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立新品评三国人物:这对“官五代”为何注定不能成事

 高山水长流 2017-02-12

导读:三国是在汉末乱世的基础上演进而来的,乱世是豪杰蜂起,也是混账横行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里,人物往往很多,正负面的都不少,但是真正上档次,够重量等级的其实并不多,大多也只是浑水摸鱼,侥幸获利而已。三国时期,政治人物、军事人物、智谋人物、人文人物,隐逸、医巫、怪妖等等,什么人物都有,忠奸杂陈,能否相间,正邪各有其场,人鬼俱现江湖。各色人物,粉墨登场,演得世界斑驳陆离。

以上我们从出身和早期表现的角度,把曹操跟孙坚、刘备,包括司马懿等作了一个对比,从对比中,我们已经看到了曹操的优异和不同凡响。下面再来看看在向后的历史进程中,首先是在群雄的乱战中,曹操的具体表现。

曹操后来的表现,首先跟袁术和袁绍分不开。

史书上都说,袁绍和袁术兄弟是“四世三公”,而同时的刘备和臧洪等,又都说袁绍“四世五公”。这其实并不矛盾,只是一件实事的两种不同说法。“四世三公”,是说四代人中都出过“三公”,不是说四代人中一共出了三个“公”。而“四世五公”,是指四代人中,共有五位高居三公之位。

汉代原本以太尉、丞相和御史大夫为三公。太尉是武官首脑,丞相是文官领袖,御史大夫是副丞相。西汉成帝时,将御史大夫更名为司空。汉哀帝时,又将丞相改称为大司徒。这样三公就成了太尉、司徒和司空了。汉武帝任用外戚为大司马、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之类,实际重要性和权力,或为三公,或已在三公之上。西汉晚期,有时用大司马代替太尉,东汉以后,有时又保留太尉,另设大司马,位在三公之上。

袁绍和袁术的高祖是袁安,东汉章帝、和帝时做过司空,也做过司徒,就是御史大夫和宰相,自然都是三公。袁安的儿子袁敞,东汉安帝时,做过司空,副丞相,也是三公。袁安的孙子袁汤(袁安子袁京之子),东汉桓帝以后做过司空、司徒和太尉,像鱼一样,游遍了三公之河。袁汤的儿子袁蓬,灵帝时担任过司空。袁蓬之弟袁隗,汉末曾任司徒、太尉、太傅等。袁蓬即袁术之父,袁绍原本是袁术的亲哥哥,只是非同母所生,被袁蓬过继给了自己的长兄袁成。

影视剧中的袁氏兄弟形象

以上就是袁绍、袁术兄弟所谓“四世三公”来历的基本情况。

当董卓进京,准备废汉少帝刘辩,改立陈留王刘协之时,董卓找到袁绍,希望他同意并跟从自己一同实施“废立”大事:“刘氏种不足复遗。”就是说,刘氏的“种”不能再留了。袁绍嘴里虽然答应,但却假托要回去跟身为太傅的叔父袁隗商量,转身离去,连声招呼都没跟叔叔打,逃到了冀州。董卓愤怒,又怕袁绍出外招兵,回来讨伐自己,准备派兵追回袁绍杀掉。袁绍在朝中的亲信忽悠董卓说:袁绍不识大体,因为恐惧出逃,不会有另外的阴谋。况且袁绍一家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于天下”,要是把他逼急了,他会狗急跳墙,收聚徒众起来闹事,别人也会跟着效法,那样的话,山东诸郡,恐怕就不再归太尉(当时董卓自封太尉,后来自己又改做太师,不是大将军,但却相当于大将军,位在三公之上。)您所有了。不如赦免了他,再给他个郡守干干,他就不会生出别的心思了。董卓相信了,没有派兵追赶,反倒以朝廷的名义,让袁绍担任渤海太守,还封了一个邟乡侯。

董卓把废掉少帝的文书拿给袁隗看,袁隗签字同意。董卓行废立仪式,袁隗又亲自将玉玺、印绶等从刘辩手中拿下,交给刘协,又把刘辩搀扶下殿,给刘协跪拜称臣。

袁绍逃离京城以后,袁术闻听,也偷偷跑掉了。跟袁绍一样,只身一人逃离朝廷,同样没把叔叔一家老小的安危祸福放在心上。不久,曹操和张邈号召起兵讨董,关东各地纷纷响应,因为袁绍“四世三公”的身份,公推袁绍为盟主。董卓因此杀了袁隗、袁基一家老小50余口。

袁隗自是罪有应得,被利欲冲昏头脑,连眼前的祸福都看不见了。但其直接的死因,却是袁绍和袁术与关东诸侯一同起兵,尤其是袁绍,还充任讨董联军的盟主。两位兄弟并没有事先对叔父一家有所安顿,致使袁隗一家老小50余口,在关东起兵之时,全数被董卓斩杀。咱们仅从这一点上就可以看出:袁氏兄弟无人子侄之心,已经不是一朝一夕了。这跟曹操替父报仇而死命攻打徐州陶谦,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曹操虽然屠杀过重,下手过于残忍,但跟二袁兄弟只为自己脱身,置至亲(在古代,叔叔大致相当于父亲,尤其在父亲过世以后)于不顾,真可以说一个是孝子,一对是财狼了。

