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末分享:发热治疗荟萃

 罾事物语 2020-12-01

导读:这是好友王东海先生继咳论、咽论后又一篇以热症为题的专文,可谓之热论。东海先生以前贤经典为本,辅以自己的治病经验,从现实需要出发,辛勤笔耕,准备继续为大家奉献治疗其它病证的系列文章,本公众号将以“周末分享”形式陆续刊出,希望大家喜欢。

版权所有,可转载不可剽窃

发热治疗荟萃

王东海

总述

正如我们很多朋友已经了解到的那样:不同的气候环境下、不同人的不同体质,患同一种病,其治疗方法是大不相同的。这也是中医有别于西医的特征之一。以发热这一症状为例:中医认为常见的病因可归为如下三类: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劳倦。这是从造成发热的原因上分析,若从发热的表现情况来分析,还可以这样来区别各种发热:表热、里热、表里皆热、表寒里热、表热里寒、上热下寒、上寒下热、真热假寒、真寒假热等。

发热条辨

1、表热

表热大多是六淫之邪初袭体表造成的。(表热尿清白,里热尿赤黄。表热初摸之烙手,稍久烙手感觉就渐轻;里热实热手摸之感觉越来越热。)

a、若冬季严寒或者是春秋(夏有专方在后)季里有突然而来的降温,人起居不慎,感染病邪表现出:脉浮、头项强(jiang)痛、畏风寒、发热、身体疼痛、头痛、呕逆、鼻塞鼻鸣等。宜酌情选用下列辛温解表(《内经》所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的治疗药方:

桂枝汤: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大枣。服药后,喝热稀粥助行药力,忌生冷、油腻、酒酪等。适用于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的情况。

麻黄汤: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能发汗解表,宣肺平喘。适用于外感风寒表现出: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无汗(与桂枝汤条下的“有汗”不同)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的情况。

荆防败毒散:荆芥、防风、茯苓、独活、柴胡、前胡、川芎、枳壳、羌活、桔梗、薄荷、甘草。此方能发散风寒,解表祛湿(表、湿,是关键词),适用于感冒初起,出现恶寒、发热、无汗、剧烈头痛、肌肉关节酸痛、舌苔白腻、脉浮或浮紧的情况。

人参败毒散:柴胡、川芎、前胡、甘草、人参、桔梗、羌活、独活、茯苓、枳壳、薄荷。适用于(虚弱体质)伤风寒后表现出:头痛、壮热恶寒及风痰咳嗽、鼻塞重重、身体疼痛的情况。

小柴胡汤: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炙甘草、生姜、大枣。适用于邪在半表半里时,症状表现: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耳聋、舌苔薄白、脉弦者,妇人伤寒,热入血室、经水适断、寒热发作有定时的情况。

香苏散:香附子、紫苏叶、炙甘草、陈皮。适用于内有气滞、形寒身热、头痛无汗、胸脘痞闷、不思饮食、舌苔薄白的情况。

大青龙汤:麻黄、石膏、杏仁(去皮、尖)、甘草(炙)、桂枝、大枣、生姜。适用于外感风寒兼有里热时,症状表现出:恶寒发热、身疼痛、无汗烦躁、脉浮紧的情况。

b、若春天温暖太过,引起人体气机升发太过;或冬季不寒反温,人体气机闭藏不够,人当时就表现出不适或潜伏一些时日,慢慢表现出不适,症状表现有: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少汗、头痛咳嗽、口微渴、苔薄白、脉浮数等,酌情选用:薄荷、竹叶、金银花、连翘、桔梗、生甘草、荆芥穂、淡豆豉、牛蒡子、杏仁、菊花、茅根等。有口渴津液干的表现加天花粉,有肺热较盛的迹象加黄芩、生石膏。

c、若夏日里感受暑热之气,表现出:壮热、恶热、心烦、口渴、汗多、背部微有畏风寒、脉洪大而芤。此种情况的热仍是表热,但不是前面a中太阳经表热,是阳明经的表热,较太阳经已稍入里一层。而且,a里面的太阳经表热,是因寒邪引发,这里是暑热之邪侵入阳明经的发热,邪的性质、病的位置都不同了。宜仲圣的白虎加人参汤:生石膏、知母、甘草、粳米、人参。这种情况也可酌用清暑益气汤:西洋参、石斛、麦冬、黄连、竹叶、荷梗、知母、甘草、粳米、西瓜翠衣。

夏日若贪凉快太过(空调病),表现出:头晕、身热、口渴、气喘、畏热、或有痰多等症状。宜用:香薷、陈皮、人参、白术、茯苓、青蒿、甘草等。

d、若秋季里,炎热仍未退去,人感受温燥之邪,表现出:发热、微畏风寒、头痛、少汗、咳嗽少痰、咽干鼻燥、口渴、苔白舌红、右手寸部脉见数大等,宜用:桑叶、杏仁、沙参、象贝、香豆豉、栀子皮、梨皮、薄荷、桔梗、菊花等。如有燥热伤肺的迹象,须酌加麦冬、枇杷叶、天花粉、生石膏等。

