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Young Bird Plan 8座可持续的城市装置/小品

 rong_nirvana 2017-02-11

Young Bird Plan 2014 深圳蛇口太子湾Kiosk设计竞赛刚刚收官,同学们的作品即将进入激动人心的评选环节。等待结果的过程总是漫长而令人焦虑,小伙伴们不如先放松放松,来一起欣赏世界其他地方的艺术家和建筑师所做的城市装置/小品,这些作品巧妙地运用了回收材料、再生材料或是简单的构造方式,却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No.1 充气泡泡

轻型结构耗材少,对场地破坏较小,对于临时性的城市装置/小品来说,是一种可持续的结构选择。除了常见的张拉膜结构系统,充气结构也常常被运用于城市装置/小品的设计。充气泡泡是设计师团队NUMEN为横滨市所设计的一座十分有趣的充气小品。该小品形似充气气球,小品外表皮使用了白色的薄膜,内部则是与表皮相联系的复杂网状结构。到了夜间,当内部的灯光透出,内部人们的活动就会如同皮影戏一样被投射在构筑物的表皮上,产生戏剧性的效果,吸引市民与之互动。


No.2 Pure Tension 太阳能充电亭

在城市装置/小品的设计时,建筑师需要根据具体使用功能的需求,灵活选择恰当的形式、材料和构造策略,这座折叠便携的Volvo太阳能充电亭便是很好的例子。该凉亭的基本三维结构由轻型的碳纤维骨架和可回收高密度的HDPE网眼织物构成。特殊的连接节点设计和材料选择,使得该凉亭可以在不需使用时完全折叠收纳入汽车后备箱中,满足使用者的便携式需求。凉亭的表皮上设置有太阳能光电板,以双曲面的形式组织这些太阳能电池,不仅让人眼前一亮,而且能够在节约凉亭占地面积的同时为太阳能光电板争取尽可能多的受光面积,使得这样的一座小巧凉亭能够完全满足沃尔沃V60混合动力车的充电需求。


No.3 回收货架凉亭

这是一座完全由回收货架搭建而成的小品。它由德国著名建筑师Matthias Loebermann为2005年德国Oberstdorf举办的北欧高山滑雪锦标赛所设计。建筑高6米,长18米,宽8米,被用作滑雪锦标赛的会议及媒体用房。建筑师回收利用了1300个旧船运货架,依靠20根金属连杆和100条6m长的吊带,根据复杂的几何原理搭建,凉亭结构稳定,造型独特。在锦标赛结束后,所有的建筑构件还都可以被拆除、循环用作下一次的搭建。


No.4 10000根竹子

在搭建临时性的城市装置/小品时,坚固、灵活又环保的竹子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艺术家Mike和Doug Starn运用了10000跟竹竿和80000米登山绳,在七周的时间里搭建了这座高达17m的装置。有趣的是,装置的搭建过程没有绘制一张建筑设计图纸,完全由25名专业攀岩运动员徒手完成。Starn兄弟的装置试图探索秩序与混乱之间的微妙平衡。该装置同时展现出了竹子在结构上的超凡潜力和运用于建造时的灵活性。


No.5 织机双曲面

棉纱绳和竹子不仅是可持续的再生材料,而且如果在城市装置/小品中巧妙地搭配使用,还能够迸发出惊人的形式魅力。2012年马拉喀什双年展上,Barkow Leibinger Architects被委托设计了一座城市装置,它的名字正如同它令人难忘的形式—“织机双曲面”。尽管设计师均来自于国外,但却受到了当地传统织机制造工艺的启发。构筑物通过刚性材料和柔性材料的巧妙配搭,用简单的线性物质模拟出了织机中复杂的双曲面三维几何。在材料选择上,建筑师全部选用了产自本地的天然可再生材料,例如作为结构框架的手工去皮的松木树干,棉纱线,以及用作固定基础的本地石块等。


No.6 Sequence

说到运用材料的大师,就不得不提到极简主义雕塑家兼运用钢材的代表人物理查德·塞拉。艺术家运用钢材的方式会对我们设计可持续城市装置/小品有怎样的启示?塞拉选择了造船工业中锈蚀的整片钢板,仅仅通过材料自身的点、线、面形式,尺度,重量和质感,去重新构建城市中的空间体验。塞拉对材料的极简运用,反而使得钢材重获它最原始的表现力,寥寥几片锈蚀钢板,便能够激发出行走其中的人们的强烈感官体验:或压抑,或庄严、或神秘、或畅快,或被保护,或被威胁。塞拉的作品是开放性的,人们可以运用直觉、心理和情绪去理解塞拉的抽象的作品,而作品内涵的本身即是当观众走在作品中的时候所产生的体会。


No.7 Radix/共同立场

建筑师们是如何在城市装置/小品中运用钢材的呢?在建筑中,钢材既意味着一种“轻”的高强度结构,但又在视觉上具有“重”的效果,它既有光滑的表面,又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呈现出锈蚀的肌理。马特乌斯兄弟巧妙地抓住了这些看似矛盾的属性,为2012年威尼斯建筑与艺术双年展献上了这座高4米,占地8X8米的金属装置“Radix/共同立场”。Radix位于老军火库一侧,贴近运河而设。该装置全面调动了材料、空间、形式、气味、质感的潜力,将回应现代的简洁正方体量与呼应历史的拱券形式、粗糙锈蚀暗淡的表皮和光滑崭新明亮的内饰、金属体量的沉重感和三足悬挑的轻盈感、钢材锈蚀的刺激味道和运河海水的柔和气味等一系列看似矛盾对立的存在,通过一种感性的方式连续并重叠起来,象征着人类文化的继承和重组过程中的批判性、选择性。


No.8 “小材大用”的仿生穹顶

不要小看了只有6.5mm厚的木制胶合板,只要选择对了合适的构造和形式,小材料也能构筑出惊人的跨度。这是斯图加特大学建筑结构和结构设计学院和生物研究学院所联合设计、搭建的一座仿生建筑小品。作品中牢固且跨度巨大的穹顶完全由厚度仅仅6.5mm的胶合木板构成,质量十分轻盈。穹顶主体通过特殊的节点与质量较重的混凝土底盘相连,以防止被风吹走。该作品所使用的胶合板都是预制且高度模数化的,板材边缘的凹凸的齿纹使得板材之间可以通过咬合来紧密连接,而不需要使用额外的钉子或粘合剂。巧妙的连接方式和生物模拟所得到的特殊几何形式,让该作品在极薄的材料条件下仍然可以获得极高的结构强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