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妈妈要当你交友的第三者

 幸福原点2016 2017-02-12


国内教育界,有这样一种理论:交朋友是孩子自己的事情,父母不应该参与意见,不应该干涉孩子交友的过程,即便是交了不理想的朋友,经历了一定的挫折,那也是他成长过程中的必经之路。甚至,有人创造了一种新的观点:父母不应该做孩子与朋友的第三者。


我一直存有疑问:孩子变好或者变坏,不是一下子发生、不是一蹴而就的时点突发性行为,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段线性顺延性行为。我们如果一直不参与孩子的交朋友过程,我们就不能及时地发现并且阻止孩子变坏,将坏事扼杀在萌芽中。当孩子遇到危险的时候,我们怎么能准确地把握在哪个时间点冲出来保护她,不受到伤害呢?


孩子不是生来就会交朋友的,交朋友的过程中他应该向谁学习?暂且不说她交了坏的朋友,从他们身上学到了一些不良的习气,就说他如果遇到了校园霸凌,该如何处理?他应该向谁寻求帮助呢?


渐进式演变氛围与抛低球策略


这个星期,济南某所高校的一名女大学生,在凌晨1点半,与宿舍里的其他三名同学发生了严重的冲突,然后在寒冬腊月一丝不挂的、赤身裸体坠楼身亡。孩子在临死前的最后一个电话是打给自己的父亲,他说,自己被三名舍友排斥。界定自杀而或他杀是警察的工作,我们今天要说的是,孩子在交友的过程中真的不需要父母介入吗?


我把这个新闻告诉家里的阿姨,李阿姨也有一个同样在上大学的女儿,她问我的第一句话是:“这个孩子为什么不早告诉她的父母?为什么他的父母没有及早的觉察出来女儿被人排斥?孩子在学校里的事情,难道他们都不问一下吗?”


我把这个新闻告诉兜兜,找到的第一反应是:“这个女孩为什么不早去告诉老师,让老师给他调一间宿舍呢!?”


是啊,为什么没有早一点呢!因为每一个人都没有想到,矛盾在逐渐发展的过程中会从量变转换成质变。


一开始,可能几个女孩子,只是互相不投脾气,互不理睬,后来呢?发展到,互相语言攻击,再后来发展成肢体的碰撞;之后,这个渐进式的演变过程逐渐发展成为不可弥补的过失。


我再举一个例子,如果你让一个男孩子拿钉子去扎伤他同伴的生殖器,他愿意吗?


那个男孩子一定不会同意,他会觉得,你疯了吗?你让我做这件事情,我会被学校开除的,我又不是变态,我怎么能做这么残忍的事情呢!?


大家不要觉得这件事情离我们很遥远,就在上一个学期,女儿兜兜的学校就发生了这样的一件事情。


从上一年级开始,班里一个小男孩长得非常的瘦小,而且说话结巴,学习也并不是很好,同学们有意无意就会开他的玩笑,叫他“小结巴”。只是给它起一个小绰号,并不是太过分,对吗?老师和家长也认为,这是孩子们开玩笑的一种方式,所以并没有在意。这个总是被别人开玩笑,揭伤疤的男孩子自然是不愿意,时间长了就壮着胆子想要抗拒,他便和其他的男孩子开始推推打打。


下课后,男孩子们在走廊上追跑打闹,老师家长认为也可以接受,很正常,男孩子嘛,谁不是这样打着架,就长大了呢?就像专家们常说的,他们认为孩子们总是在摩擦中学会了妥协,学会与别人相处。可是谁也没有注意到,这个男孩子的反抗总是无力,他总是被其他所有的男孩子镇压住。


偶然的一次,男孩子们打打闹闹的过程中,一不小心把小结巴推倒在地,而推他的男孩子没有站稳砸在了这个男孩的身上。


后来呢?孩子们会发现,砸在他的身上,所有人把他压在最底下,疼得他嗷嗷直叫,这件事情非常的刺激,非常的好玩。所以,大家不再满足于只叫一下他的绰号,或者只是和他打打闹闹,而是直接把他压倒在地。再后来呢?孩子们又觉得,每天只是把他压倒在地,又不好玩、没有创意、没有新意了,于是他们又想出了新的恶作剧:在他即将要倒下的地方,放上钉子。