各位千万不要误以为袁氏兄弟是为了逃出去讨伐董卓,不顾叔叔一家老小安危,是所谓“大义灭亲”,或者“忠孝不能两全”。为国家效力,那只是他们想要乘机得势的借口和由头。既不为国家,又置家叔等不顾,还要驾着“四世三公”的身份,打出为国锄奸的旗号,真是既侮辱国家,又辱没祖先。真不知天地间何地能够容得下这样的非臣、非子之人。董卓并没有杀死曹操的家人,而曹操首举义旗,必欲为国家铲除奸贼,诛讨篡逆。加以上面替父报仇讨伐陶谦一事而综合考量,于国于家,于忠于孝,曹孟德与袁本初和袁公路,高下判若山渊,美丑分如黑白。

当然,历史上的政治、军事争夺的胜负,主要不由德行的善恶和人品的好坏来决定。汉高祖刘邦就是个真正的不忠不孝之徒,当年刘邦被征徭役到咸阳,看到秦始皇的威仪,竟然慨叹了一句:“嗟夫,大丈夫当如此也!”不臣之心,表露无遗。而当项羽生擒其父,准备煮熟了吃肉时,刘邦却对项羽说:“别忘了留给我一杯肉羹尝尝。”无人子之心,昭然不待揭破。但是他一样能得天下,政治斗争的结局,往往主要由力量来决定。假使上天不生出一个曹操来,当汉之季,袁氏兄弟未必不能得手。可喜可贺的是,上天偏偏生下了一个曹操来,才使得这对儿不臣、不子,无父、无君的袁氏兄弟,未能肆意狂逞,任意宰割天下。

关东诸侯讨伐董卓,虽然名誉上以袁绍为盟主,袁术在其中的位置,也极其重要。可是讨董义举,却不是袁氏兄弟所首倡,在跟董卓的实际交锋中,也只有孙坚和曹操冲锋陷阵,不计生死。而在讨董的队伍里,只有袁氏兄弟与董卓既有国恨,又有家仇,其他人等,均与董卓没有个人恩怨。满怀深仇大恨的袁氏兄弟,却心怀别想,毫无进兵之意,致使整个讨董的集体性军事行动,无功而散。

袁氏兄弟讨伐董卓虽然畏缩不前,但在挑动并主动挑起诸侯之间的军事征战时,却是一马当先。

袁术首先跟荆州刘表、徐州陶谦、庐江陆康、扬州刘繇争抢地盘,逼死朝廷太尉马日磾。当曹操平定青州黄巾时,离得手还有无限遥远距离的袁氏兄弟,却因利欲而开始了互相攻伐。

袁术联合公孙瓒夹击袁绍,袁绍则联合荆州刘表对付袁术。当时很多所谓“豪杰”——上流社会势力都倾向于袁绍,袁术非常愤慨地说:“群竖不吾从而从吾家奴!”说是这些无知的鼠辈,不追随我,却去追随我们家的家奴。袁术为了自己,揭穿了袁绍的身世来历。袁绍虽是太尉袁蓬之子,却不是袁蓬的冢子,而是袁蓬跟自己的侍妾所生。袁术接着又给公孙瓒写信说:“袁绍非袁氏子。”彻底无情了,说是袁绍不姓袁,不是袁蓬所生,而是袁蓬的侍妾与外人偷情所生,要不就是已孕之后,“带肚”来到袁家。袁术为了利欲,不惜给自己的老爹戴上了一顶大个头的绿帽子。

袁术的这种拙劣的做法,在后世的历史中,并没有绝迹。宋太宗赵光义就对身边大臣说自己的弟弟赵廷美,是自己的奶妈跟自己的父亲赵弘殷所生。意思也是讲赵廷美是他的“家奴”,没有资格当皇帝。相比来讲,当年袁术是为了跟袁绍争斗,才诬陷哥哥,殃及父亲。而宋太宗赵光义,则是在已经坐稳皇帝宝座,诬陷赵廷美谋反,并且已经将赵廷美彻底“收拾”完了之后,还在说这种话语。作为一代有作为的文治皇帝,竟然跟袁术这种“混混”同样心胸狭隘,着实令人遗憾。

袁术的做法,更加激怒了袁绍,两袁兄弟内讧升级。袁术首先派遣孙坚去攻击依附于袁绍的荆州刘表,致使孙坚丧命。之后,袁术又出动四路大军,准备消灭袁绍。袁绍拉曹操帮忙,击垮了袁术。只此一事,袁氏兄弟的拙劣和不能最终成器,不必等待最终结局出现,明眼人早已看得清清楚楚了。

袁术称帝时的天下形势图

建安二年(197)正月,袁术在时机完全不成熟的情况之下,首先在寿春称帝,冒天下之大不韪,也因此承受了天下舆论和火力的猛烈攻击。孙策借机与袁术绝交,摆脱掉了袁术长期以来对孙氏父子的控制。曹操则率兵前往征讨,袁术虽然在吕布等掣肘曹操之下,勉强撑持了一段时间,建安四年(199)六月,忧惧而死了。敢情急着称帝,就是为了“过把瘾就死”。到这时,咱再来说他的智量狭小,急功近利,鼠目寸光之类,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

袁术称帝,刘备自然反对,但是力量弱小,受欺于吕布,徐州时得时失,摇摆在吕布和曹操、袁绍等之间,苟全性命。

建安三年底,曹操生擒吕布,在刘备怂恿下,杀死了这个“乱人”。而袁绍则乘着曹操征讨袁术僭越称帝的当口,大打内战,扩充实力。建安四年春,战败公孙瓒,公孙瓒自杀。袁绍占地越来越广,手下文武和兵将越来越多。相比来讲,袁绍自然比袁术强很多。至少他还能忍住,知道时机还远远没有成熟,不能随便称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