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胡大一:预防和康复 要比治疗还重要

 wuday8 2017-02-10

胡大一:预防和康复 要比治疗还重要

我国每年因病死亡人群中,80%患有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慢病。高血压、冠心病等慢病的暴发,不仅与环境、寿命增加等因素有关,不健康的饮食方式、静态生活方式、长期心理焦虑等都是慢病的诱发因素。

中国心脏联盟主席、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胡大一表示:“有足够的研究数据表明,饮食运动等预防手段能显著降低慢病发生率,延长患者寿命,稳定甚至减轻患者病情。”

预防心血管病 欧美经验值得学习

上世纪末,欧美已开始开展慢病预防康复工作,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1999年,美国急性心梗、心力衰竭、脑卒中发病率和住院率非常高。但经过12年的积极预防与康复治疗,美国2011年的医院病床使用率比1999年下降了40%,心脏支架使用量以每年10%的速度持续下降,很多医院因此转型甚至关门。而芬兰北卡省通过饮食教育和管理,大量减少黄油等不健康食品的使用后,冠心病死亡率10年下降了80%。

胡大一教授说,如果中国也能普遍推广预防措施,相信经过10年左右,慢病发病率也会大幅下降。“慢病防控包含两方面,第一是预防,第二是康复管理。除了药物等医学治疗,还要从饮食、运动、心理等方面帮助患者。”

医疗技术再发展、再提高,都不如预防起到的效果好。但现在医院是被动的,很多医生坐等病人上门,他们必须走出去,到社区、到单位去推广慢病防控知识。

支架也有“心病”

心脏支架,在救治重度冠心病患者时发挥着重要作用,它能撑开狭窄的冠状动脉,使心脏供血得到恢复,诞生以来挽救了无数患者的生命。但身体上的疾病没有了,很多人却出现了支架后遗症。很多中老年人在做了支架手术后,总是会出现不安,害怕支架会掉下来或者堵塞,甚至不敢运动,不敢坐飞机,不敢过夫妻生活,变得郁郁寡欢。“有一个病人在放完支架后,说他不敢咳嗽,害怕咳嗽后支架掉下来,每次咳嗽都极力忍耐,憋得脸通红。后来一个医生听完患者的话,趁患者不注意,使劲拍了他两下,然后问他支架掉没有。从那以后患者就敢放心咳嗽了。”

胡大一教授表示,支架后遗症实际上属于心理问题,是一种健康缺陷,必须通过心肺康复科的指导与治疗,才能走入正轨。“常规的康复,主要集中在肢体、言语功能等方面,如果心脏病患者能说话、能吃饭、能走路,很多人就认为不用做康复了。但这只是第一步,很多患者的心病已经落下了,必须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关爱和指导。”

慢病患者普遍有心理问题

胡大一教授二十多年前就开始了对心脏疾病患者的心理治疗。长期实践发现,患者普遍存在心理问题。“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很多患者都存在焦虑抑郁的问题。而焦虑抑郁表现出的症状,最主要体现在胸部和腹部,例如表现为胸闷气短和胸疼。很多患者一有这些症状,就去心内科看病。”

有的患者经常会凌晨醒来,然后出现胸口紧和疼的症状,觉得自己是心脏病发作,就赶紧去拨打120,到医院检查却发现一切正常。于是医生就让患者回家,但患者的问题并没解决,心理负担会更重,进一步加剧焦虑症状。“有一个老太太,成天觉得头晕乏力,以为自己是脑梗塞,结果CT、超声检查都没有发现问题。最后我告诉她:‘每周让孩子陪你聊聊天就行了。’后来症状果然不见了。还有,有些老年人喜欢操心,操儿女的心,操孙子的心,成天睡不好,这样想不焦虑都难。”

患者绝不能想当然

胡大一教授说,行为决定健康。对慢病患者来说,60%的病情都由非药物因素决定,药物、运动、饮食、心理健康教育都必须跟上,医生不能开了药就完事了。

“不少医生给病人开多种降压药,血压没降下来,就认为患者是难治性高血压。但很多患者因担心降压药有副作用,将药量减少,并未按医嘱吃药,这样降压效果肯定差。不少患者存在擅自停药的情况,例如放过支架的患者,为防止再狭窄,低密度脂蛋白必须比正常值低,控制在1.8以下。患者发现数值偏低,一害怕就把药停了。这都不对,但医生不知道。所以,医生一开始就要向患者普及健康用药知识。”

很多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就诊时,常被告知需要多运动。胡大一教授指出,虽然现在有了支架,有了越来越多疗效确切的药物,但运动对慢病的预防和治疗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充足适量的有氧运动,对血脂下降、血压稳定、体重控制都有辅助疗效。“对于病情稳定的心绞痛患者,我是很不支持放支架的,他应该首选药物结合运动的疗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