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庐江周瑜墓。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苏东坡这首《念奴娇·赤壁怀古》道出东汉末年的周瑜胆略过人,智勇双全,才华横溢,风流倜傥。如今,在安徽舒城、庐江一带,还能寻到这位叱咤风云人物的历史遗迹。 舒城有20多处三国遗址 周瑜(175年—210年),字公瑾,汉末名将,庐江舒县(今安徽省舒城县人)人。洛阳令周异之子,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至太尉。周瑜一生征战,文采超群,精于音乐,即使是酒后,仍能听出乐人演奏音乐中很细微的疏失,每当这时,他总要转头看一看。故有谣谚:“曲有误,周郎顾。”建安十三年(208年),周瑜率江东孙氏集团军队与刘备军队联合,赤壁之战大败曹军,由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 安徽舒城,自古就有诸多的周瑜遗址、遗迹,历代相传,至今犹存。有舒城干汊河镇的周瑜城、练三墩、摩旗墩、牧马旧市,百神庙镇的周公渡、白马宕,晓天镇的读书楼、钓鱼台,棠树乡的九连墩、棋盘石、磨刀寨,阙店乡的将军庙,张母桥镇的将军山、马游(饮)山、磨旗墩,万佛湖镇的大马场、栲栳山,城关镇的周瑜桥等20多处。 据有关史志记载,周氏世居舒城。东汉后期,孙坚兴兵讨伐董卓,移家舒城。周瑜与孙坚长子孙策同年所生,遂结为兄弟,策长瑜两月,瑜以兄事之,并将南宅让给孙策一家居住。建安三年孙策亲自接周瑜渡江,授其建威中郎将,时年24岁。孙策称赞他“英俊奇才”,吴人皆称周郎。 周瑜城南“牧马旧市”练兵点将故地 周瑜城,位于舒城县城西南10公里处的干镇瑜城村。此为24岁以前的周瑜在家乡修建的兵营,供练兵习武及驻军之用。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杭埠河故道经此,是舒城县城去大别山区的咽喉要道。周瑜城为土城,正方。这里丘陵起伏,长宽各296米,高10米,占地面积104亩,四周是土筑城墙,高城之上是平整的台地,东西南北各有一个相对称的宽六七米的城门。原建有兵营、养马场、周瑜井、拜母堂、净梵寺、古塔等。 城的西北方向有呈鼎足之势的三个土墩,名曰“练三墩”,传为当年周郎练兵牧马处。这是24岁的周瑜为演兵布阵而人工堆筑的。这三个墩子南北向一字排开,北边的土墩为主墩,最大,上可盖房屋百间,现在是大墩粮站。中间的次之,西边的又小一点。每个墩子之间相隔约20米左右。可惜的是,南边两个稍小一点的土墩子在上世纪70年代被改造成农田。 “牧马旧市”,位于周瑜城南,据清光绪《舒城县志》,在干汊河镇瑜城村。牧马旧市为东吴名将周瑜训练兵马的场所,也是人们买卖马匹的地方。旧市位于周瑜城之南,原龙舒河(今杭埠河)之北的故道上,是一片广阔的冲击平原。当年,年轻的周瑜率领部队驻扎于周瑜城、摩旗墩、练三墩等地。四面八方的商人到此买卖马匹,形成一个庞大的马匹交易市场。从而形成了舒城古时候“牧马旧市”的一个壮丽景观。周瑜城及练三墩,古称“牧马旧市”,为昔日“龙舒八景”之一。 专家考证确认周瑜墓在安徽庐江 一代名将周瑜去世后归葬何处,一直是史学界的关注焦点。对此,史书上有很多记载。据唐朝梁肃所作的《周公瑾墓下诗序》和陆广微所撰《吴地记》记载,周瑜墓位于苏州,“周瑜坟,在县东二里”。陆游所撰的《南唐书》记载,周瑜墓位于宿州,“瑜葬宿松,即墓为祠,子孙居其旁者,犹数十家”。而据明朝《一统志》记载:“周瑜墓在庐江县安丰乡”。公元1422年(明正统七年),提学御史彭勖,令知县黄金兰立碑题曰:“吴名将周公瑾之墓”。清《庐江县志》又载:“周瑜之妻小乔墓,在西门外真武观西百步,墓墩俗称瑜婆墩”。清咸丰年间,墓地被毁。1926年和1942年,周瑜墓先后进行了两次修缮。周瑜、小乔墓均在今庐江县城内。周瑜墓前有“吴名将周公瑾之墓”石碑一块,为明正统七年(1442年)立。 直到27年前的1989年春,安徽省文物管理局召开有关专家论证会,对湖南岳阳,江西新淦,安徽庐江、巢县、舒城、宿松等地的周瑜墓进行了全面的科学论证,取得一致意见,确认安徽省庐江县的周瑜墓为周瑜首丘之地。1989年5月,周瑜墓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当地有关部门已对周瑜墓冢进行了重新修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