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诗创造手法鉴赏 《渔洋十二法》(中)

 爱雅阁 2017-02-11
古诗创造手法鉴赏 《渔洋十二法》(中)
 

 

【鱼洋绝法五】:以前二句说往事,第三句则用而今、此日等词点明今事,以见今昔之感。

 

《灞桥柳》

【清】王士祯

 

灞桥杨柳碧毵毵,曾送征人去汉南。

今日攀条憔悴绝,树犹如此我何堪。

 

【注释】:

 

题释:王士祯此诗化用了《世说新语》恒温北征典故:

 

恒温(公元312年—公元373年),字符子,东晋大将,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人。曾三次率兵北伐。 太和四年(369年),桓温为了树立更高的威望,率步骑5万北伐前燕,一路势如破竹。途经金城,见前为琅琊使时所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条执枝,泫然流泪。

 

王士祯则转意为:春秋两季柳树的兴衰,让人益发离愁。

 

毵毵(sānsān):形容毛发、枝条细长披垂:华发毵毵|杨柳毵毵。

 

汉南:今武汉市汉南区。

 

攀条:攀,原意为动词,攀延(攀附他物延伸)。此处化用为形容词,意为攀沿而上(实际是指垂下)的枝条。

 

憔悴:枯萎;凋零。

 

绝:尽。

 

犹:尚且。

 

如此:这样。

 

何堪:怎么能够忍受。此处为又能怎样之意。

 

 

【译文】:

 

春天灞桥柳枝婆娑正毵毵,

曾经送别友人去出征汉南。

今日柳枝已尽是凋零枯萎,

柳树都这样了我又能怎样?

 

 

【手法】:

 

一、全诗脉络:

 

图片

 

看绿箭头:

 

前二句说往事:“曾”是综述前两句的。回忆起当年春天送友人出征时,灞桥上的柳枝正是婆娑轻垂,就好像妙龄少女的长发披肩,勃勃生气,楚楚动人。

 

后二句用“今日”引出当前:已是寒秋,毵毵如发的柳枝已经枯萎凋零,想必出征的友人或杳无音信,或是战事不佳,唯有对柳长叹,天意如此,我又有何奈何?

 

此诗化用的恒温之典,其意境与恒温的意境相仿。

 

恒温的诗是这样写的:木犹如此,人何以堪?
王士祯是这样写的:树犹如此我何堪。

 

恒温原句意思是: 树都这样(长这么大了),人就更不用说了。意思是感叹岁月无情,催人衰老,自然规律让人无奈、感伤。一旧一新的对比,表达出的落差之大;

 

而王士祯借春秋柳之荣衰倾诉离愁。二者同样兴起的是无可奈何的感叹。

 

渔洋法五与法四是相反的手法。此两法用来表达时间对事物变迁所起的作用,以及怀旧之情,有独到之处。

 

大家还记得渔洋绝法四吧?

前二句说今事,第三句追忆畴昔,多用年来、忆、记等词。

 

而法五则是: 以前二句说往事,第三句则用而今、此日等词点明今事,以见今昔之感。

 

 

二、物象选择:

 

全诗只选择了一个物象:灞桥柳。并以柳为主线,贯穿于每一句。


看红箭头:


图片
 

题目的灞桥柳,在第一句就看到了。

第二句没有直接写柳,但却用送人来反映出柳。折柳相送.

 

第三句攀条,又是柳,。

 

第四句树就是柳树。

 

灞桥是送别之地,柳是赠别之物。灞桥边的柳枝,是中国文人寄托离愁的最佳物象。一物足矣。若再加入其它物象,反而画蛇添足了。

 

三、修辞手法:

 

此诗采用“对比”的修辞手法,以今昔灞桥柳的凋萎与繁茂作对比,以景寓情,情兴于景,既表达出离别时间之久,又让读者从对比中感受到作者对离人的思念之深。这就说明,选好了最佳物象,还要有好的修辞手法和精准的文字组织。

 

【对比】:文学常用修辞手法之一。

 

对比是把两个相反、相对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用比较的方法加以描述或说明,这种修辞手法叫对比,也叫对照。在文学理论上,对比是抒情话语的基本组合方式之一。

 

对比手法把在感觉特征或寓意上相反的词句组合在一起,形成对照,强化抒情话语的表现力。运用对比,能把好同坏,善同恶,美同丑这样的对立揭示出来,给人们以深刻的印象和启示。

 

常用的对比方法:

 

1、同一人物或事物在不同时间的对比:

 

是以同一人物或事物在两个不同时间点的状况作对比,以说明不同时间点的状况变化。

 

这两个用以对比的时间点,可以是现在与过去的某一个时间点,如此诗的“今”、“昔”;也可以是过去的两个时间点,如前述渔洋绝法三所举的《裂帛湖杂诗六首其四》,是用明朝与汉朝作对比。

 

时间对比一般不适合选择将来为对比时间点。因为将来的状况是不确定的状况,不具备分辨变化的程度。

 

王士祯此诗,就是用灞桥柳这一个事物的春秋形态作比较。

 

2、不同人物或事物之间的对比:

 

对不同的人物或事物的状况作对比,以说明不同人物或事物的性状。

 

《岳王坟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是把岳飞与秦桧两人作对比。

 

《裂帛湖杂诗六首其四》,是把明宣宗的陵墓和楼船与汉武帝的陵墓和楼船作对比。

 

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是用“沉舟”与“千帆”;“病树”与“万树”两组作对比。

 

渔洋法五与法四是采用的都是对比手法。此两法用来表达时间对事物变迁所起的作用,以及怀旧之情,有独到之处。只是表述的顺序不同:法四是先今后昔,法五则是先昔后今.

