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留园一粟

 njzyf 2017-02-10

——正文之前——

早前微博底下就有人回复中国园林缺少植物多样性。看到这话,心中为这自古以“山水”为核心的文化,不为人熟知而感到惋惜,但也不好为他人审美和固有的价值观多做争辩。园子就在那里,你看,是你的万般不是;我见,是我的无限感慨。整理成文,唯记我闻。

——正文——


这座建于万历年间的江南古典园林,英文叫 Lingering Garden。意思上已经很巧妙,读起来舌头绕一圈又不走了,真正一个留园。 


明朝这个时期,江南造园风格走向浮华,工匠气大过于艺术创作。《闲情偶寄》的作者李渔,借窗栏说“事事以雕镂为戒,则人工渐去,而天巧自呈矣”已经在反复强调化繁为简了。当然,另一面也可看出这一时期的园子在技艺方面到达一定高度。虽然我们现在看到的雕廊斗拱早已换成砖石水泥,这都是文革后修缮后的大体样子,但仍能管中窥豹一下当年的气势。


进门是看不到花园内部的,一段曲折小巷是必经之路。这种先抑后扬的套路早在教科书上就有所了解,以为是一条黑路走到底,没想到中间会有像上图这种,花窗与花窗组成的小天井可观。


这曲廊中间还有一节留了半墙可看到,以墙为纸,以植物和山石为景的【华步小筑】。这种沿廊设景把原本冗长的通道完全打破,很巧妙

路径规划的如此,低头看园内的花街样式也有很多好玩的地方。



花街中的图案寓意,想必都能猜出一二。代表着长寿的仙鹤、道家八仙的法器、或者是简单的植物组合铺地的,这种把佛、道、儒各家仙话用到园子的历史由来已久。从先秦建高台接近“天”,到留园中每个象征图案的出现。怎么转化皆是当时的人对于理想生活的想象。


花园中心的水体,被沿曲溪楼到可亭的叠山石分割,池中还有小蓬莱一景,正好“遮”住西楼和明瑟楼“对望”。将自然之景“缩小”历来是中国园林的观念,而堆山是要以园中数亩之地,仿华山千里,这得有多难?自六朝到唐都是堆土为山,常有“十里九坂”形容当时的土改之多。从北宋到了明清,以石叠山的造园手法已经泛滥。这里叠黄石为池岸,间有水涧怎么造的有势气又不缺少灵动,工匠们自成一套。



因为太湖湖底盛产奇石,留园中的湖石也很多,后人因形状命名每一块石。在逛园子的时候,也会听到人们针对石头想象出的故事。北宋书法画家
米芾提出对石头的判断标准“瘦、透、漏、秀”,一直到现在都是园林学生的考题之一。 都说石头是死的,可青苔覆体,绿植穿插,这顽石分明看着还在呼吸。



其实古典园林中的建筑、植物配置、空间造景、哪怕是门洞的样式都是值得长书的对象。真的喜欢有很多书值得大家读。我这样的跳梁小丑也不敢过多班门弄斧。

去的时候春末阴雨带着逛遍英园花园的小歌,一路说话拍照,倒是可以唱唱戏文“不到园林,怎知春几许”。写文已经是初夏,时间这么不经意,好像靠在绿荫小轩中看水里蹦哒的鱼,一抬头就变了这么多朝代。明代的牡丹花坛明明还在啊,而我怎么突然就变成沧海中最卑微的一个?


文图:田花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