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来,小康家庭年收入只够买2平米的房子

 冬日启芬 2017-02-12

近日,交银和尼尔森联合发布了一份中国财富景气指数。该报告显示,北上广深家庭税后家庭收入超过12万即为小康家庭。同时,该报告还显示,刚需的购房意愿上升了10%,高收入者投资买房意愿下滑16%。

说实话,这样的结果恐怕让相当数量的人大跌眼镜。

首先,我们得说说啥是“小康”?找了下资料:

这是2002年的标准,我来换算下,以CPI为基本参照数据,从2002年到2016年,该指数涨幅约为39%。如此算下来,小康家庭年收入在5.05万-11.32万,也就是说这份报告给出北上广深年收入12万元属于小康水平是相对合理的。

但网友们为啥不买账呢?原因还在于房子。

如果以租房的标准来计算,笔者找到这样一组数据,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超过33%的人口目前是租房状态,租金方面,2016年的一份数据显示,北京人均租房支出为1700元,同期平均月收入为7086元,房租占比达到24%,还算合理。

不过如果以买房计算,按照12万元的标准,家庭年收入在北京能够买2.67平米,在上海能够买2.55平米,在深圳能够买2.16平米,而在广州稍好点,是4.63平米,这与相对理想的状态(工作6-7年买房)相距甚远。

租房和买房的巨大差异,反映了两个问题:

1、房屋租售比严重偏离正常值。

按照相对合理的标准,如果200-300个月的房租收入能够覆盖购房成本,房屋租售比相对合理,超过300个月则属于偏离正常值,而2016年上海的数据是522个月约44年,如果25岁买房,等你69岁就能收回成本了。也就是说,靠租金来收回买房成本几乎不现实。人们竞相买房是基于房屋的快速增值判断。

2、年轻人几乎没有买房的希望。

这不得不说是个残酷的现实,在北上深奋斗的年轻人,只能记住一点:房子真的是只是个投资品。解决住的问题,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里仍然需要依靠租房市场,希望这个市场会越来越规范吧。

为什么人们总是将所有的事情与房子挂钩呢?表面上是因为房子太贵买不起,本质上则是房子与太多的内容挂钩,租房虽然解决了住的问题,但更多的教育、婚姻、户口等问题却是租房无法解决的。如果房子与这些内容脱钩,它的价格会快速下跌,你信吗?

再来聊聊另一个结论:高收入者买房意愿下降16%,刚需购房者买房意愿上升10%。

这个数据也挺有意思的,其实也符合最近的行情。2017年一线城市基本上涨不动,对于高收入者来说,房子暂时没有了想象空间,购房意愿下降是顺理成章的事;对于刚需来说,房子滞涨了,感觉自己距离房子又近了些,购房意愿上升也理所当然。

不过现实是,由于房子与收入的差距已经被拉到几乎无穷大,就购房而言,意愿与行动的鸿沟仍然非常大。

眼下的房地产,背付太多的经济压力,它仍然不具备普惠性,大环境如此。

对于一线城市的无房族来说,符合“小康”很容易,但正如一位网友说的那样:“抛开房价谈收入都是扯淡”,当人们将目光聚焦于房子的时候,这样的数据除了让人们自嘲之外,并无更多实际意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