于是,我们刚开始预言孩子们一定不敢做的那一幕发生了!这个小结巴直接坐在了钉子上,钉子扎穿了他的生殖器,而其他的男孩,又压到了他的身上。


大家有没有发现?如果我们直接让一个孩子去做很恐怖的、有难度的事情,他绝对不敢去做。当然,如果他去做的话,我们成年人一眼就可以发现、能够阻止的,但是任务分解,逐层递进的时候,没有人能够抗拒好奇心的驱使。


所以我们说,孩子不是一下子就变坏的,他每一次行为的天花板,也就是极限,就会成为下一次,他做另一行为的地板,就是最低线,他的行为总是在渐进式地向前发展,越来越过火,但是这种“温水煮青蛙”的方式,却不易被家长,或者其他的人察觉。


“抛低球策略”是商业心理学中重要的一环,是把我将要做的事情,降低到你能接受的程度,先抛一个低球让你接住,然后再逐层加码。正是由于这种抛低球策略,所以我们很难界定从哪一个程度、哪一阶段开始不再是玩笑,变成了霸凌。所以,在英国一直对暴力采取了零容忍政策,防患于未然。


孩子间的玩笑演化成霸凌,就是层层递进的,由量变引发质变的过程。无关痛痒绰号、下意识的冷嘲热讽、语言暴力直至行为暴力。


无原则的趋同性造成行为一致性


人的行为本来应该是由自己的思维判断来决定的,但在某些情况下,他人的行为或思想却会不知不觉控制了你的行为。这时候你的行为就是在趋同心理支配下实施的,趋同心理也可称之为从众心理。


例如:你知道过马路要看红绿灯,有时你看到别人闯红灯过去了,没事!你也跟着闯了。


有时你看到红绿灯前的人都停住了,你也就停住了。


不是你心中没有交通规则,更不是不辨是非,你也知道“红灯停绿灯行”是正确的!但是你的行为并没有以自己独立的意识为指引,而是下意识的与群体保持了一致性。又如:朋友们一起去购物,大家都说某样东西好,都在抢!但你内心实际上是不喜欢的,结果却是你也买了!


换成孩子交友的话题。如果孩子非常不幸地交到了坏朋友,那么,他很有可能会明知道有些行为是不好的,不应该去做的,但是他会从众趋同,保持和他同伴的一致性,因为她不想脱离集体,他不想落单独行,他不想被朋友圈排斥,就违心与朋友共同去做了一件自己都嗤之以鼻的事情。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性是他加入了一个不好的群体,他受到胁迫,不得不从事一些自己本不愿意去做的事情。那么这个时候,他与同伴的共同性一致性,其实就表现在趋利避害,也就是说,他选择了有利于自己的因素。


人的行为并不完全都是理性的,情感的因素也掺杂其中。


做孩子交友过程中的护栏


  前几天,看到一段师徒的佛学语录:


  勿空:师父,师父,信仰到底是什么呢?


  无师:你来的时候有没有走过一座桥?


  勿空:有啊,每天都走过啊!


  无师:那个桥上有栏杆吗?


  勿空:有啊!


  无师:你过桥的时候有扶栏杆吗?


  勿空:师父,我又不是小孩子,不用扶栏杆哈


  无师:那,其实那个栏杆对你来说就没什么用了吧,拆掉也无所谓......


  勿空:这个......?不行,没拦杆的话万一掉下去怎么办?


  无师:可是你并没有扶啊?


  勿空:那也不行,没栏杆还是会很害怕的.......


  无师:嗯,信仰就是那栏杆,有了栏杆的保护,你才不会害怕!有了栏杆的限制,你才不会犯错......


孩子交朋友的过程,就像在渡河,他会从刚开始扶栏过桥,逐渐自信的自己踏实走过,但是护栏不能拆,我们的眼睛、我们的臂膀随时都在,这是一道边界,有了它,孩子才会走得更踏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