 

我们可以根据表达的需要,选择法四或法五来作今昔对比。

 

在选择物象的问题上,很多初学者不知道应该这样来选择,往往在一首诗了,罗列了大量的物象。

 

这样的罗列,是捉不住诗的主线。而且有时候还会选用了相互矛盾的物象。

 

我们学学王士祯此诗的选择物象的手法,可以帮助我们精炼、准确地选择最适合表达我们诗的主线和情感的物象。

 

王士祯类似这类手法的作品还有:

 

《花朝道中有感寄陈其年三首之一》

 

渔阳三月无芳草,客思离情不奈何。

此日淮南好天气,青骢尾蘸鸭头波。

 

《胡元润画》

 

白波青嶂非人境,忆住江南过五年。

今日长征老鞍马,菰蒲春雨梦江天。

 

《鹅 溪》

 

剩水残山只益愁,梓州荒绝接隆州。

眼明今日盐亭路,十里鹅溪碧玉流。

 

这三首是以“此日”、“今日”为转折词。

 

《江上望青山忆旧二首之一》

 

扬子秋残暮雨时,笛声雁影共迷离。

重来三月青山道,一片风帆万柳丝。

 

《赵北口见秋柳感成二首之二》

 

六载隋堤送客骖,树犹如此我何堪。

销魂桥上重相见,一树依依似汉南。

 

《送陈其年归宜兴二首(之一)》

 

与君五载扬州梦,细马吟春皂荚桥。

岁晚幽州复相送,九门风雪压盘雕。

 

这几首以“重”和“复”表达今日之事。

 

《汉州纪梦》

 

照壁孤檠不自聊,隔牕寒雨打红蕉。

惊回一枕乡园梦,身在西川金雁桥。

【鱼洋绝法六】:前二句直赋眼前景,第三句以好是、分明、好到等词著以作者的评论。

 

《恽向千岩竞秀图》

【清】王士祯

 

万壑千岩云雾生,曹娥江外几峰晴。

分明乞与樵风便,身向山阴道上行。

 

【注释】:

 

恽(yùn)向:(1568--1655)明代画家。原名本初,字道生,号香山,武进(今属江苏)人。擅诗文,工山水画,早年学董源,巨然,晚年敛笔于倪瓒、黄公望的风格,惜墨如金,挥洒自如,妙合自然。由于他常往来于齐鲁之间,并登临泰山,故笔下山水自然雄浑。

 

千岩竞秀图:原指明代画家程邃或文征明的国画作品。恽向似并无以《千岩竞秀图》命名的国画。此诗应是指恽向的以山为题材的国画作品。

 

壑:山谷。

 

岩:指山峰。

 

生:生出。此处为笼罩之意。

 

曹娥江:绍兴市最大河流之一,发源于金华市磐安县尖公岭,流经新昌、嵊州、上虞,在绍兴县新三江闸以下注入杭州湾。

 

东汉汉安二年(143)五月初五日, 曹娥之父曹盱,因龙舟竞渡溺于江中,尸不得见,曹娥投江自溺求父尸,以孝女闻名,始以曹娥庙前一段江称曹娥江。民国始,统称自嵊县城关至入海口为曹娥江。

 

乞:原意为被、叫之意。此处为给、予以之意。

 

山阴:古代的山阴县是浙江绍兴历史上的一个旧县名。山阴县始设于秦代,为会稽郡26县之一。东汉时,会稽郡以钱塘江为界分吴郡和会稽郡,山阴县成为新的会稽郡的首县。六朝时期,中原人士大量南迁,山阴人口众多,于是析山阴东部置会稽县,2县同城而治,同为会稽郡首县。此后又同为越州(唐、北宋)、绍兴府(南宋、明、清)首县。

 

 

【译文】:

 

千沟万岭都被一片云雾缭绕着,

只在曹娥江边有几座山峰放晴。

分明是清风有意赐予樵夫方便,

好让他向着山阴的山道上前行。

 

【手法】:

 

这是一首题画诗。

 

题画诗,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一种极其特殊的美学现象。是中国画的特征之一,也是中国绘画艺术的独有的民族形式和风格。

 

题画诗把文学和美术二者结合起来,在画面上,诗和画,妙合而凝,契合无间,浑然一体,成了一幅美术作品的构图上、意境上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诗情画意,相映成趣,相得益彰。

 

题画诗的内容,或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谈论艺术的见地,或咏叹画面的意境。

 

 

一、全诗脉络:

 

1、选材:

 

这首诗,是题画、题图诗的佳作。

 

有一幅画,似乎跟王士祯这首诗描写的画面相似。也许恽向的画比这还要复杂。

 

图片

 

王士祯只从一幅画中选择了大背景和其中的一个小局部来着笔。这就是繁中取精,选取最适合于评论画家高湛画技及寄托诗人情感的画作景物。是题图类诗、联作品都应该学习的。

 

2、诗的大脉络:

 

图片

 

先看绿箭头:

 

全诗分为两段,一二句为一段,由题目的“图”,带出恽向画作描写的景象(眼前事);

