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向经典学习 | 《阿拉伯的劳伦斯》的剧作分析

 封疆大力 2017-02-10

影片信息:
阿拉伯的劳伦斯
Lawrence of Arabia
1962年,修复版216分钟
编剧:罗伯特·博尔特(Robert Bolt)、迈克尔·威尔逊(Michael Wilson)
根据T·E·劳伦斯(T. E. Lawrence)的自传《七根智慧之柱》(The Seven Pillars of Wisdom)改编

 

  李兰·瑞肯(Leland Ryken)教授在他的论文《作为文学的圣经》(The Bible as Literature)中,把史诗定义为“国家命运的长篇叙述”。大卫·里恩令人赞叹的传记片《阿拉伯的劳伦斯》无疑符合这一描述。该片讲述的正是一战期间阿拉伯追求自主权的故事。但是,《阿拉伯的劳伦斯》绝不是一部普通的史诗。剧本避免了好莱坞巨片里常见的过于简单化的人物塑造,而代之以一个谜一般的历史人物。在影片中,人物既没有被冲突吞没,甚至不是冲突的起因,而是象征了冲突。因此,相对于前述的影片,我们对本片结构的审视要更加深入和广泛一些。一开始可能有些困难,但请对我有点耐心,就像看这部影片本身一样。在这里,我要建置一些东西。



分析:人物和情境


人物是谁?

  T·E·劳伦斯,真实人物,英国军官,一战期间曾与阿拉伯各部落一起抵抗土耳其。他的各种盟友和敌人,英国人、阿拉伯人、土耳其人。


冲突是什么?

  与其他战争片一样,《阿拉伯的劳伦斯》充满人物之间、群体之间的强烈冲突。自远古以来,阿拉伯部落便统治着作为影片背景的沙漠(它几乎是影片的另一个人物,真的)。如今,劫掠成性的土耳其人对他们的疆土构成了威胁,阿拉伯人准备开始反击。而英国人前来支持阿拉伯人开战,但正如很多阿拉伯人相信的那样,一旦战斗结束,他们就会离间阿拉伯人及其欧洲盟友。(片中并未真正解释劳伦斯,一个性情上不适合战斗的人,为何会在激烈的战争中找到自我。我们甚至连一开始他为何参军都不知道。但随着影片推进,我们发现劳伦斯并不是他看上去的那个样子)。


冲突1:第一次世界大战。议题:谁将赢得战争?


  除了英国-阿拉伯联军和土耳其之间的战争外,英国人和阿拉伯人间也矛盾重重。英国人把阿拉伯人看作需要学习“文明人”(即白种英国人)规则的野蛮人,而阿拉伯人则不无道理地把英国人看作潜在的殖民者。阿拉伯各部落之间也有摩擦,数百年来他们就互为死敌。这种内讧以哈利斯部落的阿里王子和哈维塔特部落的定奥达·阿布·塔伊之间的敌对体现出来。前者是骄傲的贵族,后者是残忍的酋长。

冲突2:不和的盟军。议题:一旦战争结束,谁将控制阿拉伯?

       劳伦斯自身也与影片的其他人物不和。他和他的英军指挥官间关系紧张。后者把他看作一个反复无常、性情多变的无赖,若不是因为他达成了目的,简直无法容忍。劳伦斯和他的阿拉伯盟友、高贵的阿里也很不对路。后者不知该把劳伦斯看作阿拉伯人神圣的救星还是另一个嗜血的暴君,抑或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疯子。


冲突3:劳伦斯对其他人。议题:劳伦斯能够自行其是,还是屈服于他人的意见?

       当然,劳伦斯的内心冲突也很激烈。很多电影人物都表现了内在冲突,但问题在于,这里不只有两个劳伦斯,而是许多个。首先,有一个劳伦斯希望留在阿拉伯。这个“热爱沙漠的英国人”把自己看作征服者,事实上近乎于神。然后,你又看到一个只想逃离沙漠磨难的劳伦斯,一个意识到“我只是个凡人”的劳伦斯。

冲突4:劳伦斯对自身。议题:这个人到底是谁,他把自己又看作谁?

       于是,我们在这里有了相当广泛的冲突,既有内在的也有外在的。然而,《阿拉伯的劳伦斯》仍然不易捉摸。诚然,这里的冲突很多,但哪一个是主要的,是所谓搅动沙子的那根稻草呢?劳伦斯和他的英国上司?劳伦斯和土耳其人?劳伦斯和沙漠?劳伦斯和自己?冲突到处都是。问题在于,哪一个是逐步升级,在影片的三分之二处变得不可逆转,并在结尾解决了自身的呢?而答案,正如我将在本节的剩余部分说明的那样......一个也没有。每次我试图突出这些冲突中的一个,使其作为行动的首要驱动力,影片都使我脱轨,最终阻止我清算这些冲突并清晰地解析影片。


 冲突如何,以何种方式被定义?不归点是什么?

