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东北风俗史话——犬猎和鹰猎

 渐近故乡时 2017-02-10

  

文 | 于济源

选自《大东北风俗史话》


———


  狩猎的方法多种多样,较为常见的是犬猎和鹰猎。这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大标志,是人类“善假于物也”的显著特征。“鹰犬”、“架鹰呼犬”的使用,也是犬猎和鹰猎习俗在生活中残留的表现。长白山区犬猎和鹰猎较为普遍。



  犬猎,亦称打狗围。一个猎人通常养七八条猎狗。一帮猎狗有一只头狗。头狗一般身材高大,跑速快,嗅觉灵敏,勇敢善斗。上山打猎时,头狗在前,嗅到野兽气味,就追赶下去。见到野兽,头狗要吠叫,称为“开哐”。猎人撵上后,头狗带领群狗,早已把野兽围住。猎人一吹口哨,众狗趴伏在地,把野兽暴露出来,猎人即可开枪将其击毙。如果未击中,野兽逃遁,头狗带领群狗继续追赶,重新合围。有时群狗在头狗带领下,可生擒野兽,或咬死野兽并拖拽回来。每获猎物,猎人都要当场开膛,把下水割下喂狗。猎人和猎狗的感情很深,如损失一条猎狗尤其是头狗,猎人是十分悲痛的。有经验的猎人在打狗围时,一定要与狗保持一定距离,决不能间断联系。狡猾的野猪和熊,常跳山涧穿藤萝灌木丛,把狗群与猎人分开,再把猎狗各个咬伤挑死。



  长白山区鹰猎的历史较为久远,辽金时代就有用海东青狩猎的记载,《唐书》和《马可·波罗游记》对此也有提及。长白山区猎人也有驯养苍鹰用以狩猎的。过去有鹰把式专干捕野鹰和驯化野鹰的工作。一般在地面草丛中张罗网或丝套,用活山鸡和山兔作诱饵,野鹰疾速俯冲下来,即投入罗网被擒。驯鹰称为“熬鹰”。用绳索拴缚鹰爪,让其站立横木棍上,不给饮食,不许睡觉,及至野鹰饿极时,鹰把式吹一声口哨,抛出一块肉,野鹰迅速飞去啄食。但爪被捆缚,不能远逸;鹰把式再吹一声口哨,扯绳拽回,野鹰又回到横木上站立。如此反复月余,野鹰野性泯灭,听从鹰把式呼唤,即可出外行猎。《香山传说》中的《打鹰洼逮兔鹘》记述了曹雪芹当年驯鹰的情景:从亮更开始,只要鹰一闭眼就用小棍敲它的脑袋,不让它打吨睡觉。每过一更喂它两块用麻捆裹的羊肉块。这样既能把鹰的“护肠油”全部刮掉,又能使鹰处于饥饿状态,经过20多天的调驯,就能把野鹰驯练成听人使唤的熟鹰。


  鹰猎一般捕捉野鸡、飞龙、雁、兔等。宋代的张舜在《使北记》一书中说:“北人打围一岁各有所处……二月三月放鹘子海东青打雁。”鹘子也是一种猎鹰,用来打飞禽有如探囊取物,易如反掌。据《解放前黑河地区鄂伦春族历史调查》称:“海东青非常厉害,如果有一队大雁飞来,把海东青放到天空去,它就用翅膀拍击大雁,很快就会把其中大部分雁给打落在地。”就是在打黑熊、狍子、鹿等走兽时,猎鹰也是猎人的好帮手。




- 方志吉林 -
修志问道 以启未来

【微信号:fangzhijilin】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