 

三四句为一段。由副词“分明”引出诗人对画家作画动机的联想和评论(作者论)。

 

而诗人的评论,又反扣题目的“图”。

 

3、句法:

 

看红箭头:四句的脉络是:

 

题目的“千岩”>首句的“万壑千岩”,它们的状态是“云雾”;

 

首句的“万壑千岩”>第二句的“数峰”;“云雾”>“晴”;

 

第二句的“晴”>第三句的“便”;

 

第三句的“便”>第四句的“行”。

 

①、起承两句“赋”笔直描,实写:

 

“眼前事”,即在画面上看到的实景,采用对比手法:

 

首句直接扣题,画面上的万壑千岩都被一大片云雾环绕着;

 

第二句则选取与画面上万壑千岩相对照的“几峰”,这数峰的“晴”又与周围的万壑千岩的“云雾”构成鲜明对照。

 

这本是国画一种常用手法。实写工描主景,以突出山峰之挺拔险峻,其余则辅以虚描,用云雾缭绕作为衬托。因此,这两句也是赞美恽向画技之妙。

 

起承两句,既赞美了画家技法的精髓,又在这对比中,为三四句转入诗人对画作的评论做好了铺垫。

 

【对比】:是把两个相反、相对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用比较的方法加以描述或说明,这种写作手法叫对比,也叫对照。

 

运用对比,能把好同坏,善同恶,美同丑这样的对立揭示出来,给人们以深刻的印象和启示。如:

 

北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对一个人在“忧”、“乐”的优先程度选择上的态度作对比,表现出高贵的思想情操。这是把同一事物相反的两个方面作比较。

 

唐·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对王公贵族花天酒地的奢侈与穷苦百姓冻死路旁这样两件事作对比,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

 

②、转合两句“兴”出联想,虚笔:

 

后两句由前两句的画作实景兴发出诗人的联想,这是诗人心中所想,所以是虚笔。

 

转句用“分明”来带出对画家用意的揣测,这是诗人对画作的推测、联想之言:画家是为了方便樵夫而刻意画出“几峰晴”。

 

合句则进一步猜想画家画出“几峰晴”的目的是:好让樵夫在崎岖的山路上行走方便一些。

 

转合两句,把诗人同情樵夫乃至劳苦人民的真挚情感,通过对画作的评论充分、细腻地表达出来。

 

4、“分明”的作用:

 

“分明”这个词,就是鱼洋绝句十二法第六法的关键词。是从实转向虚、描景转向抒情(评论)的过渡词。

 

“分明”有两解:

 

①、形容词,“清楚”之意。通常作谓语,如:黑白分明、爱恨分明、泾渭分明。。。

 

②、副词,“明明”、“显然”之意。通常作状语。此诗用的“分明”正是这个词义。起到把画作景物与诗作者的推测、联想和情感衔接的作用,即由描景转到抒情的作用。

 

与此意相近或可起到类似作用的词还有:“好似”、“莫是”、“疑是”、“但觉”。。。

 

《清溪》

【清】王士祯

 

蛮云漏日影凄凄,夹岸萧条红树低。

好在峨眉半轮月,伴人今夜宿清溪。

 

清溪:位于今四川省泸州市纳溪区大渡口镇。王士祯在诗作后自注道:清溪在纳溪城西十五里,李白“夜发清溪向三峡,即此”,清溪夜月为云溪八景之一。

 

同时,王士祯在他的《蜀道驿程记》里写道:“江安县以东,皆江阳地,太白诗‘夜发清溪向三峡’即此。或谓李诗本指三溪,在嘉州(乐山)平羌峡,非是。”

 

蛮:强悍之意。这里指浓密。

 

漏:物体由孔或缝透过:水、光等流出或透出。

 

凄凄:形容寒凉。

 

红树:指枫树。

 

峨眉:峨眉山。

 

【译文】:

 

浓厚云层漏下阳光身影寒凄,

清溪两岸一片萧条枫叶垂低。

好在峨眉山上会有那半轮月,

可陪伴客人今夜留宿在清溪。

 

 

【手法】:

 

起承两句描写了秋天白天阴暗萧条的景色:浓云密布,偶尔才见到一缕阳光,萧瑟阴冷;低垂的红叶更增添了萧条的气氛。

 

转句用“好在”做转折,幸好是天晴,晚上会有半轮月挂在峨眉山头,让留宿在清溪旁的客人有一个伴。

 

此诗的一二句,是诗人在清溪畔行走的实景描写,而三四句,似乎应是作者对晚上有月的期待,而不是实景。

 

在期待事情从坏转向好的方向发展时,或者希望结果没有预料那么坏时,“好在”是一个非常合适的转折词。虽然带有口语化的味道,但是王士祯在这里用起来,却有着令人惊喜的效果。很贴切地表达出诗人的情感。

 

类似的转折词还有:多亏、幸亏、幸好、还好。。。

 

《送家兄礼吉归济南二首之一》

【清】王士祯

 

龙山晴雪马蹄长,山翠湖云罨画香。

好到旗亭寒贳酒,双鬟低按小秦王。

 

【注释】:

 

龙山:位于北京市房山区十渡镇。,有一条横跨十渡南北的小山脉,长约3华里,宽约60余米,自北向南婉蜓低落而下,到拒马河北岸陡然而止,宛如一条巨龙伸出长颈饮水,形象活灵活现。山的东侧均是悬崖峭壁,在石缝中松柏野花丛生,五颜六色。每当晴空万里的早上,日光出映时,山水间烟雾缭绕,呈现出粼光闪闪的景象,似长龙击水,尉为壮观。

