的生活掩盖,却是很难被完全绕过的。因为,和父母的关系是我们所有关系的原型,你和父母的关系有多亲密,在多大程度上你愿意让父母参与到你的生活中,你有多少意愿担负起父母的需要,也同时在塑形着我们的其它关系——和朋友的关系,工作关系以及亲密关系。这些关系总体上是正向的,但同时也充满了紧张和不适。


密西根大学曾有一项研究发现,随着儿女成年,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紧张关系实际上会加剧,因为孩子越独立,在生活方式、工作、经济上的摩擦就会越来越多。相比起儿子,父母觉得和女儿的关系会更紧张,因为女儿与父母的情感连接更多。而相比起父亲,孩子觉得和母亲的关系更紧张,主要是因为个性不合,以及母亲的控制。

 

你看,和父母的紧张关系其实很普遍,但由于大部分人都习惯报喜不报忧,所以我们实际上过得比自己想象中还要孤独。我们和父母的关系,面临着五种考验:

 

 01  依赖:永远长不大的孩子


依赖父母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是对父母的亲密和信任,而另一面是,你也被剥夺了独立的机会。大到约会工作,小到饮食起居,依赖父母的同时,我们也经历着心理上的退行:一到父母面前,就好像永远是个孩子,心安理得地接受他们的照顾,表现得很低龄,总是少了那么一点独立性,一点为人的趣味性。

 

 02  冷漠:和父母总像陌生人


和父母关系的第二种考验,是你们的感情总是热不起来,就像第一种的反面,你不希望自己依赖父母,总是尽可能自己做决定,你很独立,和父母联系保持着客气,谈话常常缺乏细节,可这种关系似乎缺乏了亲人之间必要的亲密,变成了一种遗憾。


并且,随着年龄的增大,你会越来越成为和父母关系中的主导。无论父母曾经多么强势,他们在家庭中的位置都会逐渐退居二线,改善你和父母关系的关键点,是你有多想改善这段关系。


 03  生气:没有真正原谅过父母


和父母关系的第三种考验,是你无法忘怀父母在童年给你造成的伤痛,你可以不提不说不表现,但仔细端详这种关系,就像你从来没有真正原谅过父母,你和父母的关系中,永远有一口没有顺下去的气。


道理通常是失效的。你的年龄越来越大,人也越来越成熟,开始以成年人的视角试图去理解年轻时的父母;你知道想过得开心,就要少指责少抱怨,多想想如何解决问题;你也清楚,想治愈童年的伤痛,必须依靠自己的努力而不是怪罪父母……可你就是很生气,它从来没消散过。

 

 04  尴尬:无法和父母理性探讨


和父母关系的第四种考验,是我们很难以一个成熟的状态,去面对和父母的各种不和。就拿我们最常遇到的“生活方式不同”来说,你很难真正向父母解释,什么叫单身也可以过得很好,父母也从来没能真正说服你,什么年龄就做什么事其实并不可怕。更常见的是,遇到无法解释的问题,我们就沉默了,和父母讨论生活方式,更像是一件尴尬的事。

 

 05  担心:永远欠一点安心


和父母关系的第五种考验,是我们不自觉的为父母的生活在“埋单”,这种担心通常在童年就开始了,担心父母心情不好,担心父母吵架,担心不能令父母满意,一些应该由父母自己承担的责任,会在不自觉中传递给身为孩子的我们。这种多多少少都会存在的“绑架”,让我们觉得自己应该为父母的快乐负责。

 

写下这些考验,就像是照镜子,让人反观与父母的关系。尽管看起来不是非常愉快,但其实是一种中性的思考,因为关系本就充满了复杂的情感,不满和爱意一直共存,谁也不会覆灭掉谁。



 

最后,我记下了春节和父母相处的经历,这不是一次单一的经历,而是这些年来为改善和父母的关系而做出的努力。不管有多大的考验,这是那种“从直觉上觉得这辈子要去做”的事情。

每年春节回家,心里都暗暗掐着时间,差不多到一周时,一般也和爸妈的关系“不行了”。我一直认为,妈妈挺嫌弃我的,尽管她会时常说,我挺为你骄傲的。可我心里有一种挥之不去的难受,因为从小她就爱说“你看别人家的谁谁谁”。而对爸爸,我认为他永远欠我一个保护,尽管他很爱我,可并没有在我受到伤害时挺身而出,像一个伟岸的父亲般保护我。


这些感觉,长久以来在自己心中翻腾,也并没有直接对他们表达过。他们对我也很小心翼翼,肆无忌惮的催婚,这种事从来没在我家发生过。直到两年前的春节,他们说起找男朋友的事,我炸裂了,脱口而出一句我也没想到的话:从小看着你们冷冰冰的婚姻,你们让我怎么期待婚姻生活啊?!

 

然后,那一整年都在和父母算计“童年阴影”这件事,我的炸药桶一旦被点燃就再也关不上了。我给父母看很多文章,告诉他们我从小受到的伤害,告诉他们我现在很抑郁,告诉他们从前做得有多么不好。父母很内疚,但是更多的是无所适从,因为他们并没有故意要伤害我。我们的关系中,一些过去从来不说的话被说了出来,这是进了一步;然后踏入另一个死循环,好像谁也没做错,但所有人都受伤了。


这种关系有一种惩罚的意味,如果我过得不好,就像对父母的惩罚。

 

契机是我遇到了一位心理学老师,他给了我很多自我疗愈的练习方法,并且说了一句话:不要去掩盖你对父母的恨,也不要掩盖你对父母的爱,能改变多少就改变多少,重要的是意愿。

 

就这么一次一点的前进着,我发现,控诉父母,要求他们道歉,是完全没有作用的。当我们成年以后,曾经感受到的爱和伤痛,都是自己的一部分,也只有自己才能解决。说不上来为什么改善和父母的关系这件事对我很重要,也许是因为,我认为解决了关系的原点,就能改善所有的关系。根本上,是自己与自己的和解。


今年春节假期,因为反复发烧,我基本躺在床上度过,像看电影一样,看着父母对我的照顾。爸爸一如既往手忙脚乱,没有妈妈的指令,就不知道该做点什么。而妈妈一如既往的强迫,什么都只能按照她的想法来。有一个晚上,她进进出出无数次,一会儿让我吃药,一会儿要给我做艾灸,把一个发高烧的人活生生折腾到失眠。我像是跳出了自己的身体,没有反抗,没有发怒,只是看着这一切发生。

 

你的呢?


关于家庭和解,探长推荐你阅读

徐凯文:父母真的“皆祸害”吗?

活在父母的认可中,不是你的人生目标

你最不想听到父母说的那些话,隐藏着他们内心最深的渴望


心理公开课

上进青年的心理进化社区


 -想学习更多- 

8位资深心理导师陪伴你成长1年

现在加入会员,解锁更多福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