若秋天里,寒凉之气来得早、来得骏烈,人感受这凉燥之气,表现出:发热、恶寒、头痛、无汗、鼻塞、咽干唇燥、咳嗽稀痰等。这类似于a里面的感伤风寒之邪,但这个伤凉燥,表现症状轻一些,并且有咽干唇燥的特征。宜用杏苏散:杏仁、紫苏、半夏、陈皮、前胡、甘草、桔梗、枳壳、茯苓、生姜。

e、若其时湿气弥漫或人久涉湿地、淋雨之类,感冒表现出:身热不扬、恶寒、肢体酸楚、头重且胀、口淡而腻、胸闷纳呆,或恶心呕吐、腹胀便溏、苔腻、脉濡等,宜用羌活胜湿汤加减: 羌活、独活、藁本、防风、甘草、川芎、陈皮、半夏等。

2、里热

里热的产生原因有些是外感六淫时失治或治疗不当,邪气一层层传经深入或直接入里滞留在人身中最虚弱的地方 (温病深入营血,必须系统接受温病学理论才能施治);有相当一部分是内伤因素(七情、房事、劳倦等)造成的。

a、人感受风温、温热之邪,治疗不彻底,表现出:身热、心烦懊恼、坐卧不安、舌苔微黄等,这是邪热残留在胸膈的表现,宜栀子豉汤:栀子、香豆豉,酌情选加薄荷、牛蒡子、瓜蒌皮、天花粉等。

b、若邪热入里,与胃肠里的食物糟粕结合在一起,表现出:下午3~5时发热一阵、时有谵语、大便秘结、或纯粹是下利稀水、腹部按之硬而痛、苔黄而燥、脉沉有力等,酌情选用:大黄、芒硝、甘草、厚朴等。

c、若其人感冒外邪时,治疗不当,或兼有体质素是心肾阴虚,邪热侵入少阴经,加剧了肾阴不足心火上炎的矛盾,表现出:心中烦热不得卧,或见咽干口燥,需用黄连阿胶汤:黄连、黄芩、阿胶、芍药、鸡子黄。

d、若感冒外邪,病经久不愈而深入到厥阴经,表现出: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欲食、食则吐蛔,宜用乌梅丸方:乌梅、细辛、干姜、黄连、当归、附子、蜀椒、桂枝、人参、黄柏。

e、阴虚内热型。“阴虚生内热,阳虚生外寒”,阴虚液少,热从内生,症状表现有:手足心热、两颧潮红、下午(或晚上)潮热、盗汗、心烦易怒、口干、头发皮肤干枯、舌干红瘦少苔或无苔等。药宜选择:熟地黄、生地黄、元参、石斛、麦冬、阿胶、天冬、地骨皮等(脾胃不强健需兼用炒麦芽、神曲、党参、白术等)。这种情况正是王太仆说的“寒之不寒,责无水也”,当“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3、表里皆热

若外邪侵入阳明胃,症状表现出:热自内蒸,从内达外、腹胀满、心烦,可用调胃承气汤:大黄、甘草、芒硝。

若外邪内侵与阳热体质人的素因相合,表现出:通身发热、六脉洪数、面赤鼻干、舌燥大渴、烦躁不眠、谵语、鼻衄、发黄、发疹、发斑等。宜用三黄石膏汤加减:生石膏、黄芩 、黄连、黄柏、麻黄、淡豆豉、栀子、葱。

若外邪内侵,与阳热体质人的素因相合,表现出:目赤,鼻塞,口苦口干,咳嗽,咽喉肿痛,便秘溲赤、憎寒壮热无汗,二便秘涩,舌苔黄腻,脉数等,可选用凉膈散或防风通圣散。

凉膈散:连翘、栀子、黄芩、薄荷、大黄、芒硝、甘草、淡竹叶。

防风通圣散:防风、川芎、当归、芍药、大黄、薄荷叶、麻黄、连翘、芒硝、石膏、黄芩、桔梗、滑石、甘草、荆芥、白术、栀子。

4、表寒里热

这种发热又有三种不同的病机病因:

a、前贤说的“两感”,相表里的两经,一脏一腑同病,辨治复杂,当尊仲圣《伤寒论》。

b、人素有郁热或燥热,又外感风寒。俗话说的寒包火,就是这种情况,这也是当前较为常见的一种发热。宜用:防风、荆芥、羌活、柴胡治肤表之寒邪以退热,同时用黄芩、天花粉、生石膏、菊花、桑叶等以清内热。

c、人有体内火热已极,内热闭郁,而外表表现出肤寒肢冷或恶寒的情形,慎不可误用热药,宜仿傅青主之法:先用三黄石膏汤加减直折其火,再重用生地黄、麦冬、元参、白芍等滋养阴分以善后。(这也可称作假寒真热)