  冲突1:这一冲突并不需要真正从叙述上去建立。作为英王陛下的军官,劳伦斯一开始就是和土耳其人敌对的,发生在影片中的整个战役是这一冲突的一部分。


       这一冲突的不归点在影片的169分钟到来(放映时间的77%),劳伦斯和土耳其长官激烈争吵,后者拷打并强奸(片中暗示)了他。在这次经历后,劳伦斯对土耳其人从职责上的敌对转为恶劣的个人仇恨,并在大马士革城外的血腥战斗中达到顶峰(“不留活口”)。

       然而,和土耳其人的战争却不能却成为主要冲突,这首先是由于影片并未要求观众对他们心怀憎恨,即使在劳伦斯受到土耳其长官虐待之后,我们的主要议题也是这一遭遇如何改变了劳伦斯,而不是土耳其人如何因强加给他的暴行而受到惩罚。事实上,我们对土耳其人不怀有任何感情,除了长官外,其他人大多是没有面目的武装群众。他们是影片中的稻草人,无论劳伦斯何时和他们开战,他其实不过是和自己的某个方面开战而已。

       冲突2:战争中联合起来的各个派系间的冲突并未得以突出,这主要是由于劳伦斯,影片的主人公,并不是驱动这些冲突的主要人物。在劳伦斯踏足沙漠之前,英国人和阿拉伯人早就各怀鬼胎、明争暗斗。尽管在阿拉伯,劳伦斯必须作为代表英国利益的说客,但他却并不对此怀有特殊的热忱(这一问题,当他的英国上司开始察觉到他过于关注他的“阿拉伯朋友”的利益时,变得更加严重了)。

       这一冲突的不归点在201分钟(93%),战争结束时到来。阿拉伯人占领了大马士革都城,各个部落如今必须学会彼此合作才能建立一个阿拉伯国家,否则就要面对英国殖民者的征服。但是,阿拉伯人早在与潜在的英国殖民利益开战之前就彼此敌对,无法达成真正的妥协。即使劳伦斯也无力施加影响,使其发生实质的改变。他虽然竭尽所能,却局限于他的英国职位。无论他的真心如何,这才是他的责任所在;无论他多么同情阿拉伯人,他也不可能真正成为其中的一员。影片在这些冲突仍然激烈时便结束了,劳伦斯试图从中调解,但可悲地一无所获。



       冲突3:劳伦斯和他的上司。诚然,劳伦斯经常和他的指挥官较量,后者对这位少校离经叛道的做法非常不满。然而,劳伦斯却无可争辩地完成了任务。因此,尽管极不情愿,他们也无法将他革职。劳伦斯也一样,他知道,如果没有指挥官的指示,他在阿拉伯并无真正的权力,甚至根本不被允许进入这个国家。所以,这一冲突最终来自某种不稳定的僵局,正如一对不幸福的夫妻“为了孩子”(在这里,战争起到同样的效果)勉强凑合一样。

       劳伦斯和阿拉伯人的冲突来自不同的性格。他们起先怀疑这个金发碧眼的人能否成为救世主,像摩西(他自己的比喻)一样率领他们走出沙漠。而他也一样批评阿拉伯人因循守旧、不会妥协,以世界的眼光看来是“弱小的民族、,愚蠢的民族”。然而,他很快就赢得了他们。首先,他披上阿拉伯服装,学习沙漠里的风俗,接着不顾传说的禁忌,穿过沙漠中最严酷的区域,从陆路攻击土耳其海军基地。看起来,劳伦斯已经真的变成了“原住民”......直到被土耳其长官强奸(这同样也是这一冲突的不归点),他才意识到自己真正的出身。这一事件,正如他无力在战争胜利后使阿拉伯部落间达成真正的妥协一样,提醒他无法使自己真正成为一个阿拉伯人。因此,如果这一议题是影片的主要冲突,那么劳伦斯基本上是失败了。

       冲突4:从影片最先的场景便清晰地展现出,劳伦斯无论身处何地都会格格不入。在英格兰这个“富裕的国家”,他显然是“不同”的 。一个身材修长、难以捉摸、有着梦一般眼睛的人,如同神话中的天使(穿上长袍就更完美了)降临在阿拉伯,试图征服这片人类从未驯服的土地。一次又一次,劳伦斯做出了“注定”没有人能做到的事:他活着穿过了酷热的奈普哈德沙漠,率领部队从路上抵达阿喀巴,向土耳其人发起进攻。当他的英国指挥官断然告诉他,这一策略不可能实现时,他回答说“是的,我知道这不可能,但我已经做到了”。(这一评论于史诗常见的内容相一致:“史诗的核心事迹由英雄完成,而这一事迹通常涉及军事上的征服。” )在影片的第二部分,中场休息后,劳伦斯的自我形象极度膨胀,他如同战神一般站在火车的车顶,甚至邀请他的部下和自己一起铤而走险。