 

罨(yǎn)画:色彩鲜明的绘画。

 

贳(shì):赊欠。

 

亭:挂着酒旗的酒亭,即酒家。

 

双鬟:古时少女发式。魏晋时期 “双鬟”,作为未出阁少女标志的发式,有诗记录:“十五小家女,双鬟人不如。”花蕊夫人《宫词》记录:“年处十五最风流,新赐云鬟便上头”。

 

丫髻和双鬟的区别在于:丫髻是实心发团,把发辫梳成圆环状,左右各一,像树丫型。儿童时梳,即十四五岁以前。双鬟则是在头的两侧各盘卷一髻垂下,十五岁后,未出嫁前梳。

 

此诗中的双鬟,指酒店的年轻女侍或歌伎。

 

小秦王:指民间鼓乐曲《小秦王乱点兵》。隋末唐初,随着经济的繁荣,鼓乐进入了鼎盛时期。

 

唐武德二年(619年)隆冬,秦王李世民率领大军从黄河踏冰而过,以绛州为大本营,大败隋朝大将刘武周。进而乘胜追击,直取霍州、介州、又与其父唐高宗李渊会师并州,为唐朝一统天下奠定了胜利的基础。

 

李世民为了欢庆胜利,特作《秦王破阵乐》,《秦王点兵》即是根据民间流传的《小秦王乱点兵》整理改编而成。

 

【译文】:

 

龙山放晴雪地上一阵马蹄声悠长,

山色云影倒映翠湖上散发着画香。

兄长返家中途正好到酒家喝喝酒,

听那小歌女低头轻击鼓乐小秦王。

 

这是一首送别诗,送的是王士祯的亲哥哥王礼吉。

 

起承两句写兄长出门的天气及沿途风光,天晴了,马走起来很轻快,一路上看着湖光山色,兄长的旅途会很愉快的。

 

转句则用“好到”这个带有假想的转折词,从描景带向联想,设想兄长正好可以在途中到酒家去喝喝酒。

 

合句更联想到兄长不但可以喝酒充饥,还可以欣赏到小歌女击打鼓乐的欢愉。

 

全诗没有一丝离别的哀愁,而是充满欢欣愉悦的气氛。用这样愉悦的联想,来为兄长送行,比一句旅途平安可要美妙得多。

 

前两句,是诗人送兄长离开京城回老家的路上实景。后两句则是设想兄长在路途上的情形。

 

王士祯用这种手法做转折的还有:

 

《真州绝句五首之四》

 

江干多是钓人居,柳陌菱塘一带疏。

好是日斜风定后,半江红树卖鲈鱼。

 

“好是”的意思为:最好的是。江干这一带是打鱼人聚居区,柳树连成的道路和种菱的池塘都疏通。最好的是黄昏风静了,半江红树边上,渔民卖鲈鱼就方便了。

 

可见“好是”正好把景语转入抒发诗人对民生关注的情感。

 

《竹公溪二首之二》

 

竹公溪水绿悠悠,也合三江一处流。

珍重嘉阳山水色,来朝送客下戎州。

 

用“珍重”来引导转句,也是从眼前实景转入作者的想象。

 

【鱼洋绝法六】:前二句直赋眼前景,第三句以好是、分明、好到等词著以作者的评论。

 

明天就是元宵佳节了。谨以旧作一首,预祝大家元宵快乐。

 

中国传统节庆歌之五 元宵节


青女上元舞素裙,有灯无月也娱人。
万方仙乐喧天际,千树火花垂碧粼。
灶上汤团包蜜暖,谜中雅趣悟情真。
顿怜蟾冷嫦娥寂,何不欢颜盛世春?

 
甲午马年,雨雪也闹元宵,不见初圆月影。读唐寅有“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句,笑而赋之。 

【鱼洋绝法七】:此法为渔洋匠心所在,一二句就题直起,亦直赋眼前景、心中情,第三句以叙写人事转接,而结句则必由实返虚,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读渔洋最须注意此等处,以其有神韵也。

 

《清流关》

【清】王士祯

 

潇潇寒雨渡清流,苦竹云阴特地愁。

回首南唐风景尽,青山无数绕滁州。

 

 

【注释】:

 

清流关:在安徽省滁州市西郊关山中段。为古代重要关隘。始建于南唐。宋以后陆续有所扩建。因隋、唐、南唐时此地属清流县,又处于清流河上游,故名。

 

清流河:亦称乌衣河,是长江一级支流滁河的左岸支流,大部分在滁州市境内。

 

苦竹:又名伞柄竹。该植物的嫩叶、嫩苗、根茎等均可供药用,夏、秋季采摘,鲜用或晒干。分布浙江、江苏、江西等长江流域及西南各地。

 

南唐:(937-975年),属于五代十国十国之一,定都金陵,历时39年,有先主李昪、中主李璟和后主李煜三位帝王。

 

南唐一朝,最盛时幅员35州,大约地跨今江西全省及安徽、江苏、福建湖北湖南等省的一部分。人口约500万。南唐三世,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使得江淮地区在五代乱世中“比年丰稔,兵食有余”,为中国南方的经济开发作出了重大贡献。南唐也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政权之一。

