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海援藏干部是我们的亲人”(附照片)(图)

 梁园处士 2017-02-12

本报记者 徐维欣
傍晚时分,西藏日喀则亚东县滨河步行街总是热闹非凡。尽管进入了雨季,却依然无法阻挡居民跳锅庄的高涨情绪。晚饭后,和着藏歌悠扬的曲调,上至古稀老人,下至刚刚蹒跚学步的幼儿,都会踏起欢快的舞步。
干净整洁的滨河步行街富涵藏式传统,而规划上又显现出海派特色。在这中间,上海援建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步行街早在本世纪初就画上了规划图纸,却因资金不足而无法实施。2011年,在第六批上海援藏干部、时任亚东县常务副县长吕晓钧的主持下,通过上海援藏资金,规划化成现实。这或许只是上海援藏工作中的极小部分,但堪称上海援藏工作的真实缩影。
民生为本:变化翻天覆地
52岁的拉珍说起现在的生活就合不拢嘴:“如今生活真的好,你看我家就在前头别墅里呢。”不远处,是上亚东乡三岗新镇,一栋挨着一栋的藏式风格新房,确实跟内陆的别墅十分相像,这里的居民也早已习惯如此形容自己的住所。新房是2011年“9·18”地震后政府为受灾居民建造的。“能抗8级以上地震。”亚东县发改委主任达春说,“上海支援了2000万元建设资金和多项技术。”
拉珍家的房子造价40万元,其中政府补贴10多万元,其余花费由自家承担。这笔不小的开销,似乎并没有让拉珍感到困难。实际上,她也有这样的“底气”大儿子在拉萨已经开了几家店,小儿子在亚东也有一份收入不错的工作。很难想象,十多年前,拉珍全家都靠她老伴一个月3000元收入过活。“当时一年到头忙得很,却存不下钱,只有赶上家里亲戚结婚的时候,才有时间在家跳锅庄。”
翻天覆地的变化背后,除了当地自身的发展,上海援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上海援藏干部来了之后,20年发展超过前面三四十年。”原日喀则地区行署副专员群培如此评价。如今,村村通水、通电、通路、通广播,县镇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项目更是一个接着一个。
产业为重:注重“造血”机制
为让百姓切切实实受益,上海援藏干部始终致力于寻求沪藏两地经济优势的最佳结合点,帮助当地建立起有效的自身“造血”机制。“项目需要上海企业,更需要上海企业家。”这句话在亚东县委副书记、常务副县长徐兆吉的口中反复提及。也正是在他和前一批援藏干部的努力下,亚东高原特色菌类科技示范园区已经初具规模。
来自上海的女企业家冷琦介绍,这片占地138亩的园区,以西藏特色产品亚东黑木耳为主要产品。今年10月,园区就将正式运营,预计年产值将达1200余万元,可为亚东贡献60万元税收,解决当地200余人就业。园区将以“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带动当地农牧民致富奔小康。
这一模式也在江孜红河谷现代农业示范区得到推广。江孜县委副书记、常务副县长江臻宇介绍说,该示范区将打造“两个市场”,即引入新品种花卉果蔬,提高当地市场自给率;同时引进上海企业深加工高原特色农产品,打入内陆大市场。
在上海援建下,亚东县的亚东鱼养殖示范基地、拉孜县的特色瓜果种植示范基地、定日县的藏鸡养殖示范基地等一批特色种养业基地已陆续建立,一批具有当地特色的农牧产品品牌正在逐步形成。
规划为先:见人见物见精神
城市发展的先进理念同样在雪域高原上越来越受到重视。据悉,上海援藏干部先后帮助当地编制了两个10年发展规划,还认真编制了上海对口支援日喀则地区“十二五”规划。在对口支援日喀则地区的三年行动计划中,上海援藏联络组明确具体工作目标、重点和措施,并制定年度工作方案,确保资金跟着项目走,拨付跟着进度走。
日喀则地区科技局副局长斯海雄说,为使西藏这片“最后的净土”得以永续,环保成为地区发展的首要前提,“因此,我们将上海太阳能和沼气运用技术带到日喀则。”
上海的很多环保举措,也在这里“开花结果”。浦东新区对口援建江孜县,为当地提供了150万元环卫车、垃圾桶等设备,挂职县委书记的孙嘉丰更是参照了“浦东模式”,推动江孜县环境维护市场化运作。“如今这里面貌可以说已经焕然一新,居民们对于整洁的环境也非常满意。”这让孙嘉丰感到非常自豪。
而在拉孜县,援藏干部推出了“智慧拉孜”的社会管理创新项目。县委书记张劲松介绍说:“包括综合数据库、内部管理系统、三维智慧地图、维稳指挥大厅四个方面,促进职能部门承担职责由模糊向清晰转变、工作考核由定性向定量转变、县域管理模式由网格化向精细化转变。”
规划先行是做好对口援藏工作的前提条件。记者从第七批援藏干部联络组获悉,接下来,他们将进一步牢固树立“长期建藏”思想,把援藏工作纳入日喀则地区和对口支援县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着力增强援藏规划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操作性,充分发挥科学规划对援藏工作的引领作用,确保援藏工作统一规划、超前谋划、有序开展,努力使援藏工作在基层群众中“见人、见物、见精神”。
人才为要:热血铸就汉藏亲情
曾任西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的平措是20年巨变的见证者。上海援藏之初,他时任日喀则地委副书记,与援藏干部结下了深厚友情:“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不分彼此。”
谈到20年前的人和事,耄耋之年的平措如数家珍:上海第一批援藏干部联络组领队、日喀则地委副书记徐麟,走遍了地区18个县市和边境口岸,行程3万多公里。他掌握的信息量,让当地县里的干部也大为吃惊。
“首批援藏干部结束任期的时候,日喀则足足有8万群众自发前往送行。”平措说,当时大家争相给上海援藏干部献哈达,最后生生将他们“装裹”成一个个巨大的“雪球”。
因为感情深厚,平措至今仍能报出每一任联络组领队以及大部分援藏干部的名字,并且与他们一直都保持联系。
在日喀则,上海援藏干部的事迹总是在不经意间为人传颂,让人震撼。2011年9月18日晚,亚东发生地震。当接到来自上海领导的询问电话时,县委书记纪晓鹏回答很干脆:“这里没有援藏干部,只有抢险救灾人员!”正是这句话让身旁的藏族县长陈小和心头一暖:“上海援藏干部真是我们的亲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