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牵梦绕总关情 ——刘纯斌《醉梦庐集》赏析 一 拿到刘纯斌先生《醉梦庐集》初稿,在为其取得创作丰收的喜庆之余,对书名难免有些好奇。当读完《阳台改筑书房有作》《题书斋》《自题醉梦庐书斋》《醉梦庐集付梓有作》诸篇之后,才明白所谓“醉梦庐”只不过是经改造后的阳台而已,先生居住环境之简陋与处世心态之豁达可见一斑。先生爱屋及乌,对蜗居独抱一番情趣,特别是《自题醉梦庐书斋》一律令人叹服: 斗室自名醉梦庐,斋中有味在三余。 清风雅韵一壶酒,明月幽怀百卷书。 绿蚁餐霞消块垒,痴儒放胆探玑珠。 凌云向晚南山望,高枕芸台卧老夫。 这部诗集分为“华胥追梦”“山川寻梦”“田园醉梦”“花间拾梦”“佳节绮梦”“咏物托梦”“借韵寄梦”“赓酬和梦”“喜庆圆梦”“缅怀遗梦”“市井杂梦”等11章,收录诗词作品900余首,都与梦有关。何谓“华胥”?《列子·黄帝》载:“黄帝梦游华胥国,华胥之人其国无帅长,自然而已;其民无嗜好,自然而已;不知乐生,不知恶死,故无夭殇;不知亲己,不知疏物,故无所爱憎;不知背逆,不知向顺,故无所利害。”后世用华胥代指梦境。又华胥谓国名,与华夏通。作者立此为章名,可见费了一番心思。 我们不妨对梦来做一番考证。弗洛伊德认为,梦是一种愿望的满足,往往是毫无掩饰、极为明显的。弗氏把那些只有对梦的意念进行分析才能得到和揭示出的内容叫做“内隐的梦”,把梦本身直接表现的内容叫“外显的梦”。他还认为:梦主要用形象来思维。“如果我们将小说家和白日梦者、将诗歌创作和白日梦进行比较要显出有什么价值的话,那么它首先必须用这种和那种方式表明自己是富有成效的。”(《弗洛伊德心理学和西方文学》,[美]卡尔文·斯·霍尔等著,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年6月第1版)弗氏所说的“愿望的满足”,无非人的七情六欲,所谓“外显”无非语言与文字的表述。诗歌与梦境在这里找到了交集——形象思维。说梦与诗是孪生的姐妹一点都不夸张! 二 “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晋·陆机《文赋》)所谓“情”,当首推骨肉亲情。我们走进这部诗集时,首先感受到的正是这一点。 《华胥追梦·温馨家梦·春辉暖照》这节收集30首诗词,其中写孙子文戈的就有12首。“偶有闲遐觅逸情,教孙学弈启心明”;“尘世竞争如幻术,人生拼搏似棋枰”,对幼稚的孙子充满了殷切的期望。然而“孙子痴迷不读书”,“痴迷游戏乃顽愚”,为了帮助孙子改正顽习,送他去赤壁某校磨练意志,“只盼花开春暖日,莱衣彩舞尽欢声”。然而,刚送走的第二天,这位诗人爷爷却“夜思孙儿”来,一连咏成两首绝句,写得声泪俱下:“昨夜孙儿入梦来,浑身污痕没人揩。醒来不见童颜面,老泪横流挂满腮。”爷爷为孙子旷学苦闷过:“常望池鱼能化龙,痴孙不学梦悬空”,也为他高中红榜庆幸过:“嘉宾满座彩灯明,辉映霜头衰影”。世称可怜天下父母心;我谓爷孙无大小,同此孩儿心! 当然爷爷的爱不只给了文戈一人,爷爷还有长子次子、媳妇孙女,爷爷的爱在《春辉暖照》一节里无处不在,试看《观孙女学画之一》: 稚龄孙女学涂鸦,又画人来又画花。 