 

政治上毫无建树的李煜在南唐灭亡后被北宋俘虏,但是却成为了中国历史上首屈一指的词人,被誉为词中之帝,作品千古流传。

 

滁州:中国古代行政区划名,清初属江南省,康熙六年(1667年)属安徽省,1912年改本州为县。州西南有亭,北宋欧阳修知滁州时曾来此饮酒,自号醉翁,因以名亭,作《醉翁亭记》。现在的滁州市,是安徽省下辖的一个地级市。

 

【译文】:

 

在潇潇寒雨之中横渡清流河,

苦竹被阴云笼罩令人特烦愁。

回头看南唐的繁华已经尽去,

只剩无数的青山环绕着滁州。

 

 

【手法】:

 

一、全诗脉络:

 

《清流关》

 

潇潇寒雨渡清流,(事件环境,眼前景色)

 

苦竹云阴特地愁。(细部描写,心中情感)

 

回首南唐风景尽,(引起联想,人事活动)

 

青山无数绕滁州。(以景喻情,由实返虚)

 

起句直接点题,说明渡过清流河的天气环境是寒雨潇潇。

 

承句直陈渡江所见景色:苦竹丛丛,低云阴阴,让人感到特别的愁。

 

起承两句,直接扣题,以“实”笔直描眼前景物,直抒心中情感。

 

转句用“回首”把笔端引向诗人的联想,即转入人的思维活动—--“人事”活动之中,因眼前的寒雨萧萧,不由的让人联想起这里曾是歌舞升平的南唐故土,当初的风光已经再也看不到了。

 

合句更借重重青山环绕着滁州城这一意象,寄托自己的情感:过去的繁荣已成历史,唯有青山依旧在。

 

二、选材及句法:

 

选材,即选择最能反映作者心境的物象。

 

此诗选择了“雨”、“竹”、“云”、“山”四个物象,并通过四个形容词,“寒”、“苦”、“阴”、“青”,把“雨”、“竹”、“云”、“山”这四个很普遍的很平常的物象,塑造成感情色彩浓烈的意象。

 

前三个意象,“寒雨”、“苦竹”、“云阴”,用于为“愁”造境,以引起读者的共鸣。想象着潇潇寒雨,苦竹被阴云笼罩,这样的画面,自然令人压抑,愁绪油然而生。这就是造境的作用。

 

同时,面对着这样的情境,也最容易引起对此地曾经拥有辉煌的回忆。这样,也就为转句的怀古做好铺垫。

 

而“青山”,在人们的心目中,是代表着生机和希望的意象,与前三个意象形成对照,使得读者可以在这样的对比中,体会作者的心境转变:历史是短暂的,青山是永存的。

 

三、此法特点:

 

值得注意的是,此法的合句,表面上看来全是景语,其实却蕴藏着作者的深厚情感。这就是徐晋如所说的“由实返虚”,是“渔洋匠心所在”。

 

王士祯鼓吹“妙悟”、“兴趣”,以“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为诗的最高境界。强调淡远的意境和含蓄的语言。这就是所谓“神韵”的具体表现。

 

徐晋如说:“绝句要诗绝意不绝,渔洋的处理方式就是结句大都宕开一笔,仅就情景加以渲染勾勒,绝不直接说出主题,而把联想的空间留给读者。即所谓神韵之法。

 

学习此法,尤其要注意前两句的直描景色,并以景兴情;第三句转入人事活动,而第四句则把情感寄寓于景语之中,留下余味让读者去体会。

 

《江上》

【清】王士祯

 

吴头楚尾路如何,烟雨秋深暗白波。

晚趁寒潮渡江去,满林黄叶雁声多。 

 

【注释】:

 

吴头楚尾:今江西北部,春秋时是吴、楚两国交界的地方,它处于吴地长江的中下游,楚地长江的中上游,好像首尾互相衔接。

 

如何:怎么样?

 

白波:白色的波浪。

 

暗:使。。。变得暗淡。

 

趁: 搭乘:趁车,趁船。

 

黄叶:深秋凋黄的树叶。

 

 

【译文】:

 

吴国之头楚国之尾的水路是怎么样?

被深秋烟雨笼罩遮暗了白色的浪波。

傍晚冒着寒潮搭乘渡船过长江而去,
只看见满山黄叶听到大雁悲鸣声多。

 

 

【手法】:

 

首句以设问句明起,点出地点是在被称为吴头楚尾的江西地域。

 

承句则点明时间、天气和长江深秋的实景入题:深秋,下着雨,江上泛起白色的波浪。

 

深秋时节,江上白波涌起,而烟雨飘飘,天色阴暗,江上顿时给人沉重的感觉。那滚滚的江水挟着深秋的寒气,风寒水冷。

 

一个字,既是眼前的江景,更是作者此时的心境。这是以景兴情。

 

写深秋江波,用一“暗”字,这些字堪称“诗眼”,也体现了诗人锤炼词语的极深的功夫。

 

与前例一样,起承两句同样是造境,造出一个深秋令人惆怅的意境。

 

转句把描景转为诗人的活动(人事):傍晚还冒着寒流乘渡船过江。这正是鱼洋绝句法七的特点。

 

合句又转回过江所见所闻:满山凋零的黄叶、空中南飞大雁的叫声,把深秋的萧飒氛围渲染得更加浓重,充溢着悲凉之意。同样是以景语寄寓作者情感。

 

