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种治疗鼓膜穿孔的缓释药膜的制作方法

 走南闯北is3d01 2017-02-11
专利名称一种治疗鼓膜穿孔的缓释药膜的制作方法
一、所属领域本发明属于医药类,涉及一种药膜,特别涉及一种治疗鼓膜穿孔的缓释药膜。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近年来,申请人通过肉眼、光镜和电镜观察发现,沙棘油能促进鼓膜穿孔良性愈合,使鼓膜的结构和功能恢复接近正常。其作用优于国外学者推崇的透明质酸,和国内使用的尿素液,且中耳局部使用沙棘油对内耳无耳毒性作用。
由于沙棘油不易携带,沙棘油棉片需定期更换(每周换药1次),反复更换棉片易损伤新生鼓膜。因而申请人研制开发了鼓膜康复缓释药膜。当药膜贴敷于鼓膜表面,药膜定量、持续释放药物促进穿孔愈合,同时药膜还具有“支架”作用,利于鼓膜穿孔外上皮细胞移行,封闭穿孔,使穿孔愈合加速,由于药膜可被吸收,避免了反复钳取棉球时对鼓膜造成的损伤。缓释药膜治疗耳科疾病国内外尚未见报道。
本发明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治疗鼓膜穿孔的缓释药膜,采用以下步骤制备1)白芨粉25g加入蒸溜水300ml,24h后加热、静置、过滤,取上层淡棕色液备用;2)甲壳胺4g,溶于2%醋酸溶液100ml中,静置、过滤后得淡黄色透明粘稠液备用;3)取备用4%甲壳胺60ml与5%的白芨胶20ml混匀后,加入沙棘油15ml和甘油5ml,85℃水浴加热20min,充分搅拌,排除气泡,冷却放置至气泡全部消失,将混合液倒入预先涂有石蜡的玻璃平板上,铺成均匀薄层膜;4)室温下自然干燥24h-48h后,分割成直径0.5cm-0.8cm的圆形药膜,放入小塑料袋中,紫外线照射30min后即得。
缓释药膜是目前最推崇的一种新型制剂,具有释放药物缓慢,局部药物浓度高,作用时间长,药物制剂稳定,使用方便等优点。而手术治疗鼓膜穿孔,医疗费用高,且难以达到鼓膜良性愈合。药膜治疗鼓膜穿孔费用约为手术费用1/10,并可促进鼓膜穿孔良性愈合,采用本发明基本可取代手术治疗。申请人在动物研究的基础上开设了鼓膜穿孔专科门诊,共治疗各种鼓膜穿孔二千多例,疗效满意。该项研究获1999年度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并被国家科技部选为“九五社会发展重大成果”。我国西部地区沙棘资源丰富,沙棘可保持水土,绿化环境,维持生态平衡,符合国家给西部黄土高原地区的“退耕还林”政策。因而开发利用沙棘资源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意义。该药膜的研制与开发,有着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其推广、应用前景可观。开辟了符合我国国情的治疗鼓膜穿孔的药膜。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为了更清楚的理解本发明,以下通过发明人给出的具体实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4.1药膜成份沙棘性味酸、涩、温,常用于止咳祛痰,消食化滞,活血化瘀。分析其成分发现它富含多种维生素,氨基酸,黄酮类化合物以及微量元素。β-胡萝卜素为维生素A的前身,可促进上皮组织生长,维护上皮组织机能,参与组织间质粘多糖合成。沙棘油中β-胡萝卜素含量比红萝卜高出3倍。维生素C可促进伤口的愈合,参与胶原蛋白合成,沙棘中维生素C含量比柑桔高35倍。锌可促进伤口愈合,人体血液中锌含量0.8~1.2ppm,而沙棘油中锌为2.11ppm。黄酮类可促进血管扩张,增加血流量,沙棘中黄酮类含量很高,为688mg/100g。沙棘油有很强的穿透性,有收敛、抗炎作用。上述成份共同作用于鼓膜,促进穿孔迅速愈合。