       这里的不归点和冲突1、冲突3一样,都是劳伦斯被土耳其长官拷打。现实以最残酷的方式提醒他,他仍然是一个凡人,没有人能真正统治沙漠和其中的居民。他恳求解除他在阿拉伯的使命,但英军统帅却坚持认为他的价值重大,把他又派了回去。于是,他非但没有成为他所热爱的土地和人民的仁主,反而决定去尝试暴君的路线。在大马士革城外,他向土耳其士兵发起了血腥的进攻。(我们已经见识过,劳伦斯有嗜好流血的隐秘一面。在先前的影片中,当他被迫处死一个背信的阿拉伯人后,他为自己喜欢扣扳机感到忏悔和不安)。自己已经变成的那个人令他恐惧和困惑,而和平已经不能像战争一样给予他抚慰。他无力从中调解这件事只能提醒他,他不属于这里。他一无所有地回了家。一个并不把英国当作家园的英国人,一个并不真正被沙漠欢迎的“阿拉伯人”。又一个冲突,又一个悬而未决。

       我很早就发现,用我的动态结构体系分析这部影片,似乎不能得到任何正确的结果。把这一体系强加于这个故事就会把它搞得一团糟。的确,我建立的这些冲突似乎没有得到清晰而满意的解决。于是,我被迫改变我的假设。

       我开始审视电影的结尾,看看高潮场景是什么,什么故事元素被解决了,或者说,影片至少尝试解决什么?我发现那是一个争吵不休的场景,在这里劳伦斯不断试图劝说并集合阿拉伯各部族创立一个战后的泛阿拉伯联盟,但他不断失败。由于这一事件是影片的高潮,我冒险猜想这一冲突——劳伦斯追求给阿拉伯带来统一(作为我动态结构中冲突3的一个方面,它已经展现出来)——才是影片真正要讲述的东西。

       我回溯这部电影,并且相当确信,影片充斥着处理“阿拉伯统一”议题的场景,自始至终,这都是一个延续的主题。劳伦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大绊脚石是阿拉伯人本身。这就是说,文化特征阻挡了部落间的统一。这听起来很熟悉吧?这一读解开始感觉像霍华德—马布里式的影片分解了。那么,我们就用他们的方式试试,看看结果如何。



冲突:劳伦斯和阿拉伯统一

  如果你记得,霍华德和马布里把冲突定义为“某人非常渴望某种东西,并在获得它的过程中遭遇困难”。劳伦斯渴望阿拉伯统一,但实现它却难于登天。

       按照霍华德和马布里的动态,在阻止主人公达成目标中的一切都称为障碍。那么在劳伦斯的道路中,障碍就是“以各种方式威胁统一的阿拉伯文化态度”。

       最终,霍华德和马布里的三幕动态中,关键的时刻是顶点,“剧本中的高点或低点,先前的一切最终趋向这一事件”并在第二幕中归结于此(这或多或少和我的不归点相一致)。

我们来进行分解:

       第一幕“建置最主要的冲突”,劳伦斯渴望阿拉伯统一,在其中面临重重困难。

       第二幕“包含一系列障碍,总体而言可以归结为‘主人公能否为他或她自己挺身而出?’,一切归结于顶点,如此便创造了一个新的张力,‘下面会发生什么?’”当劳伦斯第一次尝试统一阿拉伯时,他面临着一个艰巨的任务——阿拉伯人并不把自己看作一个统一的民族。“阿拉伯人?那是什么部落?”奥达在影片的92分钟(43%)嘲笑劳伦斯。劳伦斯历尽艰辛联合了各部落,领导他们取得了阿喀巴大捷,然而在胜利接踵而至时,他却在159分钟(74%)到达了最低点。纵观影片的进程,劳伦斯距离目标越近,他对自己的能力的认识也越来越不切实际——他采取了一个极端不切实际的举动,进入土耳其人控制的戴拉城,遭到了逮捕和拷打。

       第三幕“从第二幕的顶点(以逆转和转折)直接导向最主要冲突的解决”。现在,一个幻灭而怨怒的劳伦斯向土耳其人发动了一场血腥的仇杀。他纠集了他能找到的最凶恶的阿拉伯人(都是些被悬赏通缉的杀人犯),(以冷酷的方式)取得了战场上的胜利。然而在战后的泛阿拉伯议会上,劳伦斯无力弥合部落间经年已久的分歧。最初的障碍不可逾越,劳伦斯的目标最终令他困惑。

