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工信部:5G重大专项2018年度课题建议征集

 docsolve 2017-02-08

风向标

具体请见下文......


5G微信公众平台(ID:angmobile)讯  2017年2月6日起,工信部开展2018年度“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重大专项课题建议征集工作,这也标志着,工信部开始开展“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重大专项2018年度课题指南的编制


征集范围包括“5G研发”与“LTE-A研发和产业化”两个方向,征集时间截至2017年2月20日。其中,“5G研发”方向的课题建议的征集范围是:加强5G国际标准研制及评估、5G安全及密码等研究工作,开展5G技术试验,开发5G无线设备、网络设备,开展5G芯片、核心器件及仪表研发。重点推动4G演进技术、下一代无线局域网等与物联网的结合。布局5G增强型新技术研究



关于征集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重大专项2018年度课题建议的函

工信专项三函[2017]4号

各相关单位:


为做好“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重大专项2018年度课题指南编制工作,现开展2018年度课题建议征集工作。请你单位结合自身优势,组织研究提出课题建议,供编制指南时参考。主要要求如下:


一、内容与范围。在课题建议征集范围内(见附件1),按照课题建议书模板要求详细填报(见附件2),课题建议应与本专项已立项课题保持衔接、避免重复。


二、提交方式。请你单位于2017年2月20日前正式函复实施管理办公室,包括课题建议汇总表盖章纸件1份,各课题建议书盖章纸件1份,电子版光盘1份。


联系方式:孙姬 陈昊 010-68205251 

           手机:13552756985

     传真:010-68205249

邮寄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西长安街13号D座301

邮       编:100804



附件1


“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重大专项2018年度课题建议征集范围


根据“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重大专项(以下简称“专项三”) “十三五”重点任务,将重点布局5G总体技术和标准研究、研发5G无线技术产品及5G网络技术产品,研发LTE增强技术和薄弱环节产品。为加快5G研发,将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研究与5G 研发、LTE-A研发和产业化结合。2018年度专项三课题建议在以下范围内征集:


1.5G研发。加强5G国际标准研制及评估、5G安全及密码等研究工作,开展5G技术试验,开发5G无线设备、网络设备,开展5G芯片、核心器件及仪表研发。重点推动4G演进技术、下一代无线局域网等与物联网的结合。布局5G增强型新技术研究。


2.LTE-A研发和产业化。重点突破LTE-A终端芯片、核心元器件及测试仪表的研发产业化,加强LTE-A标准化。  


相关要求1围绕2018年度课题建议征集范围提出课题建议,并与本专项已立项课题保持衔接、避免重复(历年启动课题信息参见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科技司、信息通信发展司发布的课题申报指南)。


为此,5G微信公众平台(ID:angmobile)给大家提供如下附件:


2017年24个5G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


2017年24个5G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的总体情况


2017年度5G研发项目聚焦5G技术研发与标准化5G设备样机研发及试验知识产权等总体研究方向,为推动国际标准化奠定基础。主要包括下面这三个部分:5G无线技术、5G网络与业务、5G关键设备(仪表等)模块及平台。


(1)2017年5G无线技术领域的课题(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开展5G系统样机、终端芯片样片研发;进行组网技术研发与标准化,包括5G多接入融合组网、无线接入与回传一体化、高低频融合组网等。


(2)2017年5G网络与业务领域的课题(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进行网络关键技术与标准化,包括网络切片、新型移动性管理、网络边缘计算、前传与回传技术、无线网络虚拟化;开展5G网络安全总体架构与标准化、5G与信息中心网络融合技术研发等。


(3)2017年5G关键设备(仪表等)模块及平台领域的课题(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支持大规模信道模拟器和终端模拟器等仪表开发;支持5G终端功放芯片样片研发、5G技术研发试验测试系统、知识产权战略及专利评估等。


2017年9个“5G无线技术”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的具体情况


1、课题1:增强移动宽带5G系统概念样机研发


将面向ITU性能需求,在统一系统框架下,设计满足增强移动宽带场景的优化技术方案,开展5G概念样机研发与测试验证,推动5G国际标准的制定,支撑5G试验的顺利开展。


上述的增强移动宽带场景为面向低频段,支持3400-3600MHz频段,系统带宽为200MHz,实现小区平均频谱效率>10bps/Hz/Cell,用户体验速率>100Mbps,单小区峰值速率10Gbps。


2、课题2:低时延高可靠5G系统概念样机研发


将面向ITU性能需求,在统一系统框架下,设计满足低时延高可靠场景的优化技术方案,开展5G概念样机研发与测试验证,推动5G国际标准的制定,支撑5G试验的顺利开展。


上述的低时延高可靠场景为面向低频段,支持3400-3600MHz频段,满足空口时延<><>


3、课题3:低功耗大连接5G系统概念样机研发


将面向ITU性能需求,在统一系统框架下,设计满足低功耗大连接场景的优化技术方案,开展5G概念样机研发与测试验证,推动5G国际标准的制定,支撑5G试验的顺利开展。


上述的低功耗大连接场景为面向低频段,支持3400-3600MHz频段,支持系统连接能力>100万连接/平方千米,支持终端超低功耗(最大耦合损耗164dB时,完成单次200byte数据传输能耗小于3.5J,休眠状态下漏电流小于5微A)。


