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石激起千层浪,湖南将投入174亿元巨资来治理湘江水污染,要把湘江打造成中国的莱茵河的消息,引得国内众多媒体和社会各界争相关注,充分显示出全国上上下下对当前水污染状况积极关心的程度。
湖南将通过三方面措施来治理湘江水污染:一是在全省所有县区建113个生活污水处理厂;二是要对湘江沿岸的水污染企业进行严格治理;三是要加大对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力度。通过这三方面的措施,投资达到170多亿人民币治理湘江污染,保护好湘江的水质。要把湘江打造成为中国的莱茵河,使湘江造福湖南人民、造福中华民族。
湘江长八百多公里,贯穿湖南全境,是湖南人民群众的生命之源。治理湘江水污染是关系老百姓切身利益的大事,是造福千秋万代的大事,是民生所向、民心所归的大事。
我国前些年来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给环境和资源都留下了深深地创伤。空气污染、水污染等环境问题接踵出现,严重地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产生活,现在已经到了再也没有退路,非治理不可的时候了。但是国内对于治理河流、湖泊水污染还缺乏成功的经验,莱茵河水污染治理的成功恰恰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经验。莱茵河水污染治理的成功经验,对治理湘江水污染有着很好的启示。
莱茵河流经瑞士、德国、法国、卢森堡、荷兰等9个欧洲国家,是沿途国家的饮用水源,但是,莱茵河曾经一度因为水污染,被称为“欧洲下水道”、“欧洲公共厕所”。
在20世纪50年代初莱茵河水还很清澈,人们可以在河里游泳、钓鱼,但到了20世纪50年代末,由于德国开始了大规模的战后重建工作,大批能源、冶炼企业同时向莱茵河抽取工业用水,同时又将大量工业废水排进河里。莱茵河水质因此而急剧恶化。在莱茵河水污染最严重的上世纪70年代,城市附近的河水中溶解氧几乎为零,鱼类完全消失。
为了治理莱茵河水污染,1963年,包括德国在内的莱茵河流域各国与欧共体代表,在保护莱茵河国际委员会范围内签订了合作公约,奠定了共同治理莱茵河水污染的合作基础。保护莱茵河国际委员会制定了相应法规,对排入河中的工业废水强行进行无害化处理。为减少莱茵河的淤泥污染,还严格控制工业、农业、生活固体污染物排入莱茵河,违者罚款,罚金50万欧元以上。保护委员会下面设置若干个专门工作组,分
别负责水质监测、恢复重建莱茵河流域生态系统以及监控水污染源等工作。
莱茵河治理水污染的成功,是因为莱茵河流域各国的有效协调合作才达到的。莱茵河由莱茵河保护委员会管理,委员会主席轮流由各成员国的部长担任,但这却是一个民间组织,从来没有制定法律的权力,现在委员会的工作人员仅仅12人。但就是这样一个松散的小组织,却有条不紊地管理着莱茵河。
12人之所以能够管好莱茵河,一是由于各成员国对莱茵河水污染的认识都很明确;二是决策会议少,执行会议多。莱茵河委员会的最高决策机构为各国部长参加的全体会议,每年召开一次,决定重大问题,各国分工实施,费用各自承担;三是每隔两年,保护委员会还将就每个国家实施建议的情况作一个报告,这是对成员国施加的一个无形力量;四是管理制度通过精心设计,虽然主席轮流转,秘书长却总是荷兰人。因为荷兰是莱茵河最下游的国家,在河水污染的问题上,荷兰人最有发言权,最能够站在公正客观的立场上说话,更重要的是处于最下游的荷兰,受水污染危害最大,因此,对于治理水污染最有责任心和紧迫感。
经过莱茵河流域各国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莱茵河水污染治理终于取得成功,莱茵河恢复了生机。2002年年底调查表明,莱茵河已经恢复到二战前的生物多样性水平。从此,莱茵河水污染治理成为世界环境保护的典范。
现在,湖南将投入174亿元巨资来治理湘江水污染,要把湘江打造成中国的莱茵河的消息,一经公布,就引来全国各个方面如此多的关注,充分体现了人民群众对于环境保护的热情关注。相信,在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湘江水污染治理一定会取得成功,为国内水污染治理提供成功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