王士祯运用法七的绝句还有:

 

《寄陈伯玑金陵》

 

东风作意吹杨柳,绿到芜城第几桥。

欲折一枝寄相忆,隔江残笛雨潇潇。

 

芜城:古城名。即广陵城,今江苏省扬州市。

 

西汉吴王刘濞建都于此,筑广陵城。宋文帝元嘉二十七年(450),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举戈南侵,广陵被焚。宋孝武帝大明三年(459)竟陵王刘诞据广陵叛变,孝武帝派兵讨平,并下令屠杀城中全部男丁,仅留五尺以下小童。十年之间,广陵两遭兵祸,繁富闹市变成一座荒城。南朝文学家鲍照作《芜城赋》以讽之,因得名芜城。

 

起承二句描写春景:东风着意吹着杨柳,绿色已染到了芜城的各座桥。

 

转句化作作者的行为:想折一枝柳枝寄给记忆中的朋友。

 

合句以景兴情:河对岸传来的笛声时断时续夹杂着雨丝潇潇。意为想寄柳枝也难以成愿。

 

 

《金陵道上》

 

乍疏乍密秧针雨,时去时来舶趠风。

五月行人秣陵去,一江风雨昼蒙蒙。

 

秧针雨:江南春末夏初的雨,多发于水稻育秧之时。秧针,初生的稻秧。 ·赵师侠 《小重山》词:“积水满春塍,緑波翻鬱鬱,露秧针。”

 

舶趠( zhùo)风:指梅雨结束夏季开始之际强盛的季候风。吴中梅雨旣过,淸风弥旬,谓之舶趠风。苏轼有《舶趠风》诗:“三时已断黄梅雨,万里初来舶趠风。”诗前有注:“是时海舶初回,云此风自海上与舶俱至云尔。

 

秣陵镇,位于南京市东南21公里处,,是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江苏名镇,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置秣陵区,区城就在秣陵镇。秦汉以后秣陵一直是江南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直至三国初年孙权才把这个中心移向金陵(今南京市),素有“先有秣陵后有金陵”之称。

 

一二句以对仗句实写去金陵的路上之晚春景色:针秧雨一下疏一下密,舶趠风一时去一时来。

 

转句转写人的行为:五月天行人往秣陵走去。

 

合句以行人目中的长江晚春景色作结:长江上又风又雨,大白天也是灰蒙蒙一片。寓意行路难,暗喻生活的艰辛。

 

这两首都是前两句描写眼前实景,第三句转到人事描述,合句则还以描景寄寓作者的情感。

 

王士祯用此法的七绝还有:

 

《再过露筋祠》

 

翠羽明珰尚俨然,湖云祠树碧于烟。

行人系缆月初堕,门外野风开白莲。

《秦淮杂诗十四首之十二》


玉牕清晓拂多罗,处处凭栏更踏歌。

尽日凝妆明镜里,水晶帘影映横波。

 

《广元舟中闻棹歌》


江上渝歌几处闻,孤舟日暮雨纷纷。

歌声渐过乌奴去,九十九峰多白云。

 

《询白公东坡不得二首之一》

 

巴歌渝唱总纷纷,长庆新诗久不闻。

欲访东坡但搔首,浪花高卷入蛮云。

 

《询白公东坡不得二首之二》


东坡东涧绿成阴,刺史当年思爱深。

想见竹枝歌舞处,木莲花映水林檎。

 

都是第三句写人的活动,第四句以景语寓情。

渔洋十二法前七法都是以第三句为重点。从第八法开始,是以第四句为重点的手法。

 

【鱼洋绝法之八】:此法以第四句为主,用否定词作结,然第三句亦不可轻忽,多用时间状语或转折连词、因果连词与之有一呼应。

 

《秦淮杂诗十四首之五》

【清】王士祯

 

潮落秦淮春复秋,莫愁好作石城游。

年来愁与春潮满,不信湖名尚莫愁。 

 

【注释】:

 

秦淮:即秦淮河,发源于江苏溧水东北,横贯金陵(今江苏南京)入长江。六朝至唐代,金陵秦淮河一带一直是权贵富豪游宴取乐之地。

 

复:重复。春复秋,春秋重复交替。

 

莫愁:相传南齐时洛阳人,幼年丧母,十五岁那年,父亲在采药途中不幸坠崖身亡,莫愁卖身葬父。卢员外在洛阳做生意,帮助莫愁料理了爹爹后事,从此,莫愁嫁进卢家,成了员外的儿媳。

 

莫愁只有帮助穷人治病时才感觉快慰露出笑容。穷人们时常说:我们有了病啊痛啊的,见了莫愁,就什么忧愁也没啦!长此以往,莫愁女的名字就传开了。

 

梁武帝来员外家赏花,见到莫愁如花容貌,不由神魂颠倒。回宫后,想出毒计,害死了卢公子,传旨选莫愁进宫为妃。莫愁得知,悲愤交加,投石城湖而死。

 

莫愁湖:位于江苏省南京市内,古称横塘,因其依石头城,故又称石城湖。相传南齐时,有洛阳少女莫愁,因家贫远嫁江东富户卢家,移居南京石城湖畔,莫愁端庄贤惠,乐于助人,后人为纪念她,便将石城湖改名为莫愁湖。

 

石城:指金陵莫愁湖。

 