4、课题4:增强移动宽带5G终端芯片原型平台研发


针对增强移动宽带场景,终端侧需提供灵活可重配置能力去实现软件可定义空口,开发基于新型架构的5G终端芯片核心模块,验证5G关键技术及终端芯片新型架构为后续5G芯片研发产业化奠定基础


平台应具备单载波或载波聚合支持200MHz带宽能力,3.4GHz-3.6GHz频段支持能力,至少配备4个端口,单端口具备Gbps级别峰值能力;基带硬件平台可基于SoC或FPGA或两者混合等架构,射频硬件平台基于RFIC,平台具备满足增强移动宽带应用场景极限指标支持能力。


5、课题5::低时延高可靠5G终端芯片原型平台研发


针对低时延高可靠物联网应用场景,终端应具备灵活可重配置能力,以实现软件可定义空口,需要开发基于新型架构的5G终端芯片核心模块,验证5G关键技术及终端芯片新型架构为后续5G芯片研发产业化奠定基础


平台应具备单载波或载波聚合支持200MHz带宽能力,3.4GHz-3.6GHz频段支持能力,单端口具备Gbps级别峰值能力及至少配备2端口;基带硬件平台可基于SoC或FPGA或两者混合等架构,射频硬件平台基于RFIC,平台具备满足低时延高可靠应用场景极限指标支持能力。


6、课题6::低功耗大连接5G终端芯片原型平台研发


针对低功耗大连接场景,终端应具备灵活可重配置能力,以实现软件可定义空口,需要开发基于新型架构的5G终端芯片核心模块,验证5G关键技术及终端芯片新型架构为后续5G芯片研发产业化奠定基础


平台应具备单载波或载波聚合支持200MHz带宽能力,3.4GHz-3.6GHz频段支持能力,单端口具备Gbps级别峰值能力及至少配备2端口;基带硬件平台可基于SoC或FPGA或两者混合等架构,射频硬件平台基于RFIC。


7、课题7:5G多接入融合组网技术研发、标准化与验证


针对5G无线网络存在的多网络、多接入技术共存的网络特性,设计高效的支持多种无线技术协同的网络架构,研究支持该架构的关键技术和算法,并进行测试验证


研究支持5G网络中多种无线技术在无线侧融合与协同的网络架构研究5G多接入技术融合的关键技术研究5G多接入技术融合的公共无线资源管理、业务连续性保障、业务QoS与资源匹配关系等关键算法构建可以验证上述关键技术与算法的外场测试环境,对相关架构和关键技术进行测试验证,解决5G多接入技术融合的基础性问题


8、课题8:5G无线接入与回传一体化研发、标准化


通过对5G无线接入和回传链路的技术方案及资源使用方式进行联合设计,同时将接入和回传系统从技术、标准到形态上融合成一套系统可以大大减少设备体积及功耗,降低系统部署成本,有利于密集组网和高频通信系统的快速商用推广。


研究接入与回传的统一空口和协议(包含波形、多址及帧结构等)设计,推动国际标准化,研究接入与回传联合资源分配技术完成接入回传一体化完整系统方案(峰值频谱效率不低于5.0bps/Hz,支持LOS和NLOS回传方式)等。


9、课题9:5G高低频融合组网研发、标准化与验证


研究5G高低频融合组网的关键技术,形成高低频混合组网技术方案,进行样机开发及测试验证,支撑标准研制。


2017年7个“5G网络与业务”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的具体情况


1、课题1:5G网络切片技术研发、标准化与验证


需要突破端到端网络切片的资源管理、编排和部署等关键技术,并完成典型场景下的系统验证。


针对接入网和核心网开展端到端网络切片技术研究,提出完整的端到端网络切片系统模型和关键技术,实现网络切片的功能差异化定制、编排和自动化部署,以及灵活的切片资源管理,并完成典型场景下的系统验证。


2、课题2:5G新型移动性管理技术研发、标准化和验证


研究基于业务需求的5G新型移动性管理架构和关键技术解决方案开发5G新型移动性管理技术验证原型系统


研究新型移动性管理技术和按需移动性管理技术研制5G网络原型系统1套


3、课题3:5G网络边缘计算技术研发、标准化与验证


研究5G网络边缘计算技术的技术需求、系统架构、部署方案和关键技术研发基于虚拟化平台的MEC网络设备;并针对5G典型应用场景,开展MEC对网络运营以及业务性能提升等方面的系统测试和评估