       按照霍华德和马布里的方式,《阿拉伯的劳伦斯》也依然是部难分析的影片。这是由于,根据这一体系,提供故事的戏剧脊椎的议题——一个人和复杂而倔强的文化准则抗争,在片中至少是最不引人注目的。叙述上有太多其他的东西,太多有力的概念和场景。在观众看来,阿拉伯分裂的议题并不比一个转瞬即逝的麻烦更值得注意,尽管实际上它才是驱动,至少应当驱动故事的核心动力。事实上,当我拿着秒表第一次观看本片时,甚至根本没有作关于阿拉伯统一问题的笔记。是的,它很重要,可是——呵呵,《劳伦斯》中的很多最戏剧性的场景与这一议题毫无关系,让人很难相信这才是实际驱动故事的张力。但在叙述元素中,它是唯一在三幕中承担不归点和真正(而非无果而终)解决功能的。如果这一元素不是《劳伦斯》的主要冲突,那么影片就根本没有。

       显而易见,对一个关于统一的故事而言,《劳伦斯》并未很好地统一。在一个结构良好的故事里,每个场景都以某种方式专注于核心冲突。从亚里士多德的行动统一那里,我们就能倾听到这种聚焦。因此,《劳伦斯》真的不是结构良好的(哇!我这么说了吗?)。实际上,这部影片在152至166分钟(放映时间的70-76%)相当沉闷。放任在与影片要点无关的场景里总是要付出代价的,而这代价就是观众的注意力。在那个世界里,如果不清楚应该聚焦于何处,任凭再眼花缭乱也无法让观看者维持入迷的状态,这样的影片最终会变得冗长乏味。的确,影片在临近结尾时重拾冲突,但那令人疲倦的十五分钟却很难熬。


       好吧,霍华德和马布里就到此为止。也许其他的专家更好些?拉约什·埃格里又会怎么说呢?

       埃格里把冲突定义为四种,只有两种在写作戏剧时有作用:稳步升级的冲突,它能在高潮时建立爆发点;以及“预兆的 ”冲突,通过它,人物之间张力或由于对过往事件的知晓而形成的张力,将会在故事迈向高潮时瓜熟蒂落。《劳伦斯》中的冲突——劳伦斯和阿拉伯分裂似乎属于稳步升级的那一种。但是,就算我们知道它,会有所帮助吗?

       我们来看看,把这一情景分成幕(或者按照埃格里的方式,把它们叫做“步骤”)会不会有益处......

       埃格里的三步骤:

       1.危机存在于主人公的生活中,并且越来越强。危机:阿拉伯的分裂

       2.高潮,当一切到达尽头,两股力量狭路相逢,你死我活。由于无法将各部落维系在一起,劳伦斯试图凭借一己之力达成统一,却由于这一努力遭到强奸。宏观地来看,这一事件勉强称得上一个高潮,这是由于,各部落的分崩离析很难被看作“狭路相逢、你死我活”,更不要说,强奸这一事件无论如何是发生在劳伦斯和土耳其人间的冲突中的。

       3.结局,由于冲突的获胜,胜利者产生,前提得以证明。尽管劳伦斯倾尽全力,但泛阿拉伯议会却无法统一阿拉伯各部落。“胜利者”是阿拉伯的分裂......究竟什么样的前提得以证明了呢?阿拉伯人是顽固的?敌手间的联合是不可能的?(如果是这样的话,这种不可能是对所有人而言,还是仅仅对劳伦斯而言呢?)

       三种剧本结构体系都不能有效地解决《劳伦斯》的结构分析。我们可以把这部影片无止境地分析下去,光是罗伯特·麦基就提供了很多潜在的判断方式,我都不知从何处开始。显然,无论你用什么尺度去衡量,《阿拉伯的劳伦斯》都不是一部典型的影片。故事里散落着冲突,但它们基本上都是偶然的。但这部影片的确存在,或者说,它似乎只是为如下这个令人发狂而难以捉摸的问题提供了一个框架:这个人是谁?影片甚至没有回答它,只是一次又一次地提问。也许,这就是五十年来,人们一次又一次观看这部影片的原因。也许,他们希望这一次,沙丘会改变形状,奥秘会最终揭晓。

习题


尽管在银幕上,《阿拉伯的劳伦斯》里有着充足的对立面,但作为一部主题多义的电影,它是被多变的、难以固定的冲突驱动的。举出两部由含混或间接定义的主题驱动的影片。这些影片的中心冲突是什么,三幕如何将这些冲突带到不归点上,如何解决它们,如果真的解决了的话(如果这些影片有三幕的话)?
    影片1、2
    幕的数量:
    中心冲突:
    冲突定义:
    不归点:
    解决:


本文来源:《剧本结构设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