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物道|诗词不一定是中国的未来,但没有诗词就没有未来

 盛海泳 2017-02-10


武亦姝火了。《中国诗词大会也火了。


谁也没想到,年前的见字如面,明星们声情并茂读信的节目会火,会让无数人感叹要去写封信。


见字如面里,还有明星效应。而诗词大会里,一个个普通人选手也不是凭颜值,而是凭学识。看他们一个个对答如流,会让人想到一句话,知识才是最高的颜值。


尤其是武亦姝妹子的夺冠,更是被人们赞叹为国民新女神。但也有人质疑说,会背诗就是学学识吗?这样的人也不见得就是中国的未来。


是的,我也不认同会背诗就是中国的未来。但是,中国的未来也绝对不是靠一群腹无诗书学而无术的人。



试问你自己,有多久没有读诗?


是不是在这个节目火爆之前,你可能认为读诗只是语文老师要求的作业,或者读诗只是老学究才会做的事情?读诗写诗之人,多是文艺青年假清高?


因为在这个要接地气,要自黑才能吸粉的时代,读诗、写诗都显得太“装”,太不像个人了。


从小到大,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里,诗词有占据多少位置?


呀呀学语的小时候,父母会教我们背诗。“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有客人来了,常常就让孩子出来背两首,得个夸奖,宾主尽欢。


孩子不通人事,背诗多是不解其意的。但父母们确也乐意,一来是显得自家孩子聪颖。二来古训说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果不其然,长大后记得最牢靠的,不是什么人生失意后翻出来的句子,而是年少时背过的那些朗朗上口的诗句。千百年来诗人们走过的路,见过的春夏秋冬,感叹过的情思幽怨,反而最能远隔时光,打动今天的人心。




可是试问我们今天有多少人能随手拈来一句诗,能写出一首诗,或者对个下联?


用手写字都经常错而不知,拼音都分不清的我们,可能很多人连哪些字押什么韵都不清楚。想当初看《红楼梦》咏白海棠的情节,学识不足,只能默默去查什么是韵牌匣子、“十三元”。


更可笑的是,生活中若有个人痴迷其中,或读多点诗,或写点诗词,要么人们觉得他怪诞,要么他觉得是世人太笨。


以前考个进士也算是一生荣耀,受人尊重,今天才力可以由电脑和网络来补充,财力变成一个人更重要的证书。


而大多数人,学会的要么是将小时背过的诗拿来说说,要么是偶尔排遣心事时找来的几句诗词。诗词不再为人们所熟识了解,诗意也变得离我们很远。


这句“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被无数人追为中国人诗意的四季生活。诗句是好,但中国人的诗意生活还有很多诗词可以表达。


还有韩愈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早春细雨,有李清照的“误入藕花深处”,“ 惊起一滩鸥鹭”的夏日青春,有刘禹锡的“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的秋高气爽,有柳宗元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江上冬雪。


而这一切,似乎都随着诗的隐退而显得那么陌生。我们只剩下在朋友圈里发发“诗与远方”的感叹。但什么是诗,什么是远方?


远方,不是飘渺不可触摸的梦想。每一个能让你与自己对话的地方才是远方。


诗,不是只有语文课本和比赛题目,是中华五千年文化孕育的汉字奇妙组合后的意象与想象,是远隔光阴与距离依然能被感知能被共鸣的语言表达,是这个世界存在一天就会继续震动、感知的每一个人的灵魂。


唯有如此,诗词才不会远离,诗意才会在生活里存在着、活泼着。



写到这里,物道君亦是深感不安。自己懂得的诗词,也是寥寥无几,我怎敢这样谈诗词?


因为中华文化,就像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而现在的情况是,我们身处巨大宝藏前,却经常什么也看不见。


诗词大会只是让我们见到冰山一角,就会震惊而惭愧。


有人说担心中国的未来是一群只会背诗的年轻人。不,要担心的是,说这样话的人又看得见多远的未来。


诗,它不是很有用,换不来多少功名利禄。


但它也很有用,它让你安于当下,又志在远方。


诗不能变现成未来,但它是使过去、现在、未来的人更热爱这个世界的理由。


▲ 《中国诗词大会》武亦姝过关斩将勇摘桂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