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水思源,处处礼敬处处心:读----王竞成《秋夜》有感
![]()
2017-02-10 03:39:15
饮水思源,处处礼敬处处心:读-----王竞成《秋夜》有感
作者:薛梅
北周时期的文学家庾信在《徵调曲》中写道:“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饮水思源,是每一个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成语,长期以来,它已经成为考量一个人人格魅力的标度。其核心就是诚实、责任、坚忍以及感恩。它是道德品质的集中反映,是理想和追求的外部表现,是一个人灵魂的折射。难怪美国西点军校也要求学生必须参加“人格魅力”的训练,可见精神素养在人类一生中的重要性。 诗歌《秋夜》展现的就是这种人格魅力。这是《黄河诗报》现任主编、诗人王竞成献给恩师、原主编、诗人桑恒昌的一首怀亲诗。其情至意浓,其婉曲悠扬,在“老师”这两个字的深情回旋中深深楔入人心。而“秋夜”的点题更烘托出了诗人王竞成,面对老师、老诗人桑恒昌迟暮人生仍然怀揣热爱、执着行路的人格景仰。“深夜了”一唱三叹,今夜无眠,今生相牵,折射了两代诗人灵魂的共舞。 诚实和责任是这首诗的骨骼,坚忍和感恩是这首诗的血脉。诗歌共三节,每一节都浸润着一颗诚实的心灵咏叹。开篇“深夜三点了您还未眠,/泉城又多了一处水源”,饮水思源,既是诗人王竞成的师恩诵,又是诗人桑恒昌的真情人生。“怀亲的典范”恰是“诗眼”,它既点明了诗歌所眺望的抒情视域,同时又宛若一枚滑出指尖的水漂,一下子荡开了可能的师生狭窄通道,一跃而境界大开,“母亲”是人类之源,“母亲”是诗歌之源。两位诗人一生都在诚实的写着母亲的诗行,“每当写到母亲/我的笔/总是跪着行走”正是桑恒昌老师高贵人格的画像,又何尝不是人类情感的隐忍情怀:“咯血的禅”。顶礼膜拜的是亲情,是人类生生不息的自己的心。从心出发,是诚实的脚迹;从心出发,是感恩的情愫。第二节诗人王竞成依然只站在亲情一脉,用短短的诗行浓缩了诗人桑恒昌一生的形状,其形以简历搭建,其状以诗魂浇筑,“热血点燃”是人性之塔的“三味真火”,淬炼出“语言的舍利是您为人为诗的经幡”。此刻,“在遥远的异乡”,经幡同现,每一位静夜中热爱诗歌的赤子都默默吟诵和祈福,为诗歌,为心。如果说前两节是沉实的,具象的,那么第三节就是浪漫的,抽象的,“千尊佛”和“七十二泉”殊途同归:“三江的源头/诗歌的摇篮”。问君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最后使全诗飞升着浓浓情意和暖暖祝愿,似禅院的香火,处处礼敬处处心:
太阳每一天都是新的 老师,您的诗歌就是新鲜的盐 吃了长劲,一口气登上泰山十八盘。
【附】:秋夜 ----致桑恒昌老师
深夜三点了您还未眠 泉城又多了一处水源 苦胆熬成诗意人生 真情铸就怀亲的典范 “每当写到母亲 我的笔 总是跪着行走” 这就是泰山一样站着的您 灵魂咯血的禅
深夜三点了您还未眠 老师,夜深了 秋凉有些微寒 我在遥远的异乡 回想以前 从少年读您 转眼读到中年 您也老了 鬓角露出天山雪一样的容颜 您写的“祭奠父亲三炷香” 苦命诗人天也垂怜 您十二岁就失去亲娘 五十六年的痛都裂变为诗的语言 您六十八岁失去父亲 您写道“总想给你百岁之寿 足足欠了你八年 儿子只能将戴罪之身 在你面前 用热血点燃成 一 炷 高 香” 老师,您就是一柱高香 用三味真火把自己点燃 语言的舍利是您为人为诗的经幡
老师,深夜了您还未眠 千佛山上一千尊佛 望着您都不肯闭上眼帘 泉城七十二泉也醒着 您胸中岩浆一样的块垒 是三江的源头 诗歌的摇篮 老师,您是怀揣太阳的男人 “破石为土 云雾作乳” 泰山上观日出 六十八岁的您还是青年 太阳每一天都是新的 老师,您的诗歌就是新鲜的盐 吃了长劲,一口气登上泰山十八盘
2009-08-26日凌晨 点击赞赏给我支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