不信:不相信。

 

 

【译文】:

 

秦淮河落潮经春历秋,

莫愁时好去作石城游。

年来愁绪像春潮涨满,

不信湖名还能叫莫愁。

 

《秦淮杂诗十四首之五》

【清】王士祯

 

潮落秦淮春复秋,莫愁好作石城游。

年来愁与春潮满,不信湖名尚莫愁。 

 

【手法】:

 

一、全诗脉络:

 

图片

 

先看红色箭头(物象的脉络):

 

首句以“秦淮河”扣题,第二句承以“石头城”,合句结在“莫愁湖”,视野从大到小逐步聚焦。这种脉络,便于作者逐步浓缩意象,也容易引起读者的好奇心。这就像当我们接到一份包装精美的礼物,经过层层打开包装盒子,最后揭示出礼物的真容。

 

紫色箭头,则是配合着红色箭头的层层打开盒子,作者的情感也逐步升华,从“莫愁”到“愁”,又归结到“莫愁”。游玩本是为了兴致,所以“莫愁”;然而,由于近来烦心事太多,以致结果还是不能“莫愁”。

 

同时,这个情感脉络,又巧妙地化用了莫愁女和莫愁湖的典故。

 

二、谋篇:

 

首句,直接点题,言秦淮河不知春秋几度,人事变迁如潮起落。

 

次句,语义双关,既是交代自己来石城游是为了排解愁情,又是追想莫愁女昔日于此,而今不可见矣,百感交集。

 

第三句用时间状语“年来”把自己的愁比作春潮满满,引出合句;

 

末句,顺应转句之力,用否定词“不”带出否定句型:我的愁这么满了,真不相信这个湖还能叫莫愁。

 

如果没有转句把自己的愁跟春潮相提并论,是不能得出合句这样的神韵的。

 

这样谋篇,配合着场景的逐步缩小,情感逐步上升,起承转合脉络明晰,由“兴起”到“兴结”,一气呵成。

 

三、有意重字的妙用:

 

这首诗是王士祯的诗作中很独特的一首,独特之处就在于有意通过“春”、“莫”、“潮”和“愁”字的重复,来强化情感。

 

七绝只有28个字,王士祯这样的大诗人,当然是惜字如金的。而这首诗,重字就有9个字,占了近三分之一的篇幅,自有其妙谛。

 

1、“潮落”与“潮满”的对比:

 

先看看秦淮河\莫愁湖的地理位置图:

 


图片

 

南京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年降水1200毫米,梅雨时节,阴雨绵绵;秋天干燥凉爽。


秦淮河是内陆河,不受海潮的影响,其河水涨落是季节性的。黄梅季河水潮满,而秋季河水潮落。

 

因此,首句的“潮落”,是实写,既暗示王士祯此诗写于秋季,又兴起对“春复秋”即时光流逝的感慨。

 

而第三句的“潮满”,则是虚写,以夸张手法形容愁绪之深。

 

2、“愁”字三唱:

 

全诗并没有直接说明作者的“愁”为什么。

 

正好我昨天看到一位资深老师,也是我的绝句老师给一位同学的七绝点评:

 

原诗              老师点评

未诉幽怀意自伤——我很愁。

登台遥想动愁肠——我表示我很愁。

痴痴望断天涯路——我摆个造型表示我很愁

铁马声中引梦长——很深沉地表示我连长梦都有愁意

 

老师综合评价:“您这个的问题在于,诗是写给人看的,您这是在叫给人听:我很愁啊您听到没,我真的很愁!叫了半天,别人既没感受到,也不知为啥会愁,只知道您在叫愁。”

 

王士祯这个大诗人这首诗是不是也只是在喊愁?究竟他为何而愁?

 

我们来看看他的“愁”字三唱:

 

第二句“莫愁”是双关语,字面上的意思,是说到莫愁湖游览本应“莫愁”;似乎同时也暗借莫愁女嫁给卢公子到了石头城的典故,对于莫愁女来说,这段婚姻本是莫愁的。

 

第三句的“愁”,则是作者的真实表露。

 

第四句的“莫愁”,又是双关语。字面上的意思是说,我的愁绪如春潮涨满,不相信你这湖还能叫莫愁;想来作者也应联想到貌似有着幸福婚姻的莫愁女,最终还是在莫愁湖中自尽身亡,还能说是莫愁吗?

 

这样一来,作者所愁为何,也就答案不言而知。这也许就是“愁”字三唱的用意所在吧。

 

四、此法的要点:

 

1、第四句以否定词作结。

 

不信湖名尚莫愁”,“不信”就是否定词。下面举例的王士祯用此法的几首诗,大家可以观察是不是这样。

 

2、第三句以时间词或转折词、因果连词与第四句的否定词呼应。

 

年来愁与春潮满”,“年来”是表时间的词。类似的时间词还有:而今、近来、数载、春来、过去、将来。。。;

 

转折词有:可怜、可惜、却是。。。;

 

因果连词有:只因、因为、所以、故。。。

 

徐晋如教授把此法总结为:

 

【鱼洋绝法之八】:此法以第四句为主,用否定词作结,然第三句亦不可轻忽,多用时间状语或转折连词、因果连词与之有一呼应。

 

《秦淮杂诗十四首之十》

【清】王士祯

 

傅寿清歌沙嫩箫,红牙紫玉夜相邀。

而今明月空如水,不见青溪长板桥。

 

