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开启你的多重身份—《好书推荐》

 热点板块 2017-02-11

世界是多元的,所以你可以有一元的人生,也可以有二元的人生,甚至可以有五元的人生。关键在于,我们只能活一生,所以我们有资格要求活出属于自己的一生,唯如此,才是对自己真正的负责。

人这一辈子,最可怕的不是死亡,而是当死亡来临时,你突然发现自己从未用自己想要的方式活过。

别人要怎么样生活是他们的选择,而我这辈子要如何生活是我的决定,它无须符合什么标准,也不需要得到他人的认可。对我来说,唯一要做的就是想清楚自己到底要什么,然后全心全意,用自己想要的方式,过属于自己的生活,不论这种生活是不是大众眼中所谓的“成功”。

“有钱”和“自由”并非不可兼得,关键在于能力,正如这句话所言:“一个人的收入不是和他的劳动时间成正比,而是和他的劳动的不可替代性成正比。”

财务自由最终的目标是为了心灵的自由--过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不再为金钱工作,也不再为欲望所累,这才是财务自由的意义所在。

只有经常懂得自省的人,才能最终摆脱对外在的依赖,并从外界的条条框框中挣脱出来,不再成为别人的期待,也不再为别人而活。

“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并以此为生”才是最值得追求的人生。

也许对某些人来说,成功意味着名与利,钱赚得越多,名气越大,就越成功。但在我眼里,这个世界上只有一种成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过一辈子。

我不需期待别人给我想要的生活,我想要什么样的生活,我就会主动去创造。

理性意味着设定合理目标,基于目标和信念采取恰当行动,并坚持合理证据支撑的信念。

一旦开始行动,我们就会发现,事情并没有想象得那么难,只要突破了第一步,那么接下来面临的阻力就会小很多。

这个世界上只有一种东西能带来安全感,那就是我们自身的品质,例如知识、才华、智慧、毅力等,因为这些品质独立于外在环境,一旦拥有了,它们便不会消失,别人也无法拿走。

活着就必须精彩,而精彩就意味着能时刻体验新鲜与刺激,物欲得到足够的满足,拥有成就并被他人认可。

如何开启你的多重身份—《好书推荐》

1、新时代,新机会

离职,全新的开始

生命的意义由自己

是谁夺走了工作的乐趣

现代企业还能生存多久

纽约刮来的“斜杠青年”风

谁说钱与快乐不可兼得

告别打工者思维

合法挣钱,是最有尊严的活法

财务自由并没有想象中遥远

我为什么不选择融资

2、开启你的无边界人生

自卑心理的“罪魁祸首”

总觉得自己不够好,该怎么办

全面发展就是全面平庸

千万别被坚持“绑架”了

“利己”同样是美德

走出“成功学“的误区

生活一定要留白

内圣外王的哲学

3、折腾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天赋的启示

现在投资自己还来得及

惰性的根源与解药

进步的关键——可以联系

读书,该怎么读

通才的自我修炼

让理性之灯,照亮前行之路

一千个铁杆粉丝理论:我的自媒体心经

从0到1

4、此刻就要幸福

人生启示就图个内外一致

学会享受平凡

没有坏的,就是好的

极简主义的逻辑

冥想,自我觉察的开始

如何开启你的多重身份—《好书推荐》

如果你:

不喜欢朝九晚五

不满意现在的专业

不想要一眼望尽的人生

不满足但一职业和身份的束缚

共享经济时代,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再满足于单一职业和身份的束缚,开始选择一种能够拥有多重职业、身份的多元生活。自由职业者、兼职者,或是利用业余才艺优势做喜欢的事情的人,他们都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Slash/斜杠青年。

Slash不是简单的身兼数职,而是主业之外拓展多元化的专长,充分挖掘你的职场潜能。现在的业余爱好,未来可能就是你谋生的手段。

作者简介

Susan Kuang,留美MBA,第2身份创始人,Linkedin专栏作者,自媒体人。

代表作《“多重职业”成为全球新趋势》曾被近千家媒体转载,是将“斜杠青年”概念引入国内的第一人。

关于多重身份的探索,Susan Kuang有着丰富的经验。从研究生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起,她便一直利用工作之余进行不同的尝试。6年来,Susan先后创办了The Thinker Group和兰溪沙龙,举办过两次个人画展,独立运营个人自媒体,写过上百篇文章和四本个人杂志,坚持学习舞蹈,还拿到CrossFit一级教练证。2015年,Susan正式结束职场生涯,成为一名独立创业者,实现了生活与工作的完美结合。作为第2身份的创始人,Susan希望通过打造一个专业的自我发展空间,帮助都市年轻人在丰富业余生活的同时,开启属于自己的多重身份。

1月出版,各大书店和网站均已上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