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甘肃这个地方,是谁弄富了它,又是谁弄穷了它?它怎么能从全国最富的地方,变成全国最穷的地方?汉武帝、唐武宗,两个“武皇帝”,一个富了甘肃,一个穷了甘肃,但说到底,无非是个开放和实力的问题。这个道理放到哪里都是一样的。所以,我们说唐朝也不完全是盛世,看一看今天的甘肃就能知道一二了。甘肃 上网,看甘肃的穷,都是一些比较“旧”的新闻,都说是甘肃是全国最穷的地方(之一),想看些新的,想让甘肃尽快“脱穷”,但这样的东西几乎找不到,或者说依然找不到甘肃脱离“全国最穷地方之一”的帽子。这就像一把刀能在人的心上划出深深的痕,流不流血的事情可以不说了。 汉武帝 北宋司马光在《资治通鉴》216卷中说,“是时(唐天宝十二年,癸巳,公元753年)中国盛强,自安远门西尽唐境凡万二千里,闾阎相望,桑麻翳野,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翰每遣使入奏,常乘白橐驼,日驰五百里。” “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因此成为甘肃曾经是全国最富地方的“证据”。虽说,这“最富”在我们今天玩大数据的年代,或多或少有些不可靠,但至少能证明甘肃曾经富过,而且是在全国人民的心里曾经富过。然而,这个地方怎么就变成了穷地方呢?而且是全国最穷(之一)的地方呢? 有一句老话:“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但甘肃穷富的事和萧何没关系,和皇帝有关系,甘肃富也皇帝甘肃穷也是皇帝。 富甘肃,当然不是唐朝的“天宝皇帝”。天宝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从742年正月—756年七月,共计15年。司马光说的唐天宝十二年甘肃的富,实际上已经到了极富而衰的时候。 李隆基 我不喜欢李隆基这个皇帝,这不是因为我是甘肃人,是他让甘肃极盛而衰了,而是他让唐朝由盛转衰、让当时的中国由盛转衰。这个皇帝最好还是让他“爱”杨玉环那个胖子去,让杨玉环肥胖的肚皮给他暖脚去。 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范阳(今北京)等三镇节度使安禄山联合史思明在范阳以诛杀杨国忠为名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从此,唐帝国由盛转衰,是一个重大的历史转折点。 这就是唐朝的天宝年,最后一年,衰败的不光是甘肃而是整个中国,是和唐朝人一样爱胖子女人的李隆基把唐朝的那一点家底子都给败光了。唐朝人虽然那时候还胖着,但已经是虚胖了,体力不行了。 这个事情我们在这里先停一下,说是谁弄富了甘肃这个地方。 谁弄富了甘肃这个地方?当然是汉朝,汉武帝,他把祖积累下的力量和钱财都用来打仗了,打出了一个富甘肃,打出了一个大中国。 古代人的统计术当然没有我们现在发达,尤其是钱财这方面,他们可能是怕说多了怕“招贼”,总不给你说具体数字,不像我们今天总在这个问题上造假,玩虚的。 汉武帝在没打匈奴前,国库里的银子多得数也数不过来,甚至还有些放不下的意思。这个人没有在富人的温柔乡里忘记干事情,他不受匈奴人的气。你匈奴人不是过去年年让我们给你供应粮食、丝绢和美女甚至酒吗?现在,我不干这事了,我得打你,通过打你让我活得硬气点。 汉军出征(油画) 战争就这么被汉武帝发动了起来。这事儿死了不少人,而汉武帝也将国库里的那些银子也花得没什么了。我们今天虽然不知道汉武帝具体花了多少钱,但我们可以估摸出他花了很多钱,花了大价钱。战争的花销是大开销,大得我们说不了,只能说“小的”。 