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九节《自私的基因》

 玖玖家政 2017-02-10

今天我们继续《自私的基因》第十章——你为我瘙痒,我就骑在你的头上,以及第十一章——觅母。

前面的几章,我们分别讨论了没有亲属关系的个体之间的关系(进犯行为),亲子关系,兄弟关系,两性关系。几乎囊括了动物的所有社群关系,虽然作者的理论应用到人类社会的时候,有些地方显得有点生硬,但只要我们稍加变通,还是会发现这套理论的伟大之处。

第十章,我们讨论一种特殊的情况——群居昆虫的相互作用。

而第十一章面向我们人类自己。前几章的解读,主要是面向动物界,这一章作者主要回答,人类与其他动物相比,有哪些独特之处?人类文化的发展进程与自然界中基因的进化是不是有什么联系?

带着这些思考和感悟,我们继续读正文内容。

蜜蜂、蚂蚁是我们熟悉的群居动物,但不知道大家对它们的组织性、纪律性是不是有所耳闻。

最近的热播剧《鬼吹灯之精绝古城》中,胡八一一行人就在沙漠中碰到了所谓的“沙漠行军蚁”。这些昆虫之所以可怕,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它们严格遵守种群内部的规则。

它们频繁地表现出利他行为,比如为了保护巢穴,等级低一些的蜜蜂会刺蛰入侵者,即使这会导致自身丧命。

这些行为看起来很奇怪,但用“自私的基因”的理论还是能得到圆满的解释。

为了了解昆虫的行为模式,我们首先要了解一个常识。对于蜜蜂、蚂蚁这样的昆虫来说,生殖任务由少数个体完成,大多数个体是不育的职虫。所谓职虫,就是它们专门有自己负责的一项工作,它们的生命就是为了完成这项工作,而没有生殖的权利。

所以,这种群居昆虫,它们的特性不是由个体表现出来的,而是由在一个巢穴中的所有个体共同决定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整个群体只有少数的个体负责生殖。

如果您知道了职虫无权生殖,那就应该能理解它们飞蛾扑火的行为了。看似是自杀性的行为,其实是不能养育后代的职虫把全部精力都用来照顾有生殖能力的个体。一只职虫,就好像落叶对树的作用,枯叶牺牲了自己,却营养了树干。

这其中的道理涉及到昆虫的生殖方式,比较复杂,感兴趣的可以看看原著的相应内容。

转而说说人类。人类的独特之处,其实可以用“文化”这个词概括。作者认为,文化的传承和基因的传递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文化也能导致某种形式的进化。

比如,我们和十几代之前的祖先很难顺畅地直接交流。虽然有十几代人把我们和祖先连接在一起,每一代人也都能听得懂上一代人说话,但结果就是在语言的进化中,文化本身发生了变化,而且速度要比基因的进化快得多。

在文化进化的过程中,作者假设了一种文化的传播单位,并命名为“觅母”(meme),曲调、概念、金句、时装等人类文化都是觅母。觅母通过模仿的过程从一个大脑转移到另一个大脑。

这段理解起来有点困难,我们举个例子来看。

比如一座桥梁的设计知识。其中可能有很多的细节,桥梁的形状、外观、受力结构、材料等等,这些都是一个个的觅母。每一套知识、理论都有很多个觅母组成,在传播的过程中,人们不可能全套接受所有的觅母。大部分觅母被传递了,小部分觅母或被改进,或被忘却,久而久之,整套理论都进化了。

作者认为,正是通过这样的方式,人类文化才能够源远流长。仔细一想,其实作者就是把文化比作了基因。认为文化环境选择觅母,就像自然环境选择基因一样。“选择”这把剪刀让有利于其自身利益和文化环境的觅母生存下来。

最后,人类的觅母库得以取得文化上的稳定。

第十章相当于前面几张的特殊情况,第十一章才是新的突破。作者把这种思想应用到了人类领域,提出了“觅母”的概念。把人类文化的传递过程用觅母重新结识了一遍。从作者的解释中,我们能看出他对于基因这个微观单位的理解已经相当透彻。

晚上我们继续共读本书的最后两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