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自美人和泪去,河山终古是天涯:苏曼殊多情缱绻的《本事诗》

 湘客rewha32srr 2017-02-11
人在灯火阑珊处

        苏曼殊(1884--1918),原名戬,字子谷,小名三郎,更名玄瑛,号曼殊,另号燕子山僧、南国行人等。广东珠海市沥溪村人,文学家,能诗文,善绘画,通梵文。

        曼殊曾入日本横滨大学预科、振武学校学习。光绪二十八年(1902),在日本东京加入留日学生组织的革命团体青年会。次年加入拒俄义勇队。同年归国,任教于苏州吴中公学。

        1903年,苏曼殊在广东惠州削发为僧,法名博经,旋至上海,结交革命志士,在《民国日报》上撰写小品。

光绪三十年,南游暹罗、锡兰,学习梵文。

        1906年夏,至芜湖皖江中学、安徽公学执教,与旧友陈独秀相遇。是年东渡日本,省亲未遇。归国后,仍执教于芜湖,并与教育家邓绳侯相识,结下笔墨之谊。

        1907年,曼殊在日本与友人组织亚洲和亲会,公开提出“反抗帝国主义”的主旨。同年和鲁迅等人筹办文学杂志《新生》,未成。

        宣统元年(1909),再度南游,任教于爪哇中华学堂。辛亥革命后归国,参加上海《太平洋报》工作。1913年,发表《反袁宣言》,历数袁世凯窃国的罪恶。

        1918年5月2日,苏曼殊在上海病逝,年仅35岁。

        契阔死生君莫问,行云流水一孤僧。曼殊可谓另类中人:作为对社会改良充满希望的热血青年,他时而激昂:西裝革履,慷慨陈词,为革命而振臂高呼。时而颓唐:身披僧衣,逃身禅坛,在青灯黃卷中寻找精神的安慰。人生苦短。正是:人间花草太匆匆,春未残时花已空。

身似西风凋碧树

        多情自古空余恨,好梦由来最易醒。

        苏曼殊的身世是不幸的。父亲苏杰生是广东茶商,有一妻三妾。曼殊的生母并非苏杰生的合法妻妾,而是一个名叫若子的日本女子。所以,苏曼殊是一个混血儿和私生子。在封建观念严重、华夷之别严格的当时,这种“不光彩”的出身,令他备受歧视。曼殊一出世,母子二人便被赶出了苏家,母亲只好带他回到了外祖父家。到了三、四岁的时候,由于苏家生女多而生男少,才被领回广东珠海老家。从此,母子分离,终生不复一见。

        短短35年的红尘孤旅,苏曼殊浪迹天涯,四处漂泊,靠教书、稿费、友人资助,乃至化缘、典当来维持生活。若落叶之飘零,蝉之凄婉。

        令人惊奇的是,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苏曼殊却通晓中文、日文、英文、梵文等多种文字。曾翻译莎士比亚、拜伦、雪莱、雨果的作品,以及梵文典等经卷,其中《拜伦诗选》的翻译堪称一绝。他又将李白、杜甫、李贺的诗介绍到国外,还用英语写成《潮音自序》。并且创作恋情小说6部,其中自传体小说《断鸿零雁记》风靡一时。又擅画工诗。其七言情诗,更是幽艳入骨,文采风流。

众里怜他千百度

        不为别离已肠断,泪痕也满旧衫青。从他在世到今天,人们从未忘记他。

        章太炎先生称之为“亘古未见的稀世之才。”

        他的朋友陈独秀知人论世,叹息道:“曼殊眼见自己向往的民国政局如此污浊,又未找到其他出路,厌世之念顿起,以求速死……在许多朋友中间,像曼殊这样清白的人,真是不可多得了。”

        心有戚戚的郁达夫也曾说过:“苏曼殊的名字,在中国的文学史上,早已是不朽的了……他的译诗,比他自作的诗好,他的诗比他的画好,他的画比他的小说好,而他的浪漫气质,由这一种浪漫气质而来的行动风度,比他的一切都要好。”

伤心人别有怀抱

        在近代中国的历史上,苏曼殊是不朽的人物。他用短短三十五年的生命,传奇演绎了近代中国的政治、宗教、文化变迁的深层底蕴和斑斓色彩。小说家、诗人、画家、翻译家、和尚、革命志士……在他身上不可思议地交融在一起,并在每一个方面都达到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度,许多不可调和的东西奇迹般的被苏曼殊一个人的心灵承载出来——产生了独具风采的美学价值。

        相寻梦里路,飞雨落花中。时光荏苒,蓦然回首,似见故人来……

为情所困,为爱痴狂,如之奈何?苏曼殊,以生命浇灌出中国近现代文坛的一朵奇葩。轻轻打开他的《本事诗十首》,一代诗僧俊秀浪漫的形象定格在那样的旧时光里,千回百转,生动流连……

“本事”即生平经历,人物心声

        1908年,患病的苏曼殊到日本去探望养母,同时也去东京养病。某日,在一小型音乐会上,被哀怨凄婉的筝曲触动,与弹筝女百助枫子一见如故,相见恨晚,以诗相赠,爱恨绵绵。《本事诗》十章及调筝人各首,据已证明为百助眉史而作。

