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世界】大洋路 Great Ocean Road

 hzyin 2017-02-10

【世界】大洋路 Great Ocean Road

大洋

地质笔记(Bowen) · 2016-09-07 16:29

【世界】大洋路 Great Ocean Road

前段时间,小编就那么任性的说走就走,跑到了传说中的大洋路。说实话,虽然已经去过很多海滩,但还是被这条公路所迷住了。具体下来,值得一提的有三个点,大洋路沿岸,牧场,还有举世闻名的十二门徒海蚀柱。

首先,放一张路上的照片,很幸运的刚刚下过雨,路面还有些微微的湿,周围弥漫着一股清新牧草的香味,旁边的小动物在之后介绍,先来看看这段美丽的公路在哪里。


在澳大利亚,除了小编常驻的西澳大利亚州,还有维多利亚州。墨尔本就是维多利亚州的首府,而大洋路,则是位于墨尔本市附近的一条公路,公路一边是绵延不绝的山脉,另外一边则是海蚀地貌的沿岸。


这张图凝聚了无数地质学家们的心血,墨尔本大洋路在图中红圈标出的位置,这一区域,浅绿色的岩石便是我们大家在海边看到的那种,距今大约1亿年左右。在沿岸地区,大家所看到的大多为石灰岩。


大洋路海蚀地貌沿岸


这一区域的海浪一点也不温柔,很多时候都可以看到三层大浪席卷而来。海边的岩石被海浪不断地冲刷,并不坚硬的石灰岩很容易裂开缝隙,或者被侵蚀出一个个小小的坑洞。


海水和海风侵蚀造就了岩石上方形格子的图案,带有沉积物的流体巩固加强了十字交叉的裂隙,就像上图中显示的那样。


还有蜂窝状的孔洞,卖相只能给个0分,空隙里面还有很多小海螺什么的,这张图放上去时候考虑了好久,还是海水侵蚀产生的结构。


来一张动态图看一看沿岸的风景,云卷着浪从天边汹涌而来,不自觉的感叹,好一幅波澜壮阔的的大海。


大洋路靠山一侧


看过了海的一侧,再来看看公路的右边,绿色的草地上点缀着悠闲地奶牛,真的很养眼,心情不自觉的就放松了下来。

PS:后来路过旁边的小镇,果断买了瓶当地的牛奶,那叫一个香甜,一路上满是幸福。


当然,最美的还是大地的褶皱,起起伏伏丘陵,大自然千百万年的构造运动让这片土地充满了魅力。

路边可以看到近乎水平的地层,小编至少发现了两种岩石,靠近上面的部分颜色更黄一些,中间区域则是浅绿色的岩石,因为缺乏实验室进一步的鉴定,小编简单的将这两种岩石视为砂岩和石灰岩。

路边的岩石风化的很厉害,石灰岩这类矿物并不是很坚硬,所以在沿海地区游玩一点要注意安全,不要随意在悬崖上走动,危险哦。


12门徒海蚀柱(12 Apostles)


这么久了,终于到了本文的重点了,之前有提到海蚀地貌,但到底什么是海蚀地貌,我们在海边都能看到些什么,这些悬崖峭壁,洞穴,海边奇形怪状的柱子到底都是些什么来历,也许一切的答案都在这里。


驾车从墨尔本出发,沿着大洋路4.25个小时便可以抵达12门徒海蚀柱。但事实上没有人可以看到12个柱子,现今大家可以看到的只有七个,2005年,图中红圈所示的位置,一个柱子永久性的倒塌了,右图是小编这个月刚刚拍摄的,嗯,真剩下残骸。


大洋路的海一点也不温柔,它拥有着巨大的力量,海边岩石被侵蚀的速度比想象中要快很多,古代的海平面在某一时期是远远高于现在的,这里的海蚀柱和悬崖高达50米,水平地层清晰可见,个别区域还有断层的迹象。


关于上文中提到的特征,首先要讲到石灰岩。石灰岩属于沉积岩,顾名思义,生物骨骼化石贝类混合泥沙,海水中的化学物质一层层堆积形成岩石,越年轻的岩石越靠近上表面,故而英文中海蚀柱被称为Marine Stack,意思是海洋堆叠。从悬崖或者柱子上可以看到百万年来竖直的地质记录,大海的潮起潮落,时代变迁。


海的侵蚀力量惊人的强大,海岸从被侵蚀出洞穴到形成拱桥再到海蚀柱,最终被海浪推到,这一些列的演变也许仅仅只需要600年,而这一区域大家所看到的地层则是至少通过6000年形成的。这意味着侵蚀的速度是岩石形成速度的10倍。


海洋的力量并不是持续性的,岩石被如此快的侵蚀并不单纯的因为环境,更多的影响因素则是岩石本身。这一区域的地层质量和耐久性并不一致,海岸线和石柱的强度有很大区别,岩石是软还是硬具体的还是要取决于它们沉积成岩时的成分。


这一区域叫坎贝尔(Campbell),那么我们就把这一区域的岩石命名为坎贝尔石灰岩,至于特征呢,则是越靠近上方的岩石越坚硬,靠近海面的岩石反而要柔软一些。较软的基层岩体促成了海蚀洞,拱桥,以及海蚀柱等等的形成。不过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最终海蚀柱才会坍塌。


海浪就是这样把陆地劈开,泥沙含量较多的区域会被快速侵蚀,在这里泥质沉积物(silt)的多少意味着柔软程度。理论上来讲越多的泥质物沉积,岩石就会越发的柔软,越多的碳酸钙类物质(贝壳化石,生物骨骼,海洋生物的壳等),岩石就会越坚硬。


海浪和海风从来都是挑软柿子捏,它们会寻找最小阻力的途径奔向陆地,海边的海蚀柱其实都是比它们周围岩石要坚硬的存在,故而才能在一波波的海浪中更久的生存下来。


左图为海蚀洞,右图中已经形成了拱桥,这个过程持续下去,一个新的“门徒”便可以形成了。在这一区域,最著名的拱桥大概就是伦敦桥了吧。


1990年的时候中间部分坍塌了,从而形成了拱桥的形状,这个地方也是吸引了大批观光客的访问。


补充一句,只有被海水所覆盖时,石灰岩才可以形成。所以现在裸露在地表的区域已经不再形成新的石灰岩,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之前在路边发现的靠近顶端的岩石是黄色的砂岩。


峭壁表面都是雨水侵蚀的痕迹,近距离照相效果还是不错的。


最后实在不得不吐槽一下歪果仁(外国人)们的脑洞,12门徒海蚀柱最早被称为猪仔!!!,旁边可以看到的岛屿被称为猪妈(Sow),周边的海蚀柱们则被称为猪儿子(Piglets)
,咳咳,或者猪妞儿,后来,有个叫C..J. La Trobe的警长1846年来旅游,实在是受不了了,然后强烈反对这些名称。从那以后,这一区域才被称为12门徒,但实际上从来没有过12个!小编已经不想说什么了,放到国内可能已经是什么仙人指路啊,白鹤探路,小编甩尾啊之类的高大上的名称了。哈哈,差不多把大洋路的故事讲完了,是时候放松放松,看看美丽的风景了。


小编之前没有来得及回复一条信息,现在已经不能回复了,这里羞羞的表达一下歉意,也欢迎大家一起来交流学习,共同提高,这里除了有Bowen,还有硫离子童鞋,她已经在准备阿尔卑斯山的故事了,大家下一期再见喽。


地质笔记 睁眼看世界



地质笔记(BowenUWA)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