汗水如溪融酽墨,胭脂染彩似流霞。 疼爱乖巧、伶俐孙女的愉悦之情,溢于字里行间。 再看《惜分飞·节后送子、媳及孙女上班》: 阖府团圆朝夕盼,佳节相逢亲眷。欢聚才如愿,围炉把酒灯花烂。 最怕离觞佳宴散,难用亲情羁绊。忍看车行远,扬尘漫卷烟云乱。 对生身养身父母,作者更是感恩涕零。虽然他们已经早早过世,仍然时时想起,其孝顺之心令人敬畏: 酣沉残梦夜三更,慈母思儿唤乳名。 忙向恩娘行厚礼,醒来最怕杜鹃声。 (《夜半梦母》) 第二,忠贞爱情。 在《江城子·雅梦》后有一段附记:“近日观赵本山小品《同桌的你》,颇有感触。昨夜忽得奇梦,梦中本山约我和“同桌”共演续集。演技虽差,却因故事谐巧,情趣感人,博得掌声雷动,惊醒奇梦,后久不能寐,索性披衣起床,拾起残笺,敷衍成词。2011.2.7凌晨”。 良宵美梦忽还乡。越花墙,伴同窗。并肩执手,秉烛读《西厢》。天下有情皆眷属,盟旧誓,诉衷肠。 荆妻惊醒笑荒唐。鬓添霜,早情殇。秃毫残墨,何以画鸳鸯?将近九泉犹妄想,《梁祝》唱,说襄王。 日有所思,也有所梦。这首词表面上是写与昔日同窗同台演出小品,实则是平日里老夫妻并肩执手、朝夕相伴生活场景在梦境中的折射,“荆妻惊醒笑荒唐”可谓神来之笔,把夫妻二人无拘无束、谈笑风生的情态表现得淋漓尽致,谁不为之祝福、为之羡慕呢!即便外出采风,观看歌舞,作者也忘不了在家久候的老妻。“高腔一曲喂呀嗬,阿妹选郎来对歌。莫把彩球抛给我,咱家早有老阿婆。”(《利川观土家风情歌舞竹枝词抛绣球》)动作风趣,语言幽默,胜过多少相敬如宾、相濡以沫之类的陈词老调。 第三,少小情、同窗情。 春水漾清波,轻舟荡激涡。燕飞来,追我寻窝。家在桃花园里住,庭外柳,柳边河。 摇桨唱山歌,隔河遇姣娥。踏韵来,倩影婆娑。邀请阿娇同对唱,我和妹,妹和哥。 (《唐多令·对山歌》) 这首词写于1965年5月。40年余后的2009年4月,清明节诗人回乡寻旧,写了四首七律,其中第四首还提到当年的对山歌:“水碧槐青访小河,不闻两岸对山歌。乡情难寄天涯梦,往事回眸恨几何?”又过了6年,在2015年的元宵节,诗人写了一首《画堂春·元宵忆旧》,只是那时的青梅竹马,已经成为垂垂老者:“今日衰身已老,心仪稚子垂髫。欲寻旧雨路迢迢,梦断蓝桥。”爱情已经转化为友情,惟不变者乃性情中人! 至于同窗情,《江城子·同学聚会戏作》一阕很有代表性: 当年求学少年郎,性乖张,意疏狂。梧桐院里,争向看师娘。为效恩师攻文学,敲诗韵,编《朝阳》。 欢歌笑语满学堂。喜儿妆,多风光。富河戏水,罚站面东墙。四十三年弹指去,年少事,老难忘。 “梧桐院里,争向看师娘”,真佩服诗人的大胆与童真!惟其这种大胆与童真,才能写出了当年的同学情、今日的少年梦。 同窗赵四海去世,作者四天之内一气赋得诗词五首,首首真切,揪心沥胆,如: 万木迎春景色新,子規不恋杏花春。声声啼破故人坟。 我欲思君唯祭挽,君难听我独沉吟,青梅煮酒慰幽魂。 (《浣溪沙·再悼四海兄之二》) 第四,乡愁民怨。 亲情友情推而广之,就是乡愁民怨,这是一种情绪的扩展,境界的升华。 潺潺溪水绕村前,袅袅炊烟飘远天。 倦鸟归林啼不住,悠悠牧笛韵回旋。 (《乡村晚韵》) 从这首诗里我们似乎读出了“倦鸟”的疲顿,“牧笛”的悠远,但有伤感绝无颓废,有空茫却十分亲近,此所谓乡愁之魅力乎? 