5、表热里寒

人若素是阳虚(稍有些虚,较轻微)体质,若伤寒邪,自然宜补正以驱邪,所以前贤有用补中益气汤治感冒的例子。若阳虚(较严重)体质的人感寒邪,身体会表现出一派寒象,酌情选用理中汤、麻黄附子细辛汤。若情况更为严重,体内虚寒已甚,逼阳离宫,无根之阳发于外,发于上,肌肤大热,或可见到下身冰冷、腹凉喜热、想喝水但不想把水咽下去、小便清白、下利清谷、言语无力、欲坐泥水中、指甲青冷等,需用大剂温热药冷服:附子、干姜、人参等。(这种情况也可称之为真寒假热)

补中益气汤:黄芪、人参(或党参)、白术、炙甘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生姜、大枣。此方用于治疗虚弱人的感冒,尤其脾胃虚弱的病人感冒初起,最适宜。

理中汤:人参、白术、炙甘草、干姜。适用于脾胃虚寒证,自利不渴、呕吐腹痛、腹满不食等情况。

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细辛。治疗伤寒病邪入少阴经,肾阳素虚之人反发热、脉沉的情况。

通脉四逆汤:附子、干姜、炙甘草。用于治疗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面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下利脉不出者。

6、上热下寒

这种情况下,病人身体的上半部分表现出火热的症状:面赤喉痛、吐痰如涌泉、上半身不欲着衣而下半身冰冷,宜用八味地黄丸大剂冷服(这种情况与表热里寒、真寒假热、同中有异。用药也稍有区别,需详辨,但须用干姜、附子治其本(病根)是相同的。

7、上寒下热

这种情况很少出现在前人著作中,有介绍的情况下,也只是简单提一下,治疗和用药都欠详细,更无可信的医案佐证,姑且存而不论。

8、肝郁化火发热

其症表现出:时觉发热心烦,热势常随情绪波动而起伏,精神抑郁或烦躁易怒,胸胁胀闷,喜叹息,口苦而干,苔黄,脉弦数等。宜用丹栀消遥散清肝泻火,疏肝解郁:白术、柴胡、当归、茯苓、甘草、牡丹皮、山栀、芍药。 

9、积食发热

食积发热,可以说内热,但因为这个特定致病因素而单立一条。其表现有:舌苔厚,面颊发红、心中饱闷、腹胀、大便气味特臭或酸臭、排气多、厌食、勉强进食不适加重等。宜白术、神曲 、炒麦芽、炒谷芽、半夏、麦冬、鸡内金(谷面食积以鸡内金为主)、山楂(肉类食积以山楂为主)、黄连(兼热症佐黄连)、厚朴、砂仁(兼寒症佐砂仁)、枳壳、茯苓、大腹皮、石斛、天花粉等。

若外有风寒表邪,内有宿食生冷,宜用五积散加减:白芷、枳壳、麻黄、苍术、干姜、桔梗、厚朴、甘草、茯苓、当归、肉桂、川芎、芍药、半夏、陈皮。适用五积散的症状表现是:腹胁胀痛、胸膈停痰,呕逆恶心;或外感风寒、内伤生冷、心腹痞闷、头目昏痛、肩背拘急、肢体怠惰、寒热往来;及妇人血气不调、心腹撮痛、经候不调或闭经、心腹痞闷、肩背拘急、肢体怠惰、饮食不进。

小儿食积发热,常须肥儿丸加减治疗:肉豆蔻(煨)、木香、神曲(炒)、 麦芽(炒)、胡黄连、槟榔、石斛、使君子仁等。主治的症状是:小儿疳病,日渐羸瘦,腹大发竖,不能步行,面黄口臭,二便不调,肌体发热等。

实际上,发热只是很多疾病发生过程中的一个症状表现,除了外感六淫时发热是作为主要症状来分析辨治的,别的如淤血(有固定的疼痛点,肌肤甲错有瘀斑)所致发热、湿热所致发热都应该从致病因素:淤血、湿热上考虑,宜参考王清任、薛生白等名医的专著。若是劳倦所致的发热,宜用清补的治疗方法(不能温补),须详细参考《理虚元鉴》。温病中的发热大多会伴随整个病的始末,宜详细参考温病学著作,遵其治疗大法:初用辛凉解表,继用清凉,末用滋阴。又如痢疾、疟疾、黄疸性肝炎、麻疹、痘等也常伴有发热,应该治其本病为主。若是疫症发热,更宜参考其专著,如《瘟疫论》等。

又,不论何种发热,皆宜辅以推拿法治疗:推天门、推坎宫、推太阳、按总筋、分阴阳;并酌情选用推五经的:清肝、清心、清肺、补肾、补脾、补心等手法。

衡阳王东海QQ635270816

本公众号历史消息查阅方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