今天,我们通过史料完全可以看到汉武帝时,汉武帝向今甘肃、内蒙、新疆一带移民少说也有百万。为了让这百万人在边疆扎根,他给他们发盘缠、盖房子,甚至娶老婆,这得花多少钱?想都能想出来。而这不过是汉武帝当年开辟丝路的一小部分费用。 甘肃富或者说甘肃富的种子就在那个时候被种下了,后来汉政府为经营这枚种子花了同样花了不少钱、大量的钱。东汉,政府虽说没有西汉的那个力气了,也没什么能力打仗了,但每年还要在这条路上花几亿钱。发军饷、搞接待(过去西域来的商人进了玉门关,一般都由政府管饭管住),军队除了保卫边疆还要保护商队。 今天人们说这些时,往往只会盯着一个花钱的概念,而忽略了政府“藏富于民”的概念。政府把钱花上,出台鼓励发展边疆经济的利好政策,老百姓当然就富了。而现在被我们称为“丝绸之路”黄金段的甘肃当然也就富了。但为什么到了天宝年间才最富呢?只有一句话: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丝绸之路 能富当然也能穷的。甘肃的穷也就在天宝年间那个骨节点上。 都说唐朝是个开放大气的朝代,但这话只说对了半句或者是部分。唐朝晚期根本谈不上什么开放大气,用小家子气、无能之气来形容还差不多。 小家子气、无能之气是从唐武宗开始得到进一步体现和进一步实践的。 唐武宗 唐武宗(公元814年7月1日―公元846年4月22日),本名李瀍,后改名炎。唐穆宗李恒第五子,唐敬宗李湛、唐文宗李昂异母弟。初封颍王,累加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吏部尚书。公元840年正月,文宗病重,仇士良、鱼弘志矫诏废皇太子,立李瀍为皇太弟。同月文宗去世,李瀍即位。次年改元会昌。武宗在位时,任用李德裕为相,对唐朝后期的弊政做了一些改革。 但是,在唐武宗这个人手里,发生过一件很不好的事情——灭佛。 佛是从哪里来的?当然是从西域来的、于阗来的、印度来的。佛是一种文化,不仅仅是佛本身的文化,因其西来,也能反映出当时中原王朝开放包容之气象。 唐武宗本人崇信道教,深恶佛教。灭佛,是他在会昌年间发起的大规模拆毁佛寺和强迫僧尼还俗的毁佛运动。这里面虽有当时佛教寺院经济过分扩张、损害国库收入等原因,但唐武宗把这事儿干得有些过了。从会昌二年(842年)唐朝开始渐进进行毁佛,在会昌五年(845年)达到高潮,并于同年八月对毁佛规模进行了统计,“天下所拆寺四千六百余所,还俗僧尼二十六万五百人,收充两税户;拆招提、兰若四万余所,收膏腴上田数千万顷,收奴婢为两税户十五万人。” 敦煌莫高窟 唐武宗死后,唐朝的统治者虽然终止了禁佛,但唐朝开放包容之气象在那时候已经没什么了。尤其是公元八世纪五十年代唐朝从西域撤军后,汉朝人打下的“丝绸之路”基本上被废了、被毁了。闭关了,没人来做生意了,甘肃也就穷下去了。当然,这中间还有其他一些因素,但这个是重点。 “祸根”基本上可以说就在那时埋下的。唐武宗虽然和汉武帝一样,尊号里有一个“武”字,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两个“武”字在历史上大不同。虽说这不能完责唐武宗本人,但唐朝的气象在他和他之后已经不存在是事实。 佛 所以,我们说唐朝也不是什么盛世,至少能像说唐朝是盛世一样,对一半。宋,基本上已经控制不了今天甘肃(北宋时甘肃大部分属于西夏,一小部分北宋,还有一小部分归属吐蕃)这个地方了,甘肃已经是战乱频仍、民不聊生,还能富什么呢?后来,直至清、直至民国基本都是一样的。 汉武帝、唐武宗,两个“武皇帝”,一个富了甘肃,一个穷了甘肃,但说到底,无非是个开放和实力的问题。这个道理放到哪里都是一样的。今天,我们搞“一带一路”,给了甘肃再次腾飞、再次变富的机会,但愿甘肃尽快“脱穷”吧。 美丽的月牙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