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元宵节说花灯

 苏迷 2017-02-10
唐寅《元宵》诗曰:“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绕月下月如银。”写出了元宵灯月相映之妙。元宵观灯,南北朝时《荆楚岁时记》中就有记载。观灯有“灯市”,北宋始,汴梁灯市从正月十五到十九长达五天。有高达数丈的“鳌山灯棚”,上面布置各种灯彩,燃灯数万盏。这种闹元宵场面曾有《宋人观灯图》《宋人百子闹元宵图》记之传世。明清以来反映到画面上的如《金瓶梅》《宣和遗事》和《水浒传》插图中的种种灯景。一些明清刺绣工艺品图案中也有极其精美的宋代风格花灯图案,如巧缀珠玉流苏的球灯,鱼龙鹤凤灯,儿童竹马灯,以及能在地下旋转不停的滚灯。
  历代,作为市井生活重彩的元宵节都非常热闹,其典型的节俗就是赏花灯,因此元宵又被称为“灯节”。元宵节的起源,一说是源于正月初的祭祀传统;一说和佛教有关,传说汉明帝迎经白马寺,佛教进入中土,正月十五燃灯表佛的习俗也逐渐为人们所接受。随着历朝历代经济生活的繁荣发展,元宵灯火更为兴盛。《东京梦华录》称,元宵节皇上亲登御楼宴饮观灯,“山楼上下,灯烛有数十万盏”。
  有两则元宵灯会逸事常为人说道,据《老学庵笔记》记载:田登做州官时,忌讳与自己名字同音的“灯”字,于是在其辖区内贴出告示:“本州依例放火三日”。遂有“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之说。再,蔡君谟在任福州太守时,上元节下令民间每家张灯七盏。当时有一位读书人,做了一盏丈余长的大灯,灯上题诗一首,“富家一盏灯,太仓一粒粟;贫家一盏灯,父子相对哭。风流太守知不知,犹恨笙歌无妙曲!”蔡太守十分羞愧,只好下令罢灯。
  到了清代,南方元宵灯会依然兴盛,苏州灯彩在宋代就著称于世,《武林旧事》卷二记载:“元夕张灯,以苏灯为最”。清代苏州灯市里出售的各色花灯,“精奇百出”,花色品种可与明代浙灯媲美。又,吴郡“今俗,市上所卖诸灯未改古制,而乡镇别邑,又皆买自郡中,以是元宵前后,喧盛尤昔”。苏州元宵日用松枝竹叶在通衢扎棚,白天悬彩,晚上燃灯,阊门之内,“灯彩遍张,不见天日”。除街道张灯结彩外,家户店铺、神祠会馆都燃灯庆祝,一般人家则在家中点燃两根大蜡烛,互相观赏。当时各乡社庙放烟火,集数十架于庭,次第燃放。“华灯万盏,谓之灯宴”。游人以看灯为名,结伴闲游,通宵不绝。可见苏州元宵节花
  灯盛况之一斑。
  现代苏州的元宵灯会,继承了宋明时期的盛况,古胥门每年都要举办元宵灯会。2009年古胥门元宵灯会被列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2010年灯会被评选为全国最具网络人气的十大灯会之一,目前已经演变为集苏州民俗文化、节庆文化、旅游文化于一体,全面展示吴地悠久历史的大型民俗文化活动。除观灯赏灯外,还有猜灯谜、放烟花、舞龙灯、走马锣鼓、吃元宵、走三桥等一系列的民俗活动。老苏州有句谚语称:“元宵夜走三桥,上桥走走,万病无有。”这一天,女子将相约出游,走过三座桥才算完成,以祛疾病。除了古胥门元宵灯会,阊门山塘街于元宵节这一天,古戏台上张灯结彩喜庆节日,下塘的通贵桥到新民桥驳岸河道悬挂宫灯以渲染闹元宵的节日气氛。
  猜灯谜是苏州元宵节俗之一,旧时人们将谜语粘贴在灯上,“任人商揣,谓之打灯谜”。猜中者可获得巾扇、香囊、果品、食物等奖品。城中悬谜之处,常常是人群集中之地,“连肩挨背,夜夜汗漫”。《清嘉录》有云:“一灯如豆挂门旁,草野能随艺苑忙。欲问还疑终缱绻,有何名利费思量。”
  如此为元宵节增色不少。
  元宵之夜良辰美景,常令古今文人墨客诗兴大发,诸如:“东风夜放花千树”“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等。
  元宵节的声色与热闹,吸引人们纷纷走出家门,看戏、逛灯、猜灯谜、走百病、闹夜,连平日隐藏深闺的女子这时也有了难得的出游机会。“男妇嬉游”是古代元宵特别的人文景观。即使“礼法之士”的司马光也难免其俗,他的夫人在元宵夜要出门看灯,司马光说:“家中点灯,何必出看?”夫人回答说:“兼欲看游人”。在大庭广众下“看人”,的确是封建社会中罕见的机会,那时的妇女难得有外出聚会的日子,而在元宵节这几天里却可打破日常约束,追求一下个性解放的愉悦。有人说元宵节是中国古代的情人节,似乎有几分道理。南宋词人吴文英作的《玉楼春》词云:“茸茸狸帽遮眉额,金蝉罗剪胡衫窄,乘肩争看小腰身,倦态强随闲鼓拍”。写的就是八百年前上元夜所见女眷。这正是:连肩挨背春意闹,上元张灯古今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