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总部设在巴黎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不久前公布的2015年国际学生能力测试(PISA)的结果显示,中国“将来期望进入科学相关行业从业的学生比例”仅为16.8%,这一比例不仅低于美国的38%,也远低于该组织成员国24.5%的平均水平。() 这真是一个让人难堪的调查。曾几何时,小朋友们齐声高呼“长大想当科学家”,而现在,这一幕似乎已经被“长大想当企业家”“长大想当明星”等代替了。这里,无意于诋毁企业家、明星,但一个社会的价值取向极度偏向名利,显然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孩子不是生活在真空的,孩子们的想法,往往是成人心理的真实投影,是社会价值取向的真实写照。当我们感慨现在的孩子已经无意当科学家时,其对应的就是现在社会上,科学家正处于十分微妙的位置。 由于自身特点,科学需要“耐得寂寞”、“板凳要坐十年冷”。对于一些科学工作者来说,他们一辈子的研究,甚至只是为了证明此路不通。但这并不能说明他们的研究没有价值。众所周知,目前,科研工作者的待遇还很不能让人满意,他们在社会上也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很多年前,人们曾经喊出“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鸡蛋的”,一时间引起无数反思。很多年过去了,这一幕改变了吗?答案并不乐观,甚至恐怕连反思声都没有当初急切。 当然,“卖茶鸡蛋”的价值不应该被忽视,想要卖好茶叶蛋也不是一件容易事。但不管如何,“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鸡蛋的”对应的,是整个社会价值正处于严重的扭曲之中。有人曾经调侃,现在很多教授改叫老板了,这在相当程度上说明,社会浮躁、功利取向正在向科学界蔓延。 在提升青少年从事科学意愿上,我们需要做的工作很多,但“打蛇要打七寸”,孩子的选择往往是由成人主导的,即便他们有了自主选择权,也往往受到社会风气的影响。当他们发现,在整个社会价值大棋盘中,科学家付出巨大努力却只是微不足道的一枚棋子,他们会作出何种选择可想而知。 青少年是未来,大量青少年有志于科学研究,这才会有科学的明媚春天。我们青少年从事科学的意愿不尽如人意,不如其他国家,这是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从表面看是孩子的问题,根子还是出在社会价值导向。导向是方向,在方向问题上坚决不能含糊。不管如何,别让“长大想当科学家”成为记忆。在这个问题上,千万不能失误,也承担不起失误。 作者:乔杉 (原标题:别让“长大想当科学家”成为记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