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赵匡胤开启了中国亡国的大门

 dawn的图书馆 2017-02-10

宋朝前后的中国,味道很不一样。宋朝前的中国,洋溢着尚武气息、质感和技术感,国人在外族面前,大抵都有着自信;宋以后的中国,充斥着柔弱、病态和腐卷气。

赵匡胤开启了中国亡国的大门

两汉和三国魏晋时期的中国,有一种扑面的日本味(其实是日本保存了中国两汉和三国魏晋时期的风味),唐朝则是半日本味,宋朝时,中日只在细腻和雅致相类,明朝时,中日已迥然有别,满清时,中国的汉文明,已大幅劣质化至与日本截然相对的半野蛮状态,彼时纯正的华夏文明,与其说是在中国,倒不如说是在日本。

由新生代导演高希希领衔的2010版《三国》(即“新三国”),之所以被日本人前所未有地看疯了,就因为它有“日本味”——逼真地再现了汉代三国时期中国的拙朴、淡雅、质感...和凛然的尚武杀气!

近代之前,中国滑落半野蛮化,转折点就是在宋朝。因为正是宋朝,开启了中国彻底亡国的大门,而半野蛮化,是中国亡于北胡之手,尤其是亡于北胡中最鄙劣的满洲(女真)之手)的必然结果。

赵匡胤开启了中国亡国的大门

开启中国彻底亡国大门的,正是宋太祖赵匡胤。赵匡胤创造的重文轻武、“兵不知将、将不知兵”的“弱兵”国策,导致中国第一次丧失了对抗北胡的军事优势,埋下了南宋遭蒙古彻底灭国的祸根。

朱元璋对宋朝亡国的教训置若罔闻,全面继承了宋朝重文轻武、“兵不知将、将不知兵”的“弱兵”国策,反而抛弃了宋朝优容不嗜杀的优点,并加上理学八股文取士(去势)的科举制度,结果令中国亡得比南宋还要彻底,亡得中国人的头发和衣服,都被异族强行改了。

赵匡胤推出重文轻武、“弱兵”国策的本意,是要汲取唐朝亡于武将造反的教训,以保赵姓家天下的长久。站在帝王的角度,其初衷可以理解,但此前从未有一个帝王重文轻武如此一边倒的,一边倒得整个社会都以从军习武为耻,军人动辄被骂作“斑儿”、“贼配军”,以致于发配从军成了一种耻辱的刑罚。

赵匡胤开启了中国亡国的大门

自此古风大变,君不见唐朝的士人文人外出,普遍都如日本武士一样佩剑,到了宋朝就如剧中西门庆一样地玩纸扇。

这实际上是以牺牲本民族抵御外患之武力为代价,来保赵姓家天下的长久。

这是一种很自私的行为。诚然,所有的帝王都很自私,但象赵匡胤那样自私到了不顾平衡一边倒,为保一姓天下阉割民族尚武精神的程度,却是前所未有的。

固汉、唐时期,李广、马援、窦宪、董卓、安禄山、高仙芝等大批边将,曾令异族胆寒,皇帝对付异族也有着高度自信...到宋朝时,一切都倒过来了,宋太宗在两次失败后,“不敢北向”,汉族第一次在北胡面前,畏畏缩缩起来。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彻底亡国,发生在宋朝,决不是偶然的。

一边倒地重文轻武,反映出赵匡胤没有远见。日本好歹有海洋天然屏障阻隔北亚蛮族入侵,大陆国家中国与北胡三面接壤,反自废武功,此非作死而何?

赵匡胤开启了中国亡国的大门

自先秦至唐朝,历朝历代都兴武,都把防范北胡作为头等大事;赵匡胤却颠覆传统,以牺牲国防为代价来保赵姓家天下,这反映出他智慧的短板。

赵匡胤虽崇奉道家,却不懂得阴阳平衡。故失去阴阳平衡的宋人,少了唐人的自信、潇洒和俊朗(多出了一层病态和细腻)。有失平衡的两宋,尽管文明程度登峰造极,却先后落得“百年繁华一梦消”。

文/冲金财汇

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发布,不代表今日头条立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