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环连城老延安

 合适合适 2017-02-11

  

 




  作者:双隐老叟

  

  

  延安市区周围,以延州故城(海拔1138米)延安府城(海拔1162米)为中心,东有高奴故城(东围城,海拔1113米),南有嘉岭山故城(南围城,海拔1145米),西北有云梯山故城(北围城,海拔1104米),五城簇集,状似梅花,因有五花莲城之说。

  不过,地方文献明确指为莲花峰的,仅有一座。嘉庆《延安府志·卷八》:“县城东北七十步,有清凉山,上有莲花峰。”注曰:“《通志》:最高一峰曰莲花峰。”五花莲城之说,只是文人雅士的一种美丽想象或比喻。若从历史文化和军事地理的角度讲,这互为猗角的五座卫城,称其为“五环连城”似乎更确切一些。

  一般认为,从时代先后顺序上讲,这五城中时代最早的为西汉初的高奴故城。五代后梁时,高万兴镇守延州,在原城基础上扩展维修,成为东围城或东卫城。《旧五代史·周书·高允权传》载:“延州有东西二城,其中间以深涧。”涧者,两山间的流水而非河流。此处当指两城间沟中溪水。也有人将东川的丰林故城指为东围城,似远了些,难以担负屏卫延州之职。其次,为隋初兴建的延州(肤施)城。还有人认为,当时的延州治于高奴故城。《延安府志》:“延安故城,在县城东五里。”后人据此,也说肤施、延州分治两城。此说少见其他典籍。以情理推论,古代在州城置县的多治于一城,如东夏州治于广武城。因为古代置城设市确非易事。就连今天的延安市和宝塔区也治于一城,况古人乎?再其次,为五代后梁延州剌史“高万兴典郡,始展南、北、东三关城。”(沈括《梦溪笔谈》卷二十四》),即延安三围(卫)城,极大地完善了这里的军事防御体系。建城时代最晚,但延用时间最长的,便是凤凰山麓的延安府城。它从北宋庆历五年(1045)一直延用到民国时期,前后近千年之久。延安的历史沿革、传说掌故、名臣良将佚闻故事、人文胜景等,大都浓聚在这三山五城之中。读懂了三山五城,也就基本读懂了延安城的历史文化。

  如果我们再往东川延伸一些,首先要说的便是丰林故城。沈括认为“延州故丰林县城,赫连勃勃所筑,至今谓之赫连城。”(引文同前)它当在赫连勃勃公元413年建都统万城以后所筑,也是仅次于高奴故城的另一座古城。北魏太和元年(477),设遍城郡,驻广武县城(今甘谷驿附近),在赫连城安置降附的杂胡。《魏书·世祖纪》:始光四年(427),“西讨赫连昌,济君子津,三城胡酋鹊子相率内附。”三城,一为赫连城,其余两城应在临镇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五七陕西延安府条:“三城在府东南。”魏收《魏书·地形志》也说,“遍城郡广武县有三城。”这些匈奴残部,原本从河东土军县(西汉置,今山西石楼县)迁来。降附北魏后,在赫连城侨置土军城安置,北周建德六年(577),改广武县为丰林县,丰林县治、延州州治均迁赫连城,所以它又被称为丰林城。隋大业三年(607),延州迁肤施县。北宋熙宁五年(1073),废丰林县为镇,丰林城(赫连城)也就成为一座故城了,政治、军事地位一落千丈。

  从丰林故城再向东川延伸,还有北魏的遍城郡、广武县故城,其址在今甘谷驿后山上,城垣轮廓尚存。如果我们把这七座城用线连起来,它们恰似北斗七星的形状。丰林城、广武城是它的斗柄,延安五城便是它的斗勺。只是隋唐以后,随着延州政治军事中心的逐渐西移,丰林、广武两城被废弃了,人们津津乐道的只有延安五城罢了。但这五城确实承载了延安历史文化的大部分,是文人雅士心中最深刻的历史记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