 

【注释】:

 

傅寿、沙嫩:皆明末秦淮旧院名妓。傅寿能弦索,喜登台演剧。沙嫩,名宛在,字嫩儿,善吹箫,为曲中第一。(见徐釚本事诗》)

 

歌:此处指唱曲。

 

红牙:红牙拍板,类似于今天的竹板。唱曲用以整饬节奏。

 

紫玉:箫。箫多用紫竹制成,故多称“紫玉箫”。

 

如水:形容月色空旷清彻。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青溪:古水名。指三国吴在建业城东南所凿东渠。发源于今江苏省南京市锺山西南﹐流经南京市区入秦淮河﹐曲折达十余里﹐亦名九曲青溪。年久湮废﹐今仅存入秦淮河的一段。

 

长板桥:桥名,跨青溪上。徐釚本事诗》:“旧院有长板桥为最胜,今院址为菜圃,独板桥尚存。”

 

 

【译文】:

 

当年这里曾有傅寿唱曲沙嫩吹箫,

她们的红色竹板紫色箫夜夜相邀。

今夜也同样是月色皎洁空旷清澈,

却不见了清溪河上的那座长板桥。

 

 

【手法】:

 

起承两句陈述清溪河伴当年的名妓傅寿和沙嫩敲红板吹紫箫邀约客人,这是在缅怀秦淮歌舞升平的往日风光。

 

转句以“而今”这个时间转折词,把思绪从怀古拉回现实,带出诗人在清溪河畔倘佯的景色:月色如华,星空清澈,诗人的心情可见是闲定欢愉的。

 

合句以“不见”开头的否定句型,叹息见不到清溪上的长板桥,其实是叹息秦淮的繁盛已成为历史。

 

此诗前两句写得优美、豪华,后两句写得荒凉、衰败,对比鲜明。后两句为主,前两句为宾,以宾衬主,从而增添了感慨沧海桑田、繁华短暂的分量。

 

 

王士祯以法八创作的绝句还有:

 

《秦淮杂诗十四首之四》

 

三月秦淮新涨迟,千株杨柳尽垂丝。

可怜一样西川种,不似灵和殿里时。

 

可怜:可惜之意。

 

种:品种。此处指柳树的品种。

 

灵和殿: 南朝 齐武帝 时所建殿名。【宋】马之纯《灵和殿前蜀柳》有句:“此柳栽从蜀郡移,宫中诸柳不能垂。”

 

三月秦淮的春潮涨得很迟,

岸边千株柳树都垂着柳丝。

可惜都是四川引来的品种,

不似灵和殿里的柳树那时?

 

起承两句实写秦淮河畔的柳树都是垂丝婀娜。

 

转句用“可怜”作为转折词,跟合句的“不似”否定句型一气呵成,表面上是说,同样是四川移植来的柳树,秦淮河畔的跟灵和殿里的柳树就是不一样,实际上是诗人在感叹,人与人之间因种种原因而境遇不同。

 

《秦淮杂诗十四首之八》

 

新歌细字写冰纨,小部君王带笑看。

千载秦淮呜咽水,不应仍恨孔都官。

 

新歌:指南明阮大铖写的杂剧《燕子笺》《双金榜》《忠孝环》等。

 

冰纨:洁白的细绢。《汉书·地理志下》:后十四世,桓公用管仲 ,设轻重以富国,合诸侯成伯功,身在陪臣而取三归。故其俗弥侈,织作冰纨绮绣纯丽之物。 颜师古注:冰谓布帛之细,其色鲜絜如冰者也。纨,素也。” 

 

孔都官:即孔范,作过都官尚书。他和江总俱是陈后主陈叔宝狎客,常在宫中纵饮作乐,以此误国。

 

小部泛指梨园、教坊演剧奏曲。宫中梨园下没小部,演员都是十五岁以下的少年。

 

君王--指南明福王朱由崧。公元一六四四年;他在南京被拥立为弘光帝,在位不到一年便被清兵俘虏。

 

秦淮--秦淮河。

 

呜咽--哭泣。

 

起句用典,写阮大铖用吴绫作朱丝栏,命王铎以揩书写剧本,送进宫中作为内廷供奉戏曲。

 

承句还是用典:亡国之君福王爱听宫中小部的少年唱戏,日夜沉醉于酒色声妓。

 

转句用时间词“千年”引出:虽然千百年来秦淮河水一直悲戚地哭泣着。

 

合句用“不应”带出否定句:也不该仍旧怨恨孔范之流。言外之意,该怨恨的是那荒淫无度的昏君。

 

转合两句,其实是现代汉语的“虽然。。。也不”的句型。前者为条件,后者为结论。

 

王士祯用此法的七绝还有:

 

《秦淮杂诗十四首之十四》

十里清淮水蔚蓝,板桥斜日柳毵毵。

栖鸦流水空萧瑟,不见题诗纪阿男。

 

《华山道中即事》

 

万山堆里看云松,曲崦幽溪复几重。

为爱泉声过林去,不知烟寺远闻钟。

 

《赵北口见秋柳感成二首之一》

十二年前乍到时,板桥一曲柳千丝。

而今满目金城感,不见柔条踠地垂。

 

《秦邮杂诗六首之四》

 

涛声东走海陵仓,蛾子纷纷割据场。

三百年来陵谷变,居人犹是说张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