甲壳胺(壳聚糖)有良好的生物柔和性和成膜性,能使创面新生的纤维肉芽细胞正常生长,促进表面组织的形成,治愈后的创面光洁完好。它还能被广泛存在于生物组织中的溶菌酶降脂,生成的天然代谢物无毒,且能被生物体完全吸收。
白芨,性微寒,收敛止血,消肿生肌。能刺激肉芽组织增生,对葡萄球菌及链球菌有抑制作用,易在表面形成保护膜,抑制及防止感染。
甲壳胺及白芨均为良好的高分子材料,对人体无毒,安全,生物相容性好,可被人体吸收。它们作为药物载体,使药物作用时间延长,疗效提高。4.2药膜制备白芨粉25g加入蒸溜水300ml,24h后加热、静置、过滤,取上层淡棕色液备用。甲壳胺4g,溶于2%醋酸溶液100ml中,静置、过滤后得淡黄色透明粘稠液备用。取备用4%甲壳胺60ml与5%的白芨胶20ml混匀后,加入沙棘油15ml和甘油5ml,85℃水浴加热20min,充分搅拌,排除气泡,冷却放置至气泡全部消失,将混合液倒入预先涂有石蜡的玻璃平板上,铺成均匀薄层膜。室温下自然干燥24h-48h后,分割成直径0.5cm-0.8cm的圆形药膜,放入小塑料袋中,紫外线照射30min后即得。
缓释药膜是目前国际上最流行的一种剂型,具有缓慢释放药物,使局部药物浓度高,作用时间长,药物性质稳定,使用方便等优点。4.3具体操作方法75%酒精消毒患耳的耳廓及外耳道,使用额镜将光线照到鼓膜上,明视下,使用枪状镊子把药膜放置于鼓膜上,使药膜覆盖鼓膜穿孔。3-4周药膜吸收后,再同上法将药膜放于鼓膜上,直至鼓膜穿孔愈合。4.4具体实例目前鼓膜康复缓释药膜治疗鼓膜穿孔35例,疗效显著。其外伤性鼓膜穿孔25例,大穿孔愈合率90%;中小穿孔愈合98%;平均上药2~6次。中耳炎性穿孔10例,穿孔愈合率85%;平均上药12~24次。可基本替代鼓膜修补术,详见提供的其他证明文件4份(西安交通大学第二医院纤维鼻咽喉镜检查报告)。本发明的治疗鼓膜穿孔的缓释药膜,使患者免于手术之苦,降低了医疗费用,为国家节省了医疗开支。可在各级医院推广使用。
权利要求
1.一种治疗鼓膜穿孔的缓释药膜,由沙棘油、甲壳胺及白芨制成,其特征在于,采用以下步骤制备1)白芨粉25g加入蒸溜水300ml,24h后加热、静置、过滤,取上层淡棕色液备用;2)甲壳胺4g,溶于2%醋酸溶液100ml中,静置、过滤后得淡黄色透明粘稠液备用;3)取备用4%甲壳胺60ml与5%的白芨胶20ml混匀后,加入沙棘油15ml和甘油5ml,85℃水浴加热20min,充分搅拌,排除气泡,冷却放置至气泡全部消失,将混合液倒入预先涂有石蜡的玻璃平板上,铺成均匀薄层膜;4)室温下自然干燥24h-48h后,分割成直径0.5cm-0.8cm的圆形药膜,放入小塑料袋中,紫外线照射30min后即得。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治疗鼓膜穿孔的缓释药膜,由沙棘油、甲壳胺及白芨等制成的鼓膜康复缓释药膜,用于治疗各种鼓膜穿孔,使患者免于手术之苦,降低了医疗费用,为国家节省了医疗开支。可在各级医院推广使用。药膜治疗鼓膜穿孔费用约为手术费用1/10,并可促进鼓膜穿孔良性愈合,基本可取代手术治疗。而手术治疗鼓膜穿孔,医疗费用高,且难以达到鼓膜良性愈合。我国西部地区沙棘资源丰富,沙棘可保持水土,绿化环境,维持生态平衡,符合国家给西部黄土高原地区的“退耕还林”政策。因而开发利用沙棘资源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意义。该药膜的研制与开发,有着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其推广、应用前景可观。开辟了符合我国国情的治疗鼓膜穿孔的药膜。
文档编号A61P27/00GK1400009SQ0213939
公开日2003年3月5日 申请日期2002年8月29日 优先权日2002年8月29日
发明者张晓彤, 王锦秋, 樊玉林 申请人:西安交通大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