4、课题4:5G前传及回传接口研发与验证


突破5G高效前传接口、无线与光融合、大容量协同光传输组网等关键技术,提出完整的5G大容量、低时延前传及回传技术解决方案完成5G前传及回传接口的开放性(标准化)评估研制试验系统并完成测试验证


5、课题5:5G无线接入网虚拟化技术研发与验证


开展无线接入网功能虚拟化关键技术方案的研究,原型机样机开发并完成试验网络建设验证无线接入网功能虚拟化及可编排性带来的弹性伸缩覆盖能力


6、课题6:5G安全总体架构研究与标准化


深入分析5G不同应用场景和多安全等级等不同业务需求,针对5G无线接入安全、网络安全、业务安全进行需求分析,提出5G安全总体架构、安全机制及5G网络合法监听等技术方案针对新技术的引入和基础设施平台的部署等导致的安全风险进行研究开展5G安全关键技术评估与验证


7、课题7:5G与信息中心网络融合技术研发


重点开展5G与信息中心网络融合的网络架构、新型编址与路由、标识与地址分离、网络虚拟化等关键技术的研发构建ICN网络试验平台,完成关键技术验证和评估


2017年7个“5G关键设备(仪表等)模块及平台”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的具体情况


1、课题1:5G大规模天线信道模拟器研发与验证


面向5G大规模天线技术及产品测试,研发宽带大规模天线信道模拟器(工作频率支持400MHz至76GHz;工作频点及带宽灵活可调),研究并推动大规模天线信道建模标准化,完成与系统厂商的互操作测试


2、课题2:增强移动宽带5G终端模拟器研发


面向5G技术研发和产品研发阶段的测试需求,开发满足5G增强移动宽带场景技术需求的终端模拟器完成5G终端物理层和高层协议模拟,可灵活地实现终端侧的空口技术方案配合系统设备厂商完成5G技术研发试验,推动5G新空口标准化。


射频指标要求:面向6GHz以下低频段,工作频率支持400MHz至6GHz,单个终端带宽不低于100MHz,射频输入范围大于60dB(-25dBm至-85dBm),射频输出范围大于80dB,射频输出电平分辨率0.1dB,EVM小于-42dBm(OFDMA,100MHz带宽),输出底噪小于-102dBm/MHz;面向6GHz以上高频段,工作频率支持6GHz至76GHz相关5G波段(至少包括24.25-30GHz、37-43.5GHz、66-76GHz等频段之一),单个终端带宽不低于200MHz,射频输入范围大于60dB (-25dBm至-85dBm),射频输出范围大于80dB,射频输出电平分辨率0.1dB,EVM小于-42dBm(OFDMA,200MHz带宽),输出底噪小于-102dBm/MHz。


3、课题3:移动物联5G终端模拟器研发


面向5G技术研发和产品研发阶段的测试需求,开发满足5G移动物联技术需求的终端模拟器完成5G终端物理层和高层协议模拟,可灵活地实现终端侧的空口技术方案配合系统设备厂商完成5G技术研发试验,推动5G新空口标准化。


射频指标要求:工作频率支持400MHz至6GHz,射频输入范围大于60dB(-25 dBm至-85dBm),射频输出范围大于80dB,射频输出电平分辨率0.1dB,EVM小于-42dBm(OFDMA,100MHz带宽),输出底噪小于-102dBm/MHz。


4、课题4:3.5GHz频段5G终端功放芯片样片研发


基于5G低功耗高速率应用需求,研发6GHz以下频段5G终端高效率高线性功率放大器芯片试验样片,解决芯片效率和线性优化等关键技术问题。研发满足5G需求的3.4-3.6GHz终端功率放大器样片芯片


5、课题5:20-30GHz频段5G终端功放芯片样片研发


基于5G低功耗高速率应用需求,研发工作在20-30GHz重点频段的5G终端高效率高线性功率放大器芯片试验样片,解决芯片效率和线性优化等关键技术问题。研发满足5G需求的24.25-30GHz频段终端功率放大器样片芯片


6、课题6:5G技术研发试验测试系统


构建5G技术研发试验测试系统,重点开展技术方案验证和系统及组网验证测试,验证5G技术方案与概念样机性能,针对5G低频和高频重点频段开展兼容性测试开展3.4-3.6GHz频段5G系统与其他系统间的兼容性测试以及6GHz以上重点频段的5G系统特性研究和兼容性评估


7、课题7:5G知识产权战略研究及专利评估数据库


针对5G发展的新形势,研究5G知识产权战略和5G关键技术知识产权风险评估5G标准必要专利研究5G标准相关开源协议知识产权风险建立5G专利信息数据库和预警平台建设5G专利质量评估平台,研究5G专利协同运用和联合运营机制,开展专项三5G课题知识产权质量评估。



喜欢
关注我们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