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仙人三问,古往今来,何以为仙

 v恒古岳为峰 2017-02-09

一问:古往今来,何以为仙?

答曰:长生不死谓之仙

仙人三问,古往今来,何以为仙

解释:仙,汉代写作“仚”。《说文》中的解释是“人在山上貌”。人在山上,高山宛如人世之顶点,上可沟通天界诸神,下可俯视苍生万物。仙,又写作“僊”。《说文》中的解释是“长生僊去也”。段玉裁注:“僊去,疑当为?去。庄子曰:‘千歲猒世。去而上僊’。”?,同“迁”。无论是活了一千二百岁的广成子,还是八百岁的彭祖,长生者一个人孤零零地活在这世上,朋友、亲人、同道者都已离世,不管是活够了、满足了,还是开始讨厌这个遗忘了他的世间,他都只能选择离开。那么,长生者要迁走,他们又能去哪里呢?《释名》云:“老而不死曰仙。仙,迁也,迁入山也。”长生之人,由人间迁入山上,就此成为仙人,也难怪后世会流传下那么多仙山异闻。

仙人三问,古往今来,何以为仙

二问:但闻羽化之名,何以仙踪难觅?

答曰:方士造仙,包罗万象,信手拈来。

解释:神与仙起初是两个独立的名词,而后世往往并称为“神仙”,这不仅仅是因为这二者有共同之处,更是由方士一手促成。起初,在中原大地上流传的只有神话。后来,招摇撞骗的方士多了,名气响的那几位长生者不够用了,于是神话中的神话人物就被改造成了仙人。

《神农本草经》里有一段记载:“舜常登苍梧山,曰:‘厥金玉之香草,朕刖偃息正道,此乃五加也。’鲁定公母,单服五加酒,以致不死。”本应客死苍梧山的帝舜,竟服食金玉香草,以成正道。

舜的接班人大禹也逃不过被“仙人”化的命运,在《绎史》不仅是“女娲十九代孙”,更是“寿三百六十岁”,且“入九嶷山飞去”。后因感念人民垫溺于洪水之中,“乃化生与石纽山泉。”在葛洪的《抱朴子》里,更有大禹成仙的法:“此乃灵宝之方,长生之法,禹之所服,隐在水邦,年齐天地,朝于紫庭者也。禹将仙化,封之名山石函之中。

其他的例子还有黄帝、西王母、江妃二女等,到了最早的神仙传记《列仙传》之中,连历史人物都难逃其手:吕尚、老子、介子推、王子乔、范蠡、东方朔等等,就更不用说民间传说中的牛郎、织女、嫦娥。到了后来的《神仙传》、以及在更是夸张《真灵位业图》里,在神仙排位中的第七级里俨然出现了秦始皇、周文王、汉高祖、晋宣帝、魏武帝等等人间帝王,还有季札、荀彧等名臣将相。其他还有身为历史名人太极太真公(孔子),李谪仙(李白)等等,至于张天师、葛仙翁这些宗教人物,就更不用说了。

仙人三问,古往今来,何以为仙

三问: 所谓神仙,有何异同?

答曰:老而不死谓之仙,生化万物谓之神。

解释:在中国,人们往往会把神与仙放在一起使用,称为神仙,泛指一切拥有超然力量的神圣群体。但在先秦时期,神与仙不仅仅是两个独立名词,更是两个相互区分的概念,到了汉代之后才开始普遍连用。

什么是神呢?《说文》曰:“神,天神引出万物者也,从示,申声。”也就是说,最初的神是一种来自于上天的超越人的力量,它的任务是“引出万物”,也就是生化万物。因此,在古人心中,神实际上具有万物化生的母体意义。而所谓的仙,不过只是人经过后天修炼的结果,即一群特殊的人,一群拥有“不死”特质或者能“死而复生”的超人。而神的由来则不必一定是人,天地自然万物皆能成神。所以说,神侧重于万物本身所拥有“灵”性(上古之人在形成宗教前产生的万物有灵观念),仙则侧重于人的“形”性方面(用道家的话说就是保真养形,长生久视)。

仙人三问,古往今来,何以为仙

在先秦的古籍中,神与仙尚且还有比较明确的区分,但到了秦汉时期,神与仙开始被合并使用,彼此之间的界限也开始模糊。《史记·封禅书》曰:“其明年,东巡海上,考神仙之属,未有验者。”由此可见,神仙在西汉时就已合并。四川大学老子研究院院长詹石窗教授在他的《道教文化十五讲》里说道:“就结构来讲,“神仙”是一个词组,既可以当做并列词组看,也可以当做偏正词组看。就并列的角度而言,“仙”是超人的升格,因为有超人的功能,所以能够与神并肩;就偏正的角度而言,“神”作为“仙”的修饰,而落脚点则在“仙”字上。当“神”成为“仙”的修饰语时,“仙”的属性便通过“神”的功能而显示出来。这时的仙”是指那些具有超越凡人功能的特异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