下面是两首反映底层民众哀怨的诗,或咏叹,或呐喊,字字句句同样饱含深情。 披星载月扫尘埃,汗水淋漓洗粉腮。 古邑重新开靓景,竹枝一曲唱长街。 (《清扫工二首之一》) 泥工巧匠汗浇沙,盖起高楼竞彩华。 广厦如林千万栋,哪间房舍可安家? (《泥瓦工》) 第五,逸致闲情。 逸致闲情是每一位成熟诗人的必备素质,从中我们可以洞察的诗人情感世界的另一面。“老夫聊发少年狂,敢借鸡毛扮凤凰。破帽遮颜闯闹市,黄腔走板唱芸章。贪杯欲恋青莲酒,馋梦何堪孟氏汤。偶戴峨冠吟屈赋,任凭过客笑荒唐。”(《自嘲》)他迷恋于学诗敲韵,每每如痴如梦。“依枕沉吟韵律裁,平平仄仄费疑猜。忽闻夜半门铃响,梦里推敲贾岛来。”(《夜半敲韵》) 作者是一位市级诗词楹联学会掌门人,扶掖后学他当仁不让:“黄花盛艳满园芳,赏菊传觞醉夕阳。我欲狂歌陶令韵,回眸笑看少年郎。”(《重阳与青年诗友临屏唱咏二首之一》)帮助老年朋友,更是倾心竭力:“赶趁余光求进取,修字画,读华章。平生宠辱两相忘,鬓成霜,又何妨,读书秉烛,谁敢笑冯唐。”(《江城子·老校咏怀》)其热心情怀可见一斑。 三 淡泊方能明志,克己方能多仁。诗人多愁善感的情感从何而来?来自内心的省悟,来自生活的磨练,来自人格的升华。 “检点行囊查病身,虚怀省悟养精神。诗书似海休咨浅,世事如棋莫较真。独酌醇浆浮绿蚁,清吟雅韵笑红尘。掩门高卧寻幽梦,也做逍遥自在人。”(《省悟》)这首七律是对人生的总结,是对人生的省悟:掩门自省,虚怀如谷,与世无争,方能活得逍遥实在。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呀! 自寿一类的诗中也有许多好的句子,例如:“身外浮名终是梦,胸中美德始为珍”(《六十自寿抒怀》);“莫笑苍颜多朽钝,须知清骨老弥坚”(《古稀初度二首之一》);“蹇命难酬鸿鹄志,平生皆为稻梁谋”(《大顺生日感怀》);“世事明察前有路,诗书解惑老无忧”(《闲读》);“常怀倩梦星边落,难得诗情酒里生”(《鹧鸪天·夏夜梦》)。其凝练的语言、深睿的哲理,堪当警世名言。《满足三仄韵》写在作者六十六岁,全诗共三首,现选一首供赏之。 九十平方屋,勿嫌它狭促。 清闲可读书,静雅能安宿。 卧室设微机,荧屏通远陆。 陋宅胜茅庐,我心多满足。 作者退休前是财政部门的公务员,对工作尽心尽职,退休后发挥余热,编写志书,从中获得乐趣与慰藉。可以说,俯身甘为人民孺子牛是他爱岗敬业的思想支柱,更是他对人民充满爱、对生活充满激情的精神来源。在《抱病编修<应城市财政志>》中写道:“休闲听唱五更鸡,抱病为人作嫁衣。伏案犹求班马笔,行文苦绎史公题。裁瑕剪玉常倾力,继晷焚膏每忘饥。志稿修成能励志,可怜霞落日沉西。“《应城市财政志》付梓又吟诗一首:“修志日弥坚,书成一梦圆。鹄鸿留旧迹,风雨記流年。回首云烟袅,开怀意气玄。倾心编史册,可待后人传。”这座城市的财政界乃至全体人民一定会永远记住这位苦吟人!应城市财政志> 【作者简介】刘南陔,笔名南峰,网名南叔。湖北荆门人。作家、诗人。有《岚光阁休闲诗选》《斯土斯人》《陔馀丛稿》《东湖网络诗词30家》《琼琚集》《荆门古迹碑文抄注》等著作出版。 |
|
来自: 清风明月tbm5q1 > 《唐诗宋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