其一

无量春愁无量恨,一时都向指间鸣。

我亦艰难多病日,哪堪重听八云筝。

岁月回声

        “八云筝”,周作人解释说:“日本有二弦琴,名八云筝。”首联一语道出操筝人的传神演奏:无限悲凉,万般感慨,全在她纤细灵巧的指间流淌。

        观悲剧而泪眼婆娑,闻哀乐而泪湿袈裟,思故人而泪如雨下。知音相遇,触动心弦,年轻的诗人已泪湿袈裟。

其二

丈室番茶手自煎,语深香冷涕潸然。

生身阿母无情甚,为向摩耶问夙缘。

岁月回声

        “丈室”犹斗室。言房间狭小。“番茶”用的是茶芽以下,叶子较大的部分,是日本的一种绿茶。

        曼殊自幼与生母分离,养母和合仙回广东不久,也为苏家所迫,回到日本。不久父亲亡故,曼殊亦大病一场,奄奄一息,被家人扔在柴房里,无人过问。因之,小小年纪便看破红尘,到广州长寿寺剃度出家。从此,开始了风雨飘零的一生。

        迷离的身世,使苏曼殊的精神世界受到了极大的煎熬,成为心中的块垒和难言之痛。此刻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其三

丹顿裴伦是我师,才如江海命如丝。

朱弦休为佳人绝,孤愤酸情欲语谁?

岁月回声

        丹顿今译但丁,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诗人。裴伦今译拜伦,十九世纪英雄浪漫主义诗人。曼殊对百助诉说对这两位外国诗人的热爱和崇拜,叹惜自己的才华像长江、大海一样深广,命运却微薄得像细丝。那泠泠的琴弦突然断裂,又岂止为佳人断肠?

其四

慵妆高阁鸣筝坐,羞为他人工笑颦。

镇日欢场忙不了,万家歌舞一闲身。

岁月回声

        在镇日歌舞的欢场中,百助却慵妆高阁,等闲而坐。“羞为他人工笑颦”。曼殊笔下,能歌善舞的百助清冷孤傲,与众不同。

其五

桃腮檀口坐吹笙,春水难量旧恨盈。

华严瀑布高千尺,未及卿卿爱我情。

岁月回声

        苏曼殊是位诗僧,更是位罕世情僧。他的诗多情而浪漫,温馨了让格律弄得死去活来的近体诗。由于自己的身世特殊,又投身佛门,自知生死无常,不能给百助以家庭的安顿和幸福的保障,故而始终未能与百助结婚。他的爱纯真热烈,却始终又是柏拉图式的,凝聚成柔美多情的诗行。

其六

乌舍凌波肌似雪,亲持红叶索题诗。

还卿一钵无情泪,恨不相逢未剃时。

岁月回声

        “乌舍凌波肌似雪”是以印度传说中的神女乌舍来比喻百助,说她步履轻盈如凌波仙子,其肌肤又如雪似玉。“亲持红叶索题诗”是指百助对他诗才的爱戴和一片深情。可是,身为僧人,又怎能接受少女的一片深情呢?这无限的无奈与哀婉,亦倾情,亦薄情……

其七

相怜病骨轻于蝶,梦入罗浮万里云。

赠尔多情书一卷,他年重检石榴裙。

岁月回声

        作为一个情僧,苏曼殊的心灵饱受煎熬,痛苦而矛盾。然而,蚌痛成珠之间,亦酿造出艺术的琼浆玉露。有情人不能成眷属,人成各,今非昨。“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经年以后,这一袭石榴裙上不知积下了多少累世的泪痕?

其八

碧玉莫愁身世贱,同乡仙子独销魂。

袈裟点点疑樱瓣,半是脂痕半泪痕。

岁月回声

        曼殊出家不犯色戒,但又与百助相知,他的情诗风华摇梦、柔情似水……所谓:“其哀在心,其艳在骨”(高旭语);“却扇一顾,倾城无色”(柳亚子引语),“嚼蕊吹香,幽艳独绝”(周瘦鹃语),痴情无情,谁人解得?

其九

春雨楼头尺八箫,何时归看浙江潮。

芒鞋破钵无人识,踏过樱花第几桥?

岁月回声

        这首诗寄寓了诗人的凄凉身世以及对前程充满彷徨迷惘的孤独感。“春雨”既指现实中的春景又指箫声所吹曲名,一语双关。春雨迷蒙,诗人倚靠在日本民居的小楼上,正听着百助用尺八箫吹奏着《春雨》曲,引起了无尽的乡思。“芒鞋破钵无人识”既点出了自身的僧家身份,又暗含对凄楚身世的悲吟。日本的樱花绚丽而短暂,在漫天的樱花飘洒中孤独前行,何处是归途?在梦幻般的诗境中,那位集浪漫与忧郁于一身的青年俊秀,定格,又淡去……

其十

九年面壁成空相,持锡归来悔晤卿。

我本负人今已矣,任他人作乐中筝。

岁月回声

        真空之体相,名为空相。“乐中筝”即百助的古筝。春雨楼头,尺八声中,樱花梦醒,满纸幽恨。曼殊自愧负心已多,挥剑断情。

望尽天涯路

        斯人何处?望尽天涯路。

        苏曼殊一生遭逢时代的混浊,身世的悲凉,并失去了父母之爱,尤为珍惜温存、细腻、体贴的真情。为我们留下美丽篇章的诗人,在人间只度过了三十五个春秋,便在贫病之中永远地离开了。他用诗篇来抒写生命,亦用生命来诠释诗篇。是诗人中的诗人。他像一颗耀眼的流星,瞬间划过天空,那道凄美的